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县二十家镇二十家村村史

一、概 述

很久以前,在今辽西地区朝阳东南部区域,因海水退却,空出一片洼地,经过逐年积水形成了一个小小的湖泊。每当太阳照射在湖面上,只见碧水波澜,波光粼粼,湖里鱼肥虾壮,水鸟成群,风景格外美丽。后来不知过了多少年,地壳变迁,湖水渐渐干涸,逐渐显露出一片肥沃的土地。在这片土地中央奇迹般的生长着一颗镐把粗细的小柏树,迎风冒雪,彰显勃勃生机。在它的周围是茂密的树林和杂草,时时散发出土壤和野草的芬芳,似乎在等待着什么。

清顺治年间,先后从山东与河南等地有张、王、刘、郭等姓氏人家相继逃荒至此。这些人大包小挑,携家带眷在逃荒的路上相遇,一同结伴,经过千辛万苦,艰难跋涉,最后终于发现了这块宽阔、肥沃的土地。他们停了下来后,经过细心观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起简陋的房屋,安家落户。烧毁了杂草树木,开垦土地,撒下了辛勤的汗水,从此在这片土地上增添了一个村落。因当时只有二十几户人家,故称为“二十家子”。

二十家子社区位于辽宁省西部,朝阳市朝阳县东南部区域,清澈的小凌河水宛如一条白链,运转曲折地从村前流过。东距锦州市区65公里,南距葫芦岛市区75公里,西与朝阳县羊山镇毗邻,北距朝阳市区35公里,是二十家子镇政府所在地。

早在日本统治东北的伪满州时期,曾在此设立伪警察署,负责朝阳大凌河以南地域的治安和行政管理,解放初期二十家子村归属热河省朝南(羊山)县管辖。现在二十家子社区周边还有锦赤、鞍羊、二缸、二单等公路纵横交错,从二十家子村通过,距离锦朝高速公路出口仅3公里。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发达,是朝阳东南部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村共有耕地面积5082亩,其中水浇地面积2500亩,林地面积1717亩,总户数1610户,现有总人口642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01人。

二十家子村土地平坦肥沃,在发展农业方面占有绝大的优势。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被国家确定为产棉区。农贸市场坐落于二十家子社区中。这里历史悠久,经济资源雄厚,闻名全国许多省份和地区。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许多商人和私营企业接连不断进入,加之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现如今二十家子人民的生活来源已由原来的农业收入为主,逐步转向以市场贸易为主的生活方式。各类型私营企业不下百余家。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楼房林立,车水马龙,道路两侧商业网点比比皆是,商品琳琅满目,一片繁荣景象。社区内的汉、蒙、满3个民族团结奋进,携手共创美好家园。

2015年,朝阳市委、市政府提出“五个一工程”发展目标,二十家子镇作为新市镇建设重点镇,把二十家子社区列为重点村。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初步具备城市规模,将以其崭新的面貌迎接四面八方的来客。


二、历史沿革

村级班子

1947年朝阳境内全部解放,二十家子村同年成立农民协会。 第一任农会主任是高昶(南票人),成员有于振池、贾宽。

在1947年秋天,二十家子划分4个小农会。 其中民主街农会主任是高昶;解放街农会主任是张二央子(名字不祥);人民街农会主任是张徳文;新民街农会主任是赵永峰。

1948年夏天撤消4个小农会,合并成立一个农会。农会主任是王子良,副主任申学存,成员有刘忠林,贾宽。

1952年成立农业合作社,分为先锋社和先进社。先锋社主任是王子良,先进社主任是李振峰。

1955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改称为生产大队,成立大队党支部,党支部书记是王子良,大队主任是李振峰,妇联主任王玉芬,治保主任姜德甫。

1957年王子良调麒麟宝任职,由李振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张振堂,副主任吴国成,妇联主任王玉芬,治保主任姜德甫。

1961年王子良调回二十家子村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大队主任李振峰,妇联主任张占芹,治保主任姜德甫。

1965年“四清”运动中王子良离职,由李振峰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大队主任张振堂,妇联主任王淑芬,治保主任付立民。

1969年“文革”期间李振峰离职,由赵永峰担任党支部书记。革委会主任张振堂,妇联主任:王淑芬,民兵连长张树德。

1973年二十家子大队分开为东、西两个大队。西大队党支部书记赵永峰,革委会主任李振峰,妇联主任李成兰,治保主任史宝一,民兵连长张永范;东大队党支部书记王文树,革委会主任白井田,妇联主任王淑芬,治保主任孙汝江。

1975年东,西两个大队合并,由侯宝文兼党支部书记,下派刘继权担任革委会主任,妇联主任陈玉芹(兼),民兵连长张树德。

1976年兼职人员撤回,公社下派董云生担任党支部书记,副书记孙孝成,大队主任张振堂,妇联主任牛淑芬,治保主任张学增,民兵连长张树德。

1978年董云生调回公社,白井石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张振堂担任大队主任,妇联主任牛淑芬,治保主任张学增,民兵连长许连国。

1983年公社改乡,大队改村。白井石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张国宝担任村主任,妇联主任牛淑芬,治保主任张学增,民兵连长张忠范。

1987年换届,白井石因年龄过大退职,张国宝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张忠范担任村主任,妇联主任牛淑芬,治保主任孟庆吉,民兵连长孟庆吉(兼)。

20 11年换届改选,张国宝担任村党总支部书记,于清柏担任村主任,妇联主任张忠廷,治保主任李贺齐,民兵连长李贺齐(兼)。

2016年张国宝因病离职休养,二十家子村成立党总支部,于清柏担任党总支部书记,李贺岐担任主任,妇联主任李凤彩,治保主任于清志,民兵连长于清志(兼)。

2017年,二十家子村民委员会改成二十家子社区委员会

2018年,二十家子社区党总支部改建为二十家子社区党委。党委书记于清柏,社区主任李贺齐,妇联主任李凤彩,治保主任于清志,民兵连长于清志(兼)。


党建工作

在解放初期到1955年以前 二十家村只设农会,由农会主任负责党的工作。

1949年1月至1949年9月,党支部书记张振生。

1955年1月至1957年7月,党支部书记王子良。

1957年8月至1960 年12月,党支部书记李振峰。

1961年1月至1965年4月,党支部书记王子良,支部成员李振峰、张占芹。

1965年5月至1969年5月,党支部书记李振峰,支部成员张振堂、王淑芬、付立民。

1969年6月至1973年1月,党支部书记赵永峰,副书记王文树。

1975年2月至1976年1月,党支部书记侯宝文(兼),副书记刘继权(下派)。

1976年2月至1978年5月,党支部书记董云生(下派),副书记孙孝成,支部成员张振堂、牛淑芬、张学增。

1978年6月至1983年4月,党支部书记白井石,支部成员张国宝、牛淑芬、张学增。

1983年5月公社改乡,大队改村,党支部书记白井石,支部成员张国宝、牛淑芬、张学增。

1987年5月至2016年5月,党支部书记张国宝,支部成员张忠范、牛淑芬。

2010年党支部上升为党总支部。党总支部书记国宝,副书记吴东廷,支部成员张忠范、郝文生。

2016年6月至2018年1月,党总支部书记于清柏,支部成员张忠范、吴东廷、刘振华、李凤彩。

2018年村党总支部改建为党委,党委书记于清柏,支部成员张忠范、吴东廷、刘振华、李凤彩。

根据形势需要,为更早脱贫致富奔小康,上级党委下派到村里第一书记驻村帮助开展脱贫致富工作

2013年至2015年,下派第一书记、何国良、吴少华。

2016年3月下派第一书记谢向东。

党员队伍发展壮大。二十家子村1949年解放初期共有中国共产党党员5名,到1955年发展党员人数达22名。

1956年至1963年,党员人数为47名。

1964年,“四清”工作队进村后发展党员5名,党员人数为51名。

1965年至1977年,党员人数为76名。

1978年至1987年间,每年平均发展党员3名,共有党员人数达到109名。

1988年至2018年,党员人数为162名。在这期间,有从部队复原和外地调入党员16名。

1999年,村党支部被中共朝阳市委评为“先进党总支部”。

2004年,被辽宁省委授予“五个好”村党组织标兵。

2006年,被中共辽宁省委评为“先进党总支部”。

2009年,被中共朝阳市委评为“先进党总支部”。

2012年,被二十家子镇党委评为“先进党总支部”。

2012年,被朝阳县委评为“创先争优”先进党总支部。

2016年,被朝阳市委评为“先进党总支部”。

2017年,被中共朝阳县委授予“全县法制宣传教育先进村(社区)

