本网青岛讯 (通讯员 李想)9月17日,以“口腔健康,全身健康”为主题的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第十二场“鲁医健康说·时令与健康”系列发布会,在青岛市口腔医院总院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深入探讨了口腔健康与全身健康的紧密联系,传递了科学养护知识。青岛市口腔医院院长、主任医师侯凤春;青岛市口腔医院牙体牙髓科主任、主任医师孙德刚;青岛市口腔医院牙周科主任、主任医师吴迎涛;青岛市口腔医院口腔种植科主任、主任医师邓悦;青岛市口腔医院中西医结合口腔黏膜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张爱娟出席发布会并回答记者提问



青岛市口腔医院:创新服务模式,守护全民口腔健康


青岛市口腔医院始建于1987年,是市卫生健康委直属,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于一体,以防治结合为特色的三级甲等口腔专科医院。拥有山东省临床重点专科1个、山东省医药卫生重点学科2个、青岛市临床重点学科2个、青岛市攀峰学科1个。医院总建筑面积23000平方米,下设云霄路门诊部、辽阳东路门诊部、西海岸新区门诊部三个分部。现有诊疗牙椅280台,编制床位50张,口腔临床专业科室11个,医技辅助科室6个。硕士生、博士生导师16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医学专家1人,泰山学者青年专家1人,国家级学会常委和委员42人。

推动医疗服务提质增效,提升群众看病就医满意度

长期以来,青岛地区口腔健康问题呈现口腔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优质医疗资源难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口腔健康需求的特点。为有效缓解这一矛盾,近年来,医院重点采取了四项举措:

一是深入挖潜增加门诊供给。医院聚焦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预约难、看病难问题,多方面激发医务人员服务热情,科学统筹医疗力量调配,着力满足患者就医需求,医院门诊量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幅度增长。今年1-6月,医院门急诊人次为245275人次,同比增长15.12%;手术例数为464台次,同比增长5.22%。

二是优化提升医疗服务质效。面对群众差异化、个性化医疗需求,我们持续推动信息化建设与业务工作、医院治理、患者服务的深度融合,不断改善医疗服务、优化就诊流程、完善服务细节,建设医院“服务号”,打造“智慧病区”服务体系,推出一系列智慧服务便民措施。如:开展专项护理干预,建立“听见你的声音”对话手册,精准解决听障老年患者沟通问题;精心编制口腔正畸宣教资料,采用图片与漫画的形式,直击患者专业知识盲点,强化宣传教育效果。

三是加大基础设施改造力度。今年3月,收回原青岛市市立医院皮肤病院院区,清空安徽路21号福柏楼、光疗楼,制定分阶段施工方案及替代方案,压茬推进基础设施改造工作。改造完成后,将精心规划医院整体布局,全面升级就医环境,提升空间利用效率与舒适度。

四是构建口腔“中西医协同”体系。加强医院中西医临床科室深度融合,优化中西医联合门诊和病房的工作流程,打造中西医结合口腔优势专科群和特色技术。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口腔疾病术后患者疼痛、肿胀、胃肠不适、预防深静脉血栓的管理中,展现出独特的优势。目前,医院中西医结合专科门诊量逐年递增,患者对中西医结合医疗服务的满意度和信任度大幅增加。

深化防治结合,持续推进智慧化口腔服务体系建设


近年来,医院坚持走防治结合的发展道路,持续推进智慧化口腔服务体系建设,在提升居民口腔健康水平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一是智慧化升级口腔健康教育基地。针对青岛地区群众口腔疾病患病率高、治疗率低,口腔卫生知识知晓率低、防病意识薄弱的问题,医院对口腔健康教育基地完成了智慧化升级,将基地科普知识点融为一体,复制到线上平台,创建学校口腔健康教育主阵地。

二是自主研发口腔项目管理平台。借助青岛市“小学生口腔疾病基本预防”和“低保老人免费安装义齿”两大市办实事项目,自主研发一老一小两个口腔项目管理平台,提供全市小学生窝沟封闭、涂氟防龋,老年人义齿安装服务。目前平台总注册人数近35万人,对近30万名儿童进行口腔健康分级干预,完成窝沟封闭23万余人,窝沟封闭牙数75万余颗,涂氟29万余人,适宜人群封闭率达到96.3%,社会满意度达98.7%。

