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讯 作为盐城市久负盛名的鱼米水乡,楼王镇境内河流密布,楼王人“靠水吃水”,充分挖掘天然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水产养殖业。近年来,鱼、虾、蟹养殖规模屡创新高,水产养殖品牌效应不断提升,“北龙港青虾”“楼王银鲫”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该镇连续三年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乡村特色产业(淡水养殖、绿色蔬菜)超10亿元镇。

水产养殖风生水起,带动了渔网加工特色产业的快速崛起。该镇巧用特色产业优势,坚持“政府+农户”“企业+农户”双轮驱动,免费组织技能培训,提供加工设备、原材料和物流运输,帮助低收入农户在家加工渔网,经济收入稳步增长,走出一条具有水乡特色的富民路。

发挥产业拉动力,一主多元促帮扶

楼王镇位于盐都区西部,是传统的农业镇,由于区位优势不明显,以至于助农增收产业不多、强镇富民渠道不广,截至2019年年底,该镇仍有低收入人口1105户、2128人。如何尽快帮助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脱贫致富,成为镇党委、政府重点重抓的一项工作。该镇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集思广益,寻求扶贫增收的良方妙药。镇农业农村局揭榜挂帅,主动揽下扶贫“硬骨头”。

在1105户低收入农户中,文昌社区张兰一户情况特殊,该户3口人,丈夫没有工作,前几年因车祸丧失部分劳动力,30多岁的儿子出生后就生病,常年服药治疗,花去医药费20多万元,不但没有劳动力,还需要人全天照顾。家里的经济完全靠不足两亩的耕地和丈夫做临时工维持,被确认为低收入农户。镇农业农村局决定把该户作为试点,在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以点带面在全镇推广。该局负责人经过广泛调研,发现该镇渔网窗纱厂比较多,组织低收入农户加工渔网,是较为理想的扶贫项目。

根据张兰家的实际情况,该局为她量身定做了一主多元的脱贫计划,即以渔网加工为主抓手,辅以安排公益性岗位,全力帮助该户增加收入。该局为张兰购买了缝纫机,让其在家加工渔网,一天下来轻轻松松就能挣50元钱,年收入达到1.5万元以上。张兰的丈夫原为拖拉机机工,该局根据他的技术特长,安排他到农民专业合作社做机工,一年忙2个月,收入1.7万元,还安排了一个公益性岗位给他,负责打扫村里一条几百米长的公路,每月工资600元。结果,张兰一户当年就脱了贫。

像张兰这样有劳动能力,但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的低收入农户,全镇有679户。在取得试点经验的基础上,该镇决定向全镇28个村(社区)推广该局以渔网加工为主,安排就业岗位、扶持自主创业为辅的一主多元扶贫成功做法。

做大企业扩规模,增加岗位促就业

该镇仁和村有渔网窗纱厂12家,主要生产鳗鱼苗网、圩网、蟹袋等产品。仅靠现有的生产规模,难以满足全镇在家农村劳动力,尤其是低收入农户加工需求。为此,该镇决定做大企业规模,培育产业集群,做活富民强村大文章。

该镇实行全程“保姆式”服务,一方面,鼓励仁和村渔网窗纱厂释放“裂变效应”,就地就近新建厂房、增购设备、扩大产能;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动员在外能人回乡创业,利用各村(社区)闲置厂房、老村部,新上渔网窗纱加工项目。通过出租闲置资产,增加村(社区)租金收入,既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又助力农民稳定增收。实行银企对接,为12家渔网窗纱厂提供低息贷款200万元,满足其新建厂房、购买设备、生产周转等资金需求。推动转型升级,引导19家企业技改投入350万元,淘汰落后旧织机110台,新上生产效率高、产品质量好的剑杆织机120台,使生产效率提高了2至3倍。为了帮助企业解决渔网、蟹袋销售难题,该镇成立了渔网蟹袋合作社,统一价格,统一销售,避免了同行恶性竞争,提高了企业盈利空间。此外,该镇还创新销售手段,为渔网加工插上数字经济的翅膀,实行网上订单、线上电商、平台直播等云销售,使得该镇企业销售份额直线上升,既降低了企业生产、市场风险,又显著提高了经济、社会效益。

在该镇的大力扶持下,渔网窗纱厂由原来的12家发展到现在的26家,全镇渔网蟹袋销量达到了全国市场的70%以上,年销售额超亿元。企业的集群式发展,不但满足了低收入农户渔网加工的需要,还增加了许多就业岗位。该镇积极寻求企业主的支持,充分激活企业参与扶贫的社会责任,每家渔网窗纱厂都拿出一定的工作岗位,定向录用建档立卡户劳力。目前,渔网窗纱厂先后安置农村剩余劳动力380人,其中:低收入家庭劳动力150人,实现人均年工资收入1.5万元。通过政策救济和就近就业,低收入农户收入有了稳定保障,基本生活得到了较大改善。

巧点扶贫“鸳鸯谱”,企户结对促增收

楼王镇引入“企业+农户”新模式,巧点“鸳鸯谱”,15个企业与220个低收入农户结对。在此基础上,开展送培训、送设备、送订单“三送”就业帮扶活动。针对低收入农户缺乏渔网加工技能的实际情况,该镇农业农村局联合总工会、人社中心,免费开展电动缝纫机技能培训活动,依托仁和村渔网窗纱产业基地,选派56名渔网窗纱加工能手开设“流动课堂”,到全镇28个村(社区)登门入户,传授加工技术。该镇还安排专项资金10万元,购置电动缝纫机,焊接编织钢架,赠送给低收入农户,解决他们居家创业的设备问题。协调优先满足低收入农户加工原料需求,企业安排专人定期送原料上门,定期上门回收产品,按时结算加工费,帮助低收入农户足不出户每天获得稳定收入。

渔网加工也让该镇许多农户尝到了甜头,在小康路上一路“狂飙”。集镇别墅区居民陈林夫妇白天进厂打工,晚上回家加工渔网,年收入近30万元,仅做渔网加工兼职收入就达6万元。如今的老陈“有钱任性”,在城里购置了商品房,镇里建起了小别墅,闲暇之余还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像老陈这样的家庭在楼王随处可见,这些新农人靠渔网加工催生了楼王乡村振兴的大希望。

下一步,楼王镇将纵深推进渔网富民工程,持续释放扶农惠企政策,做大做强渔网产业,倾力打造“梦网小镇”,引导更多农户加入渔网加工大军,掀起渔网编织时代风潮,通过渔网加工持续增加收入、实现共同富裕。(胡杏扣)

编辑:陈建秀

责编:杨书和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