二十家子社区党委在扶贫工作中成绩名列前茅。在美丽乡村建设中,积极努力创建美丽乡村,认真规划,彻底落实,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受到上级表彰

2017年10月30日,中共朝阳县委组织部批准二十家子社区党总支部改建为二十家子村委员会。


外商投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日趋繁荣。二十家子原有的农贸市场规模已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村委会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开始探讨新的课题。经过仔细研究,决定对外招商引资,重新规划农贸市场。

2006年,朝阳县根德乡建筑商邸万喜进入,村委会在原农贸市场南边为邸万喜划出土地10余亩,邸万喜在此投资建设农贸市场二层大楼,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75户商业网点,为二十家子农贸市场发展经济增强了活力,使农贸市场具有初步规模。

在2008年,村委会为解决二十家子居民住房问题,又与邸万喜协商在镇政府的支持下,将原二十家子小学迁移东洼,邸万喜在此投资建筑居民住宅楼,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可容纳130户居民住入。并在临街建立了商业网点和地下商场。由此,不但解决了居民的住宅问题,也活跃了商贸经济的发展,更加美化了二十家子村的街容街貌。

2011年,镇政府与上级有关部门协商,在二十家子村北原棉花站旧址建设居民小区。朝阳开发商高春贵来此投资,开发居民住宅小区。共建筑住宅楼13栋,建筑面积达6万平方米,可容纳700余户居民居住。小区内设备齐全,绿化成荫,道路宽敞明亮,如今已全部入住。鑫福园小区的建成给二十家子村平添了许多靓彩,使农村人也过上了城市居民的生活。

2018年,为更进一步扩大二十家子农贸市场的规模,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在镇政府的领导和倡议下,二十家子社区经过研究决定,将原有农贸市场的100余亩土地转让给开发商高春贵投资开发使用。

高春贵不负重托,经过两年的开发建设,现已建成封闭式批发场房2.1万平方米,可容纳1100多个摊床摊位,并且在市场大楼外围全部砌成水泥砖地和油漆路面。这样一来,使二十家子农贸市场面貌焕然一新,为更加有效地发展地方经济,改善消费者购物环境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目前,二十家子市场批发大楼现以基本完工,等待投入使用。二十家子的未来将是市场稳定、经济繁荣、前景无限。


人口发展

二十家子村在1947年刚解放时人口不足两千人,到1972年人口增加到4300多人,平均每年增加人口200人左右。1973年到1984年间,国家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得到了有效控制,始终停留在4300人左右。1985年到2005年期间,在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大潮影响下,外来人口不断进入,人口数量发展到5000多人。2006年到2015年人口有所增加,数量已达到6000人。2016年到现在,随着二胎指标的放开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也有所增加,已达到6430人。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在1973年到1984年间,国家实行计划生育,要求一对夫妇一个孩子,广泛提倡一孩化。二十家子村响应国家号召,在上级相关部门和镇政府的领导下,全村男女老少齐动员,广泛宣传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村干部深入到各家各户,摸查情况,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狠抓落实计划生育有关政策。严格把关控制人口的增长,经过努力的工作,最后将人口数量控制在零增长的水平。

在2016年以后,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准也不断提高,对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看重。加之思想认识的提高,已不再对生育孩子的事情感兴趣,人口增长速度较为缓慢,基本与生活水平和市场经济成正比。


三、人物传记

二十家子村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为了新中国的解放,社会主义事业,现代化建设和实现宏伟目标“中国梦”的路程中。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自力更生,涌现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模范和杰出人物以及他们的光荣业绩。


革命烈士

陈奎 男,1921年7月出生于二十家子村9组,1946年8月参军,在东北野战军27师18旅担任班长,1948年8月在平津战役解放天津的战斗中光荣牺牲。

刘玉林 男,1927年6月出生于二十家子村9组,1946年8月参军,任东北野战军八纵队排长,于1948年8月在辽沈战役锦西阻击战中牺牲。

杨继生 男,1938年6月出生于二十家子村12组,1946年8月参军,东北野战军27师18旅战士,于1948年6月在北票战斗中牺牲。

杜广彬 男,1927年7月出生于二十家子村,1947年6月参军,东北野战军24师71团一营战士,于1948年8月在辽沈战役锦州攻城战斗中牺牲。

白金贵 男,1927年3月出生于二十家子村,1946年8月参军,东北野战军八纵队战士,于1948年8月在辽沈战役黑山阻击战中牺牲。

革命先烈,用他们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共和国的成立。为了解放新中国,为了解放劳苦大众,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浴血奋战,献出了他们年轻宝贵的生命。我们要永远铭记革命先烈,深刻悼念为新中国诞生而献身的英烈们,缅怀他们的英雄业绩和壮举。以此为榜样,开拓美好的未来,为祖国和为家乡的繁荣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光荣老兵

李瑞武 男,1923年7月18日出生于二十家子12组,1947年11月参军,第四野战军某部战士,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曾参加抗美援朝作战,先后任战士、排长、连长、营长等职。1995年因病转业到朝阳县良图沟公社任领导职务,后因病回家休养,于1975年病逝。

桑树岐 男,1926年8月15日出生于二十家子村11组,1947年11月参军,历属第四野战军55军训练大队一中队学员,后来任排长,参加辽沈战役山海关前卫狙击战,1955年复员。

孙永生 1927年5月14日出生于二十家子村12组,1947年11月参军,东北野战军某部班长,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并入朝作战。1955年8月退伍,于1998年9月去世。

徐志广 男,1928年8月24日生二十家村9组,1946年8月参军,历属第四野战军,独立八师战士。后随军转入江西宁都武装部任副指导员,参加辽沈战役和渡江战役。在江西宁都的一次战斗中负伤致精神分裂,于1953年11月离职回乡休养,2017年12月病逝。

刘振明 男,1928年9月16日出生于二十家子村11组,1947年11月参军,第四野战军某部战士,参加辽沈战役,曾入朝参战。1954年12月退伍,于1989年6月病逝。

张宝成 1930年6月13日出生于二十家子村10组,1947年7月入伍,东北野战军5师35团六连副班长,参加辽沈战役、平津战役,1955年8月退伍。

以上这些老革命军人(可能不全)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过来的,他们为了新中国的诞生,为了劳苦大众的解放,舍生忘死,英勇杀敌,不怕牺牲。他们在战场上流过血,负过伤,受过奖。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是最值得我们尊敬的人,没有他们的献身精神,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在此向这些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在战火中走过来的老军人、老英雄致敬!


名人风采

许文斌 1945年6月9日出生,1961年7月参军,1965年7月在西安空军技术学院学习,1969年7月在北京空军司令部任参谋、参谋长,后任空军高炮旅旅长。1984年转业调任全国总工会办公室主任,2015年因病逝世。

吴东满 1951年12月出生,1970年12月入伍,197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战士、技术员、工程师、技术室主任、参谋长、白城兵器试验中心副司令员、司令员等职,2001年7月中央军委授予少将军衔。2008年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科研订购部任副部长,2010年2月退休。退休后常年坚持文学创作,先后出版《挽住时光的袖筒》《履痕》《读写诗文趁晚闲》等著作。

杨树国 1958年9月出生,1977年1月参军,1977年9月入军校学习。历任战士、飞行学员、飞行员、飞行教员、中队长、大队长、团长、师参谋长、师长、军区空军参谋长助理等职。荣获特组飞行员、优秀指挥员荣誉。两次带队入闽作战,多次参加中俄联合军演等重大作战任务,多次成功处理空军重大特殊情况,安全飞行3000多小时,两次荣立二等功,六次荣立三等功。2007年11月转业到地方工作。先后担任山东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一级巡视员等职。2018年退休。