三是首创口腔诊疗智能化质控模式。针对青岛地区不同层级口腔医疗机构诊疗水平参差不齐、基层能力薄弱的问题,医院首创口腔诊疗智能化质控模式,积极调动各方力量,成立9个区级口腔质控中心,覆盖41家口腔医疗机构,充分发挥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优势,实现了对纳入病种的全量化、智能化质量评价,破解了医疗质量同质化难题。

四是创新性研发口腔疾病自我诊断系统。采用“口腔专业领域大模型+DeepSeek”双引擎架构,破解口腔数据存储分散、应用不便、质效不高等发展痛点。目前系统已初步建成AI病灶识别模型,实现龋齿、牙列缺损、牙龈炎等12种口腔常见病的自我诊断、疾病早筛、知识问答和健康教育等。在实际应用中,居民在系统引导下利用手机拍摄规定位置的口腔照片,在家即可掌握自己的口腔健康状况,通过智能对话完成病史采集、症状分析,实时总结生成口腔健康建议,降低口腔患者的就医时间和经济成本。

随着技术的持续完善和应用范围扩大,口腔疾病自我诊断系统也有望改变口腔医疗服务模式,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精准、便捷的医疗体验,推动口腔健康数智化防治体系建设再上新台阶。

牙齿蛀了洞却不疼,只是有点敏感?专家支招:这种情况千万别拖!



从您的描述看,这应该是龋病。龋病的发生并非一朝一夕,而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我们的口腔中存在着大量的细菌,它们与食物结合形成牙菌斑,牙菌斑中的细菌会分解糖分,产生酸性物质,这些酸性物质逐渐腐蚀牙齿表面的釉质,导致釉质脱矿。随着时间的推移,牙齿表面会出现微小孔洞,并逐渐扩大,最终形成龋洞。需要注意的是,龋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口腔卫生状况、饮食习惯(如高糖饮食)、唾液分泌量、牙齿结构以及遗传因素等。

龋病在早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龋洞的加深,会出现以下表现:一是牙齿敏感,对冷、热、酸、甜食物产生一过性疼痛;二是咀嚼功能下降;三是影响外观;四是如果不及早治疗,龋病可能进一步引发牙髓炎、根尖周炎甚至牙齿丧失。此外,龋病还可能成为感染灶,影响全身健康,如加重心血管疾病或糖尿病。

龋病的治疗,需根据破坏程度选择不同方案。针对早期龋齿,可通过氟化物涂布或再矿化治疗促进釉质修复。针对已形成龋洞,需采用牙科钻去除腐坏组织,并用牙科材料填充。

预防龋病比治疗更重要,且措施简单有效。一是正确刷牙。每天至少刷牙两次,使用含氟牙膏,并配合牙线清洁牙缝;二是减少糖分摄入;三是涂氟和窝沟封闭;四是定期口腔检查,每6-12个月进行一次洁牙和检查,及时发现早期问题。

龋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通过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健康的饮食方式和定期专业检查,完全可以避免龋病的困扰,保持终生的口腔健康。保护牙齿就是保护全身健康的第一步。

告别牙龈出血与塞牙:详解牙周炎的成因、专业治疗方案及日常护理要点



所谓牙周炎,就是牙齿的支持组织发生的慢性炎症,它最主要的局部病因是菌。我们每天认真刷牙就是为了控制局部细菌的繁殖。很多朋友每天早晚刷 牙,但到医院检查的时候仍发现牙面有不少牙石和菌斑。有研究发现,一般情况下日常刷牙只能清除70%左右的牙面菌斑,而未被清除的菌斑和唾液中的矿物质结合,逐渐钙化变硬,就形成了牙石。牙石是无法通过刷牙刷掉的,牙石表面有大量的活化细菌,促进了牙周炎的发生。除了局部细菌因素外,全身因素像糖尿病、吸烟、遗传、精神压力、女性激素水平变化等在牙周炎的发生发展中也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刷牙是否有效到位,有无全身危险因素,这些问题都是造成牙周炎的重要因素。