在二十家子社区还涌现出以王玉深、徐凤生、王秀萍等30余位科级以上的领导干部。他们之中有老一辈革命家,有年轻一代的后生,有军人、教师、政府公务员、企事业领导。他们积极投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来,在领导人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上抛洒汗水,贡献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他们是二十家子的光荣与骄傲,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战斗英雄卢发财舍身炸军车

卢发财出生于二十家子村9组(出生日不祥),1947年11月参军,东北野战军55军战士(原属独立8师432团)。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攻克锦州的战斗打响,同时解放绥中扫清外围的战斗在辽西前卫一带进行。在前卫的战斗中,432团担任阻击任务,战斗进行得非常激烈。国民党军队用火车载人和武器,用装甲车运兵,火力非常凶猛。卢发财当时是432团战士,在战斗中负伤,被抬上担架,准备撤离战场。这时,我军为了尽快消灭这股敌人,选出爆炸手,在机枪的掩护下用炸药连续向敌火车厢冲击,但终因敌人火力猛烈,几次爆炸都没有成功,年轻战士的身躯相续倒在敌人的枪口下面。我军进攻受阻后,一时难以前进。卢发财在担架上将这些情况看得一清二楚,强忍受伤的痛苦,从担架上跳下来,夺过战友手中的炸药包,跌跌撞撞直向敌火车厢冲去……只听一声巨响,炸药包爆炸,将火车厢炸飞,敌人乱作一团,我军战士乘此机会冲上前去,消灭了这股敌军。卢发财的这一壮举为我军彻底消灭敌人,尽快解决前卫战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和机会,战后被授予特等功、全军战斗英雄称号。

1955年,卢发财转业到朝阳地区食品公司担任领导职务,直到去世。

卢发财不仅是全军的战斗英雄,更是二十家子村的骄傲和光荣。他的这种英勇行为以及英雄事迹,永远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努力奋斗。(根据老军人回忆口述整理)


见义勇为的梁春海

梁春海出生于二十家子村11组。21岁那年在朝阳市育英补习学校读书,共青团员。2003年12月28日17时30分许,朝阳市育英中学午后放学,梁春海和一些同学从教室回宿舍。当行至校门口时,一群歹徒将同行的孙鑫同学团团围住,一边对其拳打脚踢,一边恶狠狠地叫喊要打死他。此时在场的人很多,有的在一旁围观,有的被这惊人的场面吓呆,也有的悄悄溜走。面对此情,梁春海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为了保护孙鑫同学的生命不受侵害,他大喝一声:“住手!不许打人!”并对同行的同学喊;“快去找老师报警!”这时,他发现一名歹徒用尖刀狠狠地向孙鑫背后刺去,立刻奋不顾身冲上去,赤手空拳去夺歹徒手中的尖刀。这个穷凶极恶的歹徒猛然回转身用尖刀直刺梁春海的前胸,一刀拔出之后,又狠狠地捅了第二刀,梁春海重重地倒在地上。他在倒地之后还在大声呼喊:“抓住歹徒,决不能让他们跑了!”这伙歹徒被梁春海的英雄气概所吓倒,纷纷逃窜。闻讯而来的师生用急救车把血泊中的梁春海同学送到朝阳市第二人民医院紧急抢救,终因胸动脉被刺破,伤势过重,失血过多,于当晚18时20分停止了心脏跳动,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2006年,梁春海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见义勇为先进分子”。梁春海同学这种英勇行为是时代青年的榜样,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临危不惧,挺身而出,为了维护校园的治安秩序,勇于同歹徒搏斗,保护同学生命的大无畏精神,永远留在我们心里。他无愧于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员的光荣称号,他的精神永远激励我们为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建设美好乡村、早日实现小康梦而努力奋斗。梁春海同学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二十家子村第一农会主任高昶

高昶出生时间不祥,锦州市南票人,上中等身材,于1947年就任二十家子村农会主任。他不辞辛苦,不怕流血牺牲,为了党的事业忠心耿耿,不愧为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

在工作中,高昶日夜操劳,领导二十家子人民翻身闹革命,为二十家子人民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呕心沥血。在土改期间与人民群众一起斗地主,分土地,镇压反革命,并将姜廷相这个罪大恶极的国民党花子队头目从朝阳抓获,交给人民审判、处决。

高昶同志于1948年1月26日在下乡工作时,遭土匪暗算,于西营子老爷岭不幸遇害。我们永远记住高昶同志的光辉业绩,他永远活在二十家子人民的心中。


辽宁省劳动模范张国宝

张国宝1948年7月16日出生,1953年到二十家子小学读书,1960年考入朝阳县第三中学(松树嘴子中学),1963年考入朝阳县大平房高中,1968年高中毕业。时逢文化大革命,响应号召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回到家乡务农。1973年被群众推举为生产队长,1980年调二十家子村担任会计,1984年当选为二十家子村主任,1987年当选二十家子村党支部书记。2000年被朝阳市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2006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劳动模范,并颁发了奖章和证书。

张国宝带领群众脱贫致富,为了让二十家子人民能过上幸福安逸的生活,他绞尽脑汁,精心策划,兢兢业业,终因劳累过度,病重住院,2016年因病离职休养。

张国宝在担任村干部期间,为了二十家子村的绿化建设,带领群众治理河道、修坝拦水、植树造林。多年来共植树1000余亩,二000年村委会被评为国家标准绿化单位;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条件,他多次召开村班子会议,研究探讨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住宽敞房的问题,并与上级有关部门联系,争取资金帮助。2008年招商引资外地建筑商来二十家子建筑居民住宅楼一座,建筑面积达1.1万平方米,可容纳130余户居民入住;为解决居民饮水问题,他想方设法,筹集资金与上级有关部门协商,在二十家子林场后面打水井,把管道铺设到各户门前,使800多户居民吃上了干净、无污染的自来水;自1991年以来,为了让群众走干净路、平坦路,他带领群众一番苦干,联系交通部门争取资金援助,并自筹资金20万元,共修筑拓宽道路5.8公里,全部铺上了油漆;为了改善二十家子农贸市场的环境,扩展规模,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张国宝亲自与工商部门协商,打建市场120亩,并在市场西南挪出10余亩土地,建成商品楼1.2万平方米,可容纳商业网点75户。

张国宝在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道路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二十家子村党支部多次被市县评为先进党支部。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他更加体贴群众的疾苦,谁家有困难都是热心帮助解决,其可谓是群众的贴心人,人民的好书记。如今,张国宝染病在身,离职休养,但是他这种高尚情操和对家乡的热爱,以及为家乡建设付出的心血和奉献永远留在二十家子人民群众的心中。张国宝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可贵精神永远激励我们为家乡建设贡献一切力量。


党的好干部李振峰

李振锋1929年4月25日出生于二十家子村,1952年任二十家子先锋社主任,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大队主任、大队党支部书记20余年。

李振峰同志是伴随着共和国的步伐成长起来的共产党员,为了二十家子村的建设和发展付出了半生的心血。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在他的任职期间正值建国初期,整个农村还非常贫困,百废待兴。他不辞辛苦,不图名利,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兢兢业业,带领全村人民平安地走过了那段艰难的岁月。

自成立人民公社以来,在上级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他同全村人民一道治理河套、平整土地、搞深翻、修水库、大炼钢铁。在改变村容村貌等工作中,他亲自上阵,带头参战,从而基本改变了二十家子村的旧貌,使人民生活有所提高。特别是1963年二十家子村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灾害,村里200余人无家可归,李振峰与党支部书记王子良一起,日夜奔波,多次与上级部门联系,争取资金援助,并划出土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建造新居,使40余户受灾群众迁进新居,得以妥善安置。洪水过后,又组织群众生产自救,以减轻国家负担,很快恢复了生产,有效地解决了群众的生活问题。

1956年,因工作出色,李振峰被调到县食品公司担任领导,这在人们眼中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可没几个月,因二十家子村工作需要,又被调回村里。他毫不犹豫,二话没说,又回到了二十家子村人民当中,继续带领大家改旧貌,换新容,艰苦奋斗,力争上游。

在“文革”期间,李振峰被扣上“走资派”的帽子被批判斗争,而且还受到开除党籍的处分。可是他从不叹气发牢骚,始终表现心态平稳,思想乐观,对党始终一往情深。他坚定信念,恪守誓言,持之以恒,最终迎来平反昭雪,恢复党籍。他的这种精神和境界永远值得我们效仿和尊敬。

李振峰同志现在已是耄耋之人,然而却是身体健壮,精神矍铄,每天坚持里读书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心系二十家子村的变化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艰苦奋斗的一生,不愧为党的好干部,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现任二十家子社区党委书记于清柏

提起于清柏可能认识他的人并不多,但是要提起二十家子于二江,在方圆几十里乃至朝阳、南票等地,认识他的人可就多了,也算是一个小有名气的乡村出色人物。

于清柏自高中毕业后便一头扎进商海里畅游。开始自筹资金办商行、开设小型农机站、办砖厂等事业。他的事业蓬勃向上,越办越红火,在当地具有较大的影响力,这一干就是十几年。他在商海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锻炼了自己,更有效地施展才能。在闯荡商海的同时,他认识了社会各界人士,接触了各种复杂的事情,使他的政治头脑逐渐丰富起来,目光和视野放得更高,看得更远。

2010年,于清柏在二十家子村换届选举中当选为村主任,为他施展才能有了用武之地。他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群众,把自己在商海中积累的经验全部用在了为二十家子的群众服务中来。人常说,要想富,先修路。他看到二十家子村容村貌比较差,就想方设法筹集资金,首先从清理垃圾开始,清洁街道两旁和各条胡同的卫生,之后又与有关部门协商,在村党总支部的领导和支持下,将村里过去的坑坑洼洼、平时不好走、雨天更难行的3000余延长米土路铺上了沙子,初步解决了多年路难走的问题。又于2012年开始硬化路面,将村里的沙路用水泥和油漆铺设,在村西河套清理淤泥,架设桥梁,而且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为夜间照明提供了方便,给人们出行带来顺畅。在修路的同时,他没有忘记村里的老人和贫困人群,与村书记张国宝及村班子成员共同商量,从村里支出18万多元,为全村5000多人上了保险。每逢春节期间,都要为80岁以上的老人送去一份慰问品。他这种敬老爱民的精神和思想境界为二十家子人民树立了榜样,不愧为时刻想着人民群众的好干部、好党员。

于清柏常说:“我不为名,不图利,只想为村民办点实事、好事。”2016年,他被选为二十家子社区党总支书记,为他放开脚大胆工作有了更进一步施展才能的机会。在镇政府领导的支持下,于2018招引外商开发农贸市场建设,将二十家子原有的市场土地转让给开发商高春贵建设封闭式批发市场大楼,为二十家子经济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于清柏时刻想着二十家子的全面发展。为了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有色彩,村里办起了图书室,被县政府评为“十佳农屋图书室”。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文艺、体育需求,于2015年自筹资金10万元,建起了一个占地7000平方米的文体广场。村里的卫生室越办越好,为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起到了有效的保障作用……于清柏为人民群众所办的实事,好事举不胜举,数不胜数。

2011年,于清柏同志被邀请为朝阳县第十四届政协委员;2018年,被选为朝阳县第十八届人大代表;他所领导的党总支部连年被上级党政部门评为先进党支部。

现如今,二十家子社区一片繁荣景象。路面宽敞明亮,新建楼房鳞次栉比,商铺排列两旁,商品琳琅满目,汇聚八方来客,商贸经济事业前景辽阔。于清柏同志肩上的担子重了,头衔多了,荣誉有了,但是他时刻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决心为了二十家子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美好,经济发展更加辉煌,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率领二十家子人民大踏步地向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迈进。


高级知识分子白凤池

白凤池1935年9月19日出生于二十家子村1组,中共党员,蒙古族。他1963年毕业于内蒙古师范学院,同年6月参加工作,先后在内蒙古锡林浩特中学、朝阳县松树嘴子中学任语文教师。 1980年任二十家子高中教导主任,1983年任二十家子镇中学校长,1995年退休。

白凤池同志一生从事党的教育事业,为培养建设祖国的接班人呕心沥血,含辛茹苦。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从大草原到朝阳农村,几十年如一日,默默无闻,矢志不渝。现在虽然退休在家,却仍心系教育工作,关心下一代的成长。他是老一辈的优秀教师,德高望重。是我们党的好党员,人民的好教师。他为我党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大半辈子的心血和汗水,为我们祖国培育了大批的人才,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家乡好人

张玉祥伺候病妻36年如一日

毛泽东说过:“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这一点在朝阳县公安局退休干部张玉祥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他36年如一日伺候结发病妻,始终不离不弃,在当地被人们传为佳话。

许是小凌河绵柔的水系滋润张玉祥一路长大,这位出生于朝阳县二十家子镇二十家子村的男子汉机智中多了些温情,给人以比较随和的感觉。1985年初,已经30多岁的张玉祥到朝阳县南双庙乡政府做公安特派员,两年后回到家乡到二十家子派出所工作。这时候,他的妻子汤淑文已患类风湿关节炎多年。刚开始,家里人并没把这病当回事儿,后来病情越来越重,行动越来越困难,张玉祥想尽办法到多家医院治疗,吃了许多偏方药,还是没有控制住病情加重。最后妻子一病不起,失去了行动能力,生活不能自理,听喝拉撤穿都得依靠别人,成为张玉祥身上的一个“包袱”。

就这样,张玉祥开始了一边工作一边照顾病妻的生活。但是随着时间的更迭,他并没有流露出丝毫的厌倦,始终一如既往伺候病妻。几十年来,妻子的身子非常干净,衣服经常换洗,定时定点吃饭吃药,虽然整日整夜躺着,但是精神状态却比较好。来看望她的亲属们都说,汤淑文这辈子摊上个好丈夫,不然谁能管她30多年呀!

家里躺着病妻,张玉祥只好一心两用,家里外面一起忙,工作比较出色。他1988年被组织安排到西营子派出所担任所长,1993年3月到柳城派出所工作,1995年6月到下三家子派出所担任所长,1998年到联合派出所担任所长,3年后到朝阳大世界派出所担任所长。由于这时候妻子的病情更加严重,对他的依赖性更强,组织考虑到他的实际情况,2006年4月把他安排到二十家子公安分局工作,以便更好地照顾病妻。2013年8月,张玉祥退休,离开公安队伍,整日守在妻子身边,细心照料自己的痴心爱人。

更让人感动的是,张玉祥的身边并不是只有病妻一人,还有他的父亲和母亲需要他的照顾。父亲是建国前参加工作的老干部,多年工作在外,工作期间吃食堂,到家吃现成的,不会做饭做菜,饮食方面只会煮粥,到老年时得需要张玉祥的照料;母亲中年时患了骨结核病,而且越来越严重,30多年不能下炕,在91岁那年去世,张玉祥花费在母亲身上的心血可想而知。张玉祥几十年来家里家外一起忙,回家进门便洗衣、做饭、做菜、搞卫生,定时照料母亲吃药,给妻子喂药,还得经管父亲吃喝,直到双亲去世。

随着岁月的流失,好人张玉祥的汗水没有白流,心血也没有白费,他多次被朝阳县公安局评为“优秀警察”;2012年3月,他被朝阳县委宣传部、计生局授予“十佳好丈夫”称号。

节选自朝阳《燕都晨报》


高彩霞照顾脑瘫继儿受赞

高彩霞是黑龙江人,30多年前经人介绍嫁给了二十家子村村民姜文生。姜文生前妻遗下两个孩子,当时老大9岁,老二刚出生不久母亲便去世,而且老二姜英还是一个脑瘫儿。医生说这孩子也就能活10多年。高彩霞没有嫌弃他们爷儿仨,而是用一份特殊的爱温暖了这个残缺的家庭。