牙周炎的治疗,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是控制细菌和消除炎症,也就是所有的牙周炎患者都要经历的牙周基础治疗,包括龈上洁治,也就是大家所说的洗牙,清理掉牙齿表面的牙结石和菌斑;龈下刮治是将超声器械深入到牙龈下,将隐藏于此的牙结石和细菌清除干净。经过规范的基础治疗,绝大多数患者的牙龈红肿、出血情况会得到极大改善。在基础治疗结束后一段时间,医生需要对牙周健康状况重新评估,如果牙周指标仍不佳,则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也就是在麻醉的情况下将牙龈翻开,在直视下彻底清除牙根深部的牙石和病变组织,必要时还可以植入人工骨粉、生物膜等材料,获得牙周组织的再生效果。在以上治疗基础上,对已经缺牙者,需要进行种植或常规修复,以恢复正常的咬合功能和美观效果,正常咬合关系对余留牙牙周健康的长期稳定非常重要。牙周炎是一种慢性病,像高血压、糖尿病一样,无法“根治”,但可以有效控制,所以终生牙周维护治疗至关重要。患者在前期牙周治疗稳定后必须遵医嘱进行定期复查,防止牙周炎复发。复查通常每半年一次,具体情况因人而异。

预防牙周炎最有效的方法是:有效刷牙,定期洗牙。大家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的就是最大程度地保持好口腔卫生,要做到正确有效地刷牙,还要每半年洗一次牙。另外,糖尿病等全身疾病要积极治疗,吸烟等不良习惯要坚决戒除,女性在孕前要做好牙周检查和治疗。希望以上介绍能帮助大家了解牙周炎,树立起“专业治疗+日常维护”相结合的科学防治观念。

想种牙先自查!专家解析种植牙三大“入门”条件,并回答:它真的能一劳永逸吗?


种植牙,是针对牙齿拔除或完全脱落后缺牙患者的一种修复方式。种植牙需要满足两方面的条件:局部口腔条件和全身身体状况。一是局部口腔条件,是指具有修复空间和充足的骨量。如果缺牙时间太长,邻近的牙会倾斜,对合牙会伸长,这样缺牙空间就会变小,小到一定程度后就没法直接种植牙,可能需要先正畸恢复牙齿原来的位置再进行种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单颗下前牙或者滞留乳牙,因牙齿本身比较小,脱落后的缺牙间隙也很小,可能也无法进行种植修复。除此之外,种植牙还需要充足的骨量。我们种植体是埋在骨头里的,这就需要骨头有足够的宽度、厚度和高度来包裹住种植体。那骨头不够就不能种植吗?也不是的,我们可以通过骨增量的方式增加骨量,通俗来说就是骨头不够可以补,但具体怎么补需要医生检查评估后制定方案。二是全身身体条件,只要没有严重的系统性疾病,大多数成年人都可以进行种植修复。年龄本身不是禁忌,只要身体状况允许,八十多岁也可以种植牙。但有下列疾病的患者需慎重选择:未控制的牙周炎,未控制的糖尿病,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凝血障碍,做过头颈部放疗,严重的骨质疏松,使用过双磷酸盐、地舒单抗等药物以及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第二,介绍一下种植牙的寿命。必须跟大家强调,种植牙不会一劳永逸,不可能管一辈子。就像我们自己的牙齿,也很少有人能用一辈子不出问题。种植牙的寿命有多长,从文献的调查数据来看,种植牙10年成功率达90%以上,也就是说绝大多数人至少能用10年及以上,目前种植牙的最长记录达到四五十年,但这是少数人,是我们的目标。

汽车需要定期保养,种植牙也是一样。一是种植修复完成后需要每年复诊。由医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天然牙会发生牙周炎,种植牙会发生种植体周炎,且种植牙的炎症更不容易察觉,进展更快,所以一定要定期复诊。二是日常生活中需要我们维护好口腔卫生。坚持每天刷牙,使用牙线、牙缝刷或冲牙器及时清洁牙缝中残留的食物。三是不能吃过硬的食物。我们建议可以吃的最高硬度是炸花生米那种硬度,像螃蟹腿、骨头、坚果壳、肉干等都是不建议强行啃咬的。