高彩霞嫁到姜家后,每天除了帮助丈夫赚钱维持生计,还要抽出时间照顾两个不懂事的孩子,更多的时间都给老二姜英。姜英因病脾气越来越古怪,小时候比较听话,长大后却不听话了。高彩霞不在家时,便将大小便扔到炕上,当成玩具玩耍,还将院里的垃圾也扔到炕上,弄得满屋臭气熏天。姜彩霞却是边流泪边默默地收拾,从不训斥姜英,而且对自己亲生骨肉却经常撒手不管。就这样,她30多年如一日照顾姜英,把她那份浓重的母爱全部奉献给这个脑瘫继儿和这个家。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2008年丈夫因病去世,如晴天霹雳,高彩霞心里有一种天要塌下来的感觉,茫然无措。大儿子在外地打工,顾不上家。为了挽救这个残缺破碎的家庭,高彩霞决定让自己亲生儿子辍学外出打工,挣钱补贴家用,自己在家一日三餐细心照顾姜英。后来村里发现这一情况后,为她们办理了低保,争取民政部门的救济,使高彩霞在生活中有了一点希望,可以勉强来维护这个家。

高彩霞的奉献精神是于平凡中彰显出来的伟大精神。她的所做所为,被人们看在眼里,记在心中,她的奉献精神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节选自2014年一期《大凌河》刊物


乡村艺人   中幡传人王继武

说起王继武,在二十家子村可谓家喻户晓。此人是二十家子村第13组村民,中等身材,体格健壮,走路敏捷,说起话来不紧不慢,给人一种憨厚的感觉,被人们习惯称之为“王长庚”、“大长庚”。他从小因家庭贫困,没念过几天书,大字不识几个,但却怀有一身绝技——耍中幡。

王继武从小就喜欢民间艺术表演,经常一天天追在秧歌后面看那些惊奇的动作和舞蹈,后来长大到外地做工,偶遇有蒙古人耍中幡表演,对此非常感兴趣,便拜此人学艺。回到家后起早贪晚,勤学苦练,不怕苦,不怕累,坚持练功。半年后,终于把耍中幡这一杂技艺术练成。于是,他便用竹竿做成中幡,开始在自家院里或门口表演起来,每逢二十家子有秧歌演岀时,都会跟随秧歌队一起为群众献艺表演。

耍中幡既是技术的展观,更是力量的平衡把握,遇有风时,中幡便会来回晃动,弄不好便倒下去。可是却在王继武手中运用自如,只见中幡上下飞舞,时而在前胸,时而又到背后,忽然立在脚上,忽然又立于额头。他两臂伸直,两腿马步蹲裆式一站,只见这中幡从右肩移到左肩,再从左肩移到右肩,来回数次,而中幡如定住一般,在他身上直立不倒。

中幡顶上的小旗迎风招展,哗啦啦作响,更为惊险的是,王继武将10余米高、几十斤重的中幡竟用牙齿叼住,使中幡在牙齿上直立。人们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而王继武却安然无事。这中幡也有两个人对舞的时候。二十家子还有一个叫史树祥的人,有时也会与王继武二人同舞互相传递,惊险动作不断。每当这时,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观看,喝彩声、惊叹声接连不断,而秧歌这时不得不停下来,借此机会歇歇脚了。

王继武在他60岁的时候不幸染病离世而去,可惜未能将这一绝技流传下来,但王继武耍中幡的绝技和他给乡亲们带来的欢乐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



用砂子作画的杜伟

二十家子村10组村民杜炜是一个非常聪明可爱的青年小伙子,今年31岁,出生于农民家庭。他初中毕业后在家务农,多半时间到外地打工。在打工时,每遇到奇怪的石头或树根都要带回家中,利用空闲时间细心研究,将这些东西雕琢成型,经他手制作出来的东西件件都是珍品。这些树根在平常人眼里不过就是一些朽木,可在杜伟的眼里就是一件件宝物,经过他的精雕细琢,真是枯木逢春,妙趣横生,令人赞叹。

在杜伟的家中挂有几幅砂画作品,其中一幅叫“景泰蓝”,是杜伟自己亲手制作的。景泰蓝的制作需要有足够耐心和专注的毅力,精心设计,丝毫不苟。制作过程非常复杂,首先要先将图案画于纸板之上,涂上胶,然后按照图的线条用细铜丝圈起来,最后再将细铜丝圈起来的空格,根据画面所需的颜色,用彩砂慢慢的一点一点撒上并铺平。在色彩的交错处还要衔接得当,深浅渐进,这样才能更好的体现出功底。

杜伟制作的景泰蓝砂画唯妙唯俏,冷眼观之,敢于国画相媲美。这种画放在准备好的框里,是装饰客厅、宿舍最适宜的美术作品。杜伟的这些作品已名满朝阳市区,城里很多名人慕名前来观看、拍照,赢得前来参观人员的赞美和传扬。

杜伟不但是一位乡村艺人,而且还是一名非常孝顺的好儿子,热爱家庭的好丈夫。小伙子精明能干,敢于吃苦,乐于助人,是二十家子人民的骄傲。               


致富能手

养羊大户于海龙

于海龙是二十家子村3组村民,今年50多岁,中等身材, 看上去身体健康,精神饱满。他平时不爱说话,沉默寡言,闲时心里总是在琢磨怎样发家致富。

在10多年前,于海龙家境并不富裕,3个孩子都在上学读书。在2007年,三儿子于洋因家中困难去外地打工,在打工时因车祸致使下身几乎瘫痪。这一不幸的事件使于海龙如晴天霹雳,雪上加霜,给家中带来了灾难。为了生计,于海龙开始到内蒙古一带做起了倒卖羊的生意,开始没钱只是小打小闹,挣钱只能够维持家里人糊口,还要给小儿子看病。怎么办?他看到在当地羊是个缺货,而且市场价格也很贵,决定去内蒙古买回小羊自己饲养,向市场出售活羊。于是他便行动起来,于2012年开始四处筹款,到内蒙买回小羊,在市场东面空地建起羊圈,请人打造护栏和食槽,养羊生涯从此开始。

起初,他因不懂养羊技术,经历过几次失败。后来到内蒙向养羊人求教,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渐渐掌握了养羊的技术。同时也积累了经验,羊越养越多,羊群不断扩大。

为了节省养羊成本,于海龙很少雇人,忙时雇上两三个人,平时都是自己干。他们夫妻俩不辞辛苦,昼夜守在羊栏跟前,给羊喂食、饮水、接生。年年如此,日日操劳,到现在为止,于海龙养的羊个个膘肥体壮,存栏数量已达400多只。看着这些羊,于海龙心里美滋滋的。这是他辛勤劳动的成果,更是一笔可观的财富。他每年要有十几万元的收入,去掉成本也能挣上五六万元,家里的生活逐渐好起来,日子越过越红火。

如今,于海龙的两个儿子已结婚另过,家中只有他们3口人生活,养羊的收入给家里带来了幸福和欢乐。现在,于海龙已不再是从前的愁眉苦脸,而是整天笑容满面,经常在羊圈看着他的这些宝贝,思想着未来的美好前景。

于海龙成为二十家子村的养羊大户,他的艰苦创业精神值得人们效法和学习。他是二十家子村的致富能人,是发展畜牧业生产、开发市场前景的带头人。                           


私营企业家于清武

于清武是二十家子村3组村民,曾在二十家子镇政府上班,是一名司机。他于1992年9月从镇政府买下原镇政府经营的液化气站,个人经营。他所经营的液化气站手续齐全,设备齐全,各种机器和消防设施齐全,均达到指标,于1993年5月正式开始营业运行。到目前建站等项投资已达120万元。

于清武买下的液化气站投资款全部是自己筹集,东借西凑,没有使用一分钱贷款。可以说他是一个有胆量、有气魄、有雄心大志的能人。经营液化气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处处要格外小心,时刻要警惕,防火防爆。特别是在运输和灌气的过程中,来不得半点马唬,一旦出错,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巨大损失,甚至生命。开始经营,他不懂操作规则,就认真向有经验的师傅请教,看书学习,严格按照上级相关部门的要求,一丝不苟认真执行,不到几个月便全部掌握了液化气的机器操作以及其它相关器材的使用技术。

于清武在经营液化气时,对来此灌气客户热情接待,童叟无欺。他所经营的液化气价格合理,质量合格,从不以次充好和随意提升价格,守法经营。在安全防范措施上,对各种设备、消防器材以及灌气车等经常进行检修和保养,防患于未然。20多年来,他的液化气站从未出现过任何事故和差错,让上级放心、领导放心、群众安心。