爱牙日邂逅节气养生:白露.秋分时节口腔保健专家指南


中医强调“天人相应”,“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以后,自然界的阳气逐渐由疏泄转变为敛藏,气温下降,天气明显转凉。中医认为“秋气通于肺”,“肺开窍于鼻,咽为肺之门户”,而口腔与咽喉相连,为消化道的起始部分,参与消化过程,协助发音和言语动作,具有味觉等功能,与外界相通辅助呼吸,故对自然气候的变化较为敏感。节气更迭带来的“燥寒递进,交织侵袭”,最易直接侵袭我们的口腔环境,并通过经络影响脏腑气血运行,从而出现口腔问题。白露、秋分节气前后在口腔保健方面应注意三个方面:

首先,食药调养。“一阵秋风一阵凉”。白露、秋分时节,人体容易受到燥邪侵犯,引发口干、口角炎、唇炎、鼻咽发炎、干燥综合征等疾病,此时滋养肺胃之阴成为养生防病的关键。清代著名医家李用粹《证治汇补》中“宜甘寒之品,滋润荣卫”的治燥之论,为这一时节的食药调养提供了依据。此时人们的饮食起居要遵循“收养”这一原则,搭配山楂、苹果等酸味食物敛肺生津、补充口腔津液。白露时节,我国民间饮食习俗多与养生补益有关。如福建福州有吃龙眼大补身体的习俗,湖南和江浙地区有酿制白露米酒的习俗。白露之后,余热尚存,易发温燥病症,此时宜多食一些具有甘凉滋润作用的食药物质,如白萝卜、百合、莲子、莲藕、梨、麦冬、菊花、沙参、西洋参等,也可搭配麦冬枸杞老鸭汤、百合莲子瘦肉粥等药膳。秋分之后,秋凉渐显,易发凉燥病症,食药养生宜搭配温润之品,如核桃、芝麻、糯米、百合、山药、杏仁、萝卜、银耳、鸭肉等,核桃芝麻粥等药膳也可在此时食用。

其次,导引运动。“秋日胜春朝”的时节,是户外运动的黄金季。打八段锦、练太极拳、慢跑、散步……都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公园等空气湿润度较高的地方锻炼,不仅可以欣赏美景,也有助于增强抗燥能力,适应秋凉的天气,对抗牙齿敏感等。同时,建议日常用温水刷牙、三餐后漱口,避免过冷食物直接接触牙体。对于裂纹舌(沟纹舌)、地图舌、灼口综合征(舌痛症)等患者来说,一方面通过导引运动,促进脾胃运化、气血运行,另一方面通过欣赏美景,收获美好心情,减轻口腔黏膜灼痛等不适感。此外,注意多喝温水,别等渴了再喝,每天小口慢饮1500-2000毫升温水。

最后,思想升华。《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解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为白露。白露节气是一个重视贤德、重视品行的节气,且白露给人一种纯洁、美好的感觉,此时我们应该围绕精神方面的升华进行心理建设,避免秋日萧瑟产生“悲秋”的情绪,因为情志不舒会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引发夜磨牙或咀嚼肌紧张。要遵循“早卧早起”的作息原则,避免熬夜耗伤阴血。临床上口腔扁平苔藓、白斑、口腔黏膜下纤维化等疾病难以根治,且有癌变风险,此类患者常伴有焦虑、抑郁情绪、睡眠障碍等,通过自我心理建设,可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减缓疾病的发展。

综上所述,顺应白露、秋分节气的自然变化,做好药食调养、导引运动、规律起居生活、精神升华保持好心情,做好口腔基础清洁、及时补水抗敏,就能维护好口腔健康。



内容来源:青岛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宣传处、青岛市口腔医院,如有发稿需求或商务合作敬请联系18853281577,感谢大家的关注与支持。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