由于他的精心经营和对人的热情接待,人们都愿意来他这里灌气,对他的液化气也是非常的放心。到现在为止,有羊山、黑牛、尚志、六家子、南双庙、根德、东大屯、七道岭、西营子以及二十家子等10多个乡镇用户到这里灌气,几乎是垄断了朝阳县东南片的用气,每年销售液化气200多吨,获利10余万元。

目前,于清武在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可算是个小有名气的私人企业家。他为人和善,喜好交友,这与他多年来在政府机关锻炼养成的思想修养、道德修养分不开的。他的夜化气站给人们带来诸多的方便和好处,受到广大消费者的欢迎。


四、文化教育

学  校

二十家子小学于1948年正式建校,第一任校长是刘会吉,依次为:殷学禄、武丕一、李洪桥、卫学成、孙孝堂、董文学、许文祥、李庆丰、唐延玉,韩明树、宋玉明、柴树凡。以上各位校长大部分不是本村人,但是他们为了二十家子村的教育事业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为了教育我们的下一代,会同全体教职员工呕心沥血,辛勤耕耘,在培养下一代的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二十家子小学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质量较高,历年来在全镇统考中都名列前茅,保送升初中的学生总数占全县首位。

二十家子小学培育了大批人才。为改善教学环境,在上级教育部门的领导和二十家子村委会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下,分别在1950年、1960 年和1963年前后3次对校园进行扩建和维修。1995年,校舍搬迁到二十家子村东洼新址,新建教学楼两层楼房,校园面积2.1万平方米,其中操场面积9000平方米。

经过几次修建、动迁,有效地改变了校园面貌,为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学习环境。现在因为形势发展需要,在上级教育部门的统一安排下,又在二十家子村北原种籽站所在地建了第二小学校,即将投入使用。二十家子村的教育前景风光无限。

二十家子小学经常针对当前形势对学生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道德教育。每年清明节之际,都要组织学生到烈士陵园进行扫墓活动,为烈士敬献花圈,缅怀先烈,牢记历史,提高民族意识,增强爱国思想,为建设祖国的美好未来努力学习。二十家子小学的教职员工为教育工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每年都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嘉奖,同时也得到全体村民的认可和赞扬。

2000年,二十家子小学被朝阳市人民政府评定为先进集体。2012年,国家文化部感恩教育宣讲团来二十家子小学进行爱国主义感恩教育,宣传讲座,更加鼓舞了全体师生爱国主义热情,激了为国争光的责任感。

现如今,二十家子小学全体师生,正以豪迈的热情,迎接朝霞,向着未来大步前进。


图书阅览室

二十家子社区现有图书阅览室3间,120平米,有各类图书10000册,随时随地供村民来阅览。

图书室的建立给村民学习文化知识、科学技术、法律知识等各方面带来了很大的好处,同时也为村民的学习提供了舒适的环境和方便的条件。通过学习,村民们提高了文化素养,掌握了科学知识,在种田养殖方面提高了文化素养,在种田、养殖方面提高了技术水平,用学到的知识脱贫致富。在法律方面也增强了法律知识。过去村里纠纷、打架事件不断,现如今人人懂法,社会安定,生意兴隆,生产有序,一片和谐气氛。2016年,被辽宁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授予“示范农家书屋”称号;2017年,被朝阳县人民政府授予“十佳农家书屋”称号。




文体活动

早在60年代初二十家子村就成立了小剧团,由于海山、刘忠余任团长,演职人员达到30余人,利用农闲时为村民演出评剧。该剧团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前,由新诞生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代替了小剧团

现如今,二十家子村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对精神生活的需要也远远超过了60年代的要求,每逢节日和农闲时期,都自愿组织秧歌队、演唱队和舞蹈队在大街两旁和广场进行表演。尤其是在夏季,每到晚饭后,村民们到广场参加扭秧歌、跳广场舞、唱歌等活动更加频繁。参加人员有老人和妇女儿童,多则上百人,少则几十人。文化广场聚集人员上千人之多,欢歌笑语,载歌载舞,一片欢腾景象。这些活动的开展即增强了村民的身体健康,又给人们带来了欢乐,消遣了一天工作带来的压力,又减轻了工作的疲劳。

说起了大秧歌,二十家子大秧歌曾红遍了朝阳东片,在朝阳市也风魔一时。过去的秧歌队有耍中幡、跑旱船等杂耍节目,非常引人注目。现在每到春节期间,二十家子有四、五个秧歌队组织,走街串巷表演,为人们带来了欢乐、幸福和吉祥。

1983年,镇政府举办了篮球赛,二十家子村出场的篮球队夺得冠军。在历届的体育项目比赛中,二十家子村都夺取过前两名的好成绩。

五、医疗卫生

二十家子村在1980年以前只有一个小诊所,是由一个民间老中医开办的。更早以前根本就没有一个像样的诊所,看病都是去私人大夫家里看病,到1981年又增加了1个“马云清诊所”。当时医疗条件差,医术水平也较低。随着形势的发展,二十家子人口逐渐增多,人们身体健康和看病问题日趋紧迫。二十家子村委会想尽办法,多方努力,为二十家子村培养医务人才开放绿灯。至今为止,已经发展有资格的村级卫生室4个,分别是马云清、孙孝鹏、刘铁汉、杨晓东诊所。另外还有5个诊所暂时未纳入村级管理,合起来共有9个诊所为村民服务,在二十家子街面上还有8个药房也在供应药品服务。

这些诊所医疗条件大幅度提高,医疗技术也从过去的赤脚大夫,发展到具有行医资格证的乡村医生

在4个村级诊所中,从医人员全部经过正规培训,持证上岗,昼夜值班,随时出诊,常年为二十家子村民开展医疗服务。实行分片管理,各司其职,负责孕妇保健、儿童免疫、居民健康和疾病防控等宣传工作。

到目前,二十家子社区的村民足不出户便可医治轻微疾病,彻底解决了过去大病、小病都去医院的难题。卫生室每年都要无偿的为村民检查身体,并登记造册,建立档案,随时掌握每个人的健康状况。由于村级卫生室的增加和卫生室从医人员的医疗技术的提升,为村民看病和身体健康保障带来了诸多方便条件。

村级卫生室的建立,有效地保障了村民的健康状况和解决了看病难的问题,极大限度控制了疾病的蔓延和发展,受到全体村民的赞誉。

卫生室的从医人员每年都要去学习和进修,促使医术水平不断上升。有的卫生室人员在技术水平上超过了医院的医生,他们是农村疾病控制的守护神,是专为村民服务的天使。现在,他们正在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而努力工作着,为乡村的医疗卫生事业贡献着心血和力量。


六、民俗风情

接财神

二十家子村现在有汉、蒙、满3个民族聚集,自民国时期开始,就有春节接财神、烧香、供佛之风俗。每到除夕夜晚天黑以后,家家户户大人们便坐在自家炕上,围在一起唠家常守岁,准备面、菜包饺子。这时,便有周围村庄和本村的会吹喇叭的艺人,带上两三个锣鼓手走街串巷,到各家各户门口吹上一段,口里喊着“送财神来了”。这时,家中有人迎接出来道谢,并送上一份礼钱,表示同庆大吉大利,发福生财之意。如果赶上这家正在发纸、烧香敬佛、放鞭炮时来吹喇叭送财神的,还要特别多送一些礼钱。因为赶上这会儿,机会难得会喜上加喜。这一风俗年年如此,延续至今。


秧歌饭

二十家子人民好客,好乐,每年春节从初三到十五都有秧歌演出。周围村庄来的秧歌也都来二十家子村演出,拜年。外地秧歌无论什么时间来,来多少人,二十家子村的秧歌都要将其迎进村里。到吃饭时,家家户户都要为来演出的秧歌队人员管饭。人人争先恐后抢人到自家吃饭,先到的都会抢戴花的人员,因为花代表富贵,预示一年的福气、运气。接到家中以礼相待,并拿出家中最好的东西招待客人。

大家认为,外地秧歌来本村演出,拜年很辛苦,也是对大家的尊敬,带来了吉祥和幸福,决不能让人家饿着肚子走。这充分体现了二十家子人的好客之情。


耍中幡

自民国以来,二十家子村的秧歌队里便有耍中幡的节目。说起中幡不得不提及满、蒙文化。中幡最早起源唐宋叫“大督旗”、“大执式”,原用于军队的仪仗、指挥等,盛行于明、清两代,后来传到民间,演变成现在的中幡。它是一种民间杂耍、娱乐和体育项目。中幡的主干是一根长10余米的竹竿,竿顶悬挂标旗,标旗正面绣有各种吉祥图案。中幡分单人和双人表演,舞动起来或将幡上额头顶立,或伸臂托塔式,惊险动作连绵不断,但始终是幡不离身,竿不落地。几十斤重的幡在表演者手中上下飞舞,交替腾挪,运用自如。

二十家子的中幡表演据说是蒙古族人传下来的。后期舞幡者叫王继武,二十家子7组村民。此人上中等身材,舞起中幡来上下飞舞,八面威风,每到这时,就有许多人前来观看赞不绝口。后来王继武去世,这一绝门手艺没有传下来,实为憾事。从此二十家子秧歌队里也没有了这一节目。


庙  会

每年的农历四月十八是二十家子村娘娘庙庙会。每逢这一天娘娘庙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更有附近村里和二十家子的秧歌前来助兴,多时秧歌达到20来伙。赶庙会的人们有老人、妇女、儿童,携家带眷前来拜佛,求平安无事,风调雨顺。在娘娘庙四周卖香纸的,摆小摊卖东西的,排成一串长龙。庙里庙外挤满人群。有拜佛烧香的,有捐款的,有看秧歌表演的,有和熟人唠家常的。小孩子们在人群中间嬉戏打闹,相互追逐。小贩的叫卖声此起彼伏,不时被秧歌队的锣鼓声淹没。庙会工作人员忙得不可开交。这一热闹的场面,从早晨一直持续到下午两三点钟才能收场。

娘娘庙的庙会从清朝后期兴起,一直延续至今,而且又增加了正月十五这一喜庆的日子。


二十家子大集

清朝末期,随着逃荒和移民的不断涌入,使得原来是二十几户人家的小村人口越来越多。在这些人当中,有会各种技术手艺的,有会做买卖的,会拉的,会唱的,五花八门,各显其能。人口多了,生产和生活的需要成为一件大事。起初,人们只是在村里的空闲地上摆个小摊,将自家所产的东西拿出来互相交换各自的所需物品,后来又有附近屯子的人们也参加到这买卖东西行列,使得这个小市场逐渐扩大到民国时期,二十家子的集市已是远近闻名了。

二十家子集市之所以不断繁荣兴盛,原因是二十家子地势平坦,空闲地比较多;再就是村里人口集中稠密,各种做坊和商铺集中,故而四处的群众都来购买生产用品、生活用品和销售自家的东西。

大集上来往客商络绎不绝,远达黑龙江、河北、内蒙古一带。每到集日,只见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集市上人海如潮,摆摊的比比皆是。有卖土布的,卖水果的,卖粮食的,卖肉的,卖土产品的,生产工具的,卖小商品的,还有在集市上搭起锅灶卖吃的,总之卖东西的特别多,应有尽有。还有摆地摊儿卖艺的,拉洋戏片的。人们相互拥挤着,挑选着自己所需的东西,讨价还价的声音和小贩儿叫卖的吆喝人掺杂在一起,迷漫在整个集市。小孩子们跟在大人后边要这要那耍刁不走,大人们只好从口袋里摸出几个小钱,给小孩买上几块糖果或是一个玩具才算了结。 

在集市的另一角,专有买卖牲畜的市场,牛、羊、马、驴、猪、鸡、鸭等都在这里交易,还有卖各种皮张的。

特别是到春节临近,人们叫“赶年集”,各类商品要比平时多很多。卖对联的、卖年画的、卖鞭炮的几乎占据了市场的三分之一。只听鞭炮声此起彼伏,震耳欲聋,人人脸上笑容可掬,挑选着各自所需的年货,熟人见面总要唠上几句。集市上熙熙攘攘,人声鼎沸,把整个集市挤的水泄不通。

改革开放后,随着形势的发展,科学技术的提高,货物形式多样化,各类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人们的腰包也都鼓起来了,不在乎花掉几个钱,只要购买到随心的物品就行。市场的繁荣,引来八方商贾,更有城里人也来此购买东西。现在的二十家子集市已经逐步走向现代化的管理模式,正向着美好的未来迅猛发展。

家去吃吧

二十家子人好客,每逢集日在街上或集市遇见亲戚、朋友和熟人,都会主动上前打招呼,临走说一句“完事家去吃吧”。这句话的本意是到我家吃去吧,因为说话的方式不同,被人们联想:二十家子人见到人都让家去吃,难道不家去吃还去哪吃呢?”本是一句热情的邀请,后来被传为带有善意的笑话,现如今仍在流传“家去吃吧”。


七、传闻传说

进警察署要先喊“看狗”

伪满州国时期,二十家子曾设立警察署管理朝阳以南地区。这些伪警察吃、喝、嫖、赌无恶不作,人们恨之入骨,背地都叫他们汉奸走狗。

二十家子村有一个叫徐殿奎的人,外号叫“徐三哨”。此人虽不是有文化之人,但嘴皮子非常厉害,说起话来常叫人忍俊不禁。人们平日里看不惯这些人的所作所为,总是想找个机会教训和羞辱这些人。有一天,一个外地人来二十家子办事,打听伪警察署地址,问到徐三哨这里。于是徐三哨便借机发挥,告诉来人说:“警察署里面有几条狗,非常厉害,你到门口要喊他们‘看狗’才能进去。”外地人不知内情来到警察署门前,便大喊“看狗”。结果里面警察出来了,对此人非常不满究其原因。外地人告诉说,他打听路时村里有个人告诉这么说的,说警察署里面狗厉害,让他喊人看狗,所以他才喊的。对此这些警察苦笑不得。

事后,二十家子人心里非常高兴,认为徐三哨为大家出了口气,大快人心。

戏弄伪警察署长太太

有一天,徐三哨正在街上与人聊天,看见伪警察署李大特务的太太怀里抱着孩子,扭扭捏捏的从警察署院里出来,于是心生一计,便与旁人说:“你们看我上去调戏李大特务的太太,让她说不出啥来,还得冲我一笑。”旁人不信,说:“你这不是自找麻烦吗?我们不信,劝你别去了!”说着,徐三哨便迎上前去,对这位太太说:“太太,你好,我问你一件事行吗?”太太说:“你问吧,什么事?”徐三哨接着说:“太太,你家的小孩也往炕上拉屎吗?”太太听后“扑哧”一下乐了,随后转身走了。

徐三哨回到原地,人们亲眼见他果然没事,而且这位伪警署长的太太真的冲他笑了,心里很是佩服徐三哨的胆量和智慧。后来此事传为佳话,徐三哨戏弄伪警察署长太太。博得一乐。    


小龙湾传说

在二十家子村北面有一座土山梁。直通五十家子的陈太河沟,弯弯曲曲,宛如一条长龙,龙头就扎在二十家子村东北面。

据说这条龙是从天上下来的,这里风水好,就在此扎下不走了。风水先生说,这条龙是来渡人的,二十家子一带要出大权大贵之人,或是皇帝娘娘般的人物。当时清政府统治者迷信这一说法,便派下属人在此处(即龙头之上)修建了一座小庙,以此来镇住这一贵人的出生。因为这一镇,小龙受到惊吓,身子一抖。收缩了一下,在小龙收缩身子的地方出现了一个大弯儿,后来人们取名为“小龙湾”。

从此,在二十家子村东北面土坎上有了一座小庙,里面供奉龙王爷,起名龙王庙;再后来人们经常到此庙里烧香,以祈祷龙王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太保山的来历

在二十家子小凌河南的一座小山上,堆有13个石堆,从东到西一字排开。

相传蒙古族人为了纪念李存孝而设的祭祀敖包。蒙古族历来有祭山、祭天、祭星、祭佛灯、祭敖包等活动。特别是每年阴历七月十三最为重要,人们都是为了纪念李存孝而来。

李存孝原名“安敬思”,是唐朝末年李克用的义子,沙陀族人。此人作战非常勇敢,且力大无比,战无不胜,是当时的第一猛将。因在李克用义子中排行第13,故名十三太保。蒙古人是游牧民族,善于骑射,对李存孝信仰有加,凡是有蒙古人居住地方多有祭祀十三太保的敖包出现。

二十家子村过去蒙古族和满族曾在此居住多年,故而在南山上堆有祭祀十三太保的土堆,后来人们就习惯的将这座小山称为“太保山”。


八、文化古迹

庙 宇

二十家子虽然建屯较晚,但地势平坦,辽阔,风景宜人,有它独特的地理位置。据碑文记载,于清朝雍正和乾隆年间,便有很多出家人看重此地风光,陆续来此地建立庙宇,传播宗教文化。目前二十家子社区范围内宗教文化品味较浓。

娘娘庙 在二十家子东南面孤立的山崖上建有娘娘庙一座,坐西朝东,原有山门和两居大殿。前殿供有药王爷,后殿三霄娘娘神像栩栩如生,形象逼真。年年香火不断,每逢庙会(阴历四月十八)使有善男信女前来进香许愿,祈祷平安。更有各地秧歌前来助兴,人潮如海,非常热闹。

普泉寺 村南面山坡上建有一座庙宇,早先名字不详,后来改为“普泉寺”。因寺内喇嘛姓孙,脸有疤痕,人们习惯称为“孙疤拉庙”。原有正殿3间和山门、客房,是一所密宗教,寺院里面供奉密宗教佛像。座西朝东而建,每逢太阳升起时,阳光撒在大殿的脊檐上,发出耀眼的金色光芒。庙宇四周生长着繁茂的树木,更给这座庙宇增添了靓丽的风光。

老爷庙 村西建有老爷庙,有正殿3间,里面供奉关帝圣君(关羽)之像。前面有马殿两间。该庙宇占地宽广,院落宏大,也是人们经常来此烧香礼拜之处。

龙王庙 村东北建有龙王庙一处,内供龙王之像,以此来保佑风调雨顺。此庙始建本意是为了镇邪之用。

菩萨庙 村内北侧建有菩萨庙一座,有大殿3间,内供观音菩萨。坐北朝南,有山门和客房。人们经常来此拜佛求子,祈求保佑平安。

白塔寺 村中央建有一座佛教寺庙,取名白塔寺。因寺庙占地呈方形,故又称为“四方庙”。寺内大殿供奉佛教密宗佛教佛像,两旁有偏殿和僧房。寺内中央有一颗大柏树,据说此树二十家子没人居住之前就有此树。树龄有200多年,树围四、五个人才能抱过来。树状如伞一样覆盖着寺院,白塔在树下熠熠生辉。

以上庙宇于“文革”期间遭到破坏,几乎遗留始尽。地70年代中期,有一个叫圣达的尼姑来此投资,化缘重新修建了几处庙宇。修建后的娘娘庙在原有两层殿的基础上,有增加了一层佛教殿堂,座于药王,三霄娘娘后,供奉释伽牟尼佛祖,取名为云峰寺。修建后的菩萨庙仍供奉观音菩萨,取名普宁寺。孙疤拉庙取名普泉寺,大殿3间,山门3间,两旁有钟楼和鼓楼,内供山门弥勒佛像,正殿释伽牟尼佛祖。龙王庙也进行了维修。这些寺庙的重建使得二十家子的佛教道教文化又重新展示了它的风采。


四大景点

二十家子村内原有4个独特之处,被人们习惯称之为“四大景点”。

白塔寺 因寺院有一颗大柏树,树圆如盖,树下有一座白塔而取名。寺内的喇嘛为人和善可亲,人们常来这里乘凉,听他讲经说法。

倒挂狮子井 在二十家子村中有一口水井,用石头垒砌而成。井边长满苔藓,井上辘轳杆上挂一石狮,用来压井杆,故取名“倒挂狮子井”。因此井水青澈干甜,清香四溢,很多户人家都吃此井水。每当月亮照在井旁,这一石狮显得更加耀眼夺目。此处也是人们常来闲谈调侃的上好场所。

一步桥 原在二十家子东面,是河西与河东之间的一条沟谷,因两面各有土坎,河水到此受地理环境的限制,只有丈余宽。不管洪水大小都不能超越此限。如遇旱时,河水减退,行人一步便可跨过。洪水来临,两岸群众在此聚集观洪,顺便也能捞到一些东西。

龙泉涌水 在二十家子村东北龙王庙下,有东西两个泉眼,一混一清。无论春夏秋冬,还是旱涝,此泉水都是不断涌出。混泉水不能饮用,而清泉水却是清凉晶莹,甘甜可口。两泉水流出后又汇聚一起,缓缓向东河流去,汇入大海。

此4景因年久,加之人们对村庄、街道的扩建,已经不复存在了。特别是“一步桥”也已被拓宽河道,河上面架起了一座30米长的大桥,方便了两岸的交通。这座大桥修建于70年代,可以说是一座交通枢纽,为东西两岸交通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更为二十家子频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九、乡土特产

二十家子干豆腐

二十家子干豆腐素有“超薄干豆腐,坚韧干豆腐”之乡的美誉,清澈的小凌河水为豆制品生产提供了优质的水源,故而使得干豆腐和大豆腐的质量形成了独一无二的特点。

二十家子干豆腐的制作技术一直沿用传统的生产方式,古老的石磨、淌池、卤水、棉纱布,笨重的石压法,全部程序完全是人工完成,保存了大豆的原汁原味儿,使得这里生产的干豆腐色泽鲜艳,质地薄而韧,口感松软,味道醇厚。

二十家子干豆腐的制作已有400年的历史,据传是由一个逃荒至此的山东人传下来的,代代相传,技术不断提高,直至今日仍然采用古老的技法。这干豆腐的制作没有成文的记载,也没有科学的论点,只是凭借师徒之间的言传身教,个人心性和长期实践的体会及感觉来掌握。干豆腐的制作工序一道接一道,相当复杂,要通过选料、浸泡、磨浆、过筛、点卤水、泼浆、挤压、揭叠布等十来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在制做过程中,时间和火候的掌握尤为重要,不能有半点马虎。

二十家子干豆腐独有的特色,不仅是制作工艺的技术精湛,主要的是这里的水源。经过检测,这里的水含有多种益于人体健康的矿物质,喝一口水都是甜的。现在提起二十家子干豆腐,在省内远近闻名,涉及周边外省市。2010年,二十家子干豆腐被列为朝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小凌河鱼

清澈的小凌河水无污染,水质好,河里有近几十种小鱼,尤其白鱼最优。此鱼身长不过七、八寸,体重不过六、七两,体表呈白色,背微红,嘴大,鳍长,肉嫩而鲜美,俗称“蚂口”。此鱼的吃法最好是用油来炸一炸,将鱼用面粉裹住,放油锅炸过,只见金黄色的小鱼又香又脆,未进口便有欲吃而流延水的感觉,是招待贵宾的美食。其次就是鲫鱼,此鱼呈扁圆形,色青,腹呈银灰色,口无须。大者二、三斤,小的二、三两,用此鱼来炖豆腐,真是鲜嫩的美味,不亚于长江之鲟,西湖之鲤。据史料记载,在清朝时期做为上品年年入贡,供皇家品享。

小凌河里的鲶鱼、扎丁 “俗称大头鱼”,此鱼也是上好的佳肴。20年前,小凌河有华子鱼,外形似鲤鱼又似鲫。此鱼游于急湍水间,速度极快;肉质硬而挺,口感鲜嫩,是上好的淡水鱼。可惜的是,不知什么原因已近绝种。

小凌河鱼无论什么品种,不管怎样吃法,都是肉美味鲜,使人百吃不厌,回味无穷。每缝外地人来此,都要吃上一口,品尝清水鱼的独到之美。好像是不吃小凌河鱼,就算白来二十家子一趟。每到集市,卖小凌河鱼的排成一溜,活蹦乱跳的小鱼在水盆中游动,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让人大饱眼福。小凌河鱼给二十家人带来了幸福,增添了一笔不菲的经济收入。


小凌河鳖

小凌河水清澈如镜,河床底部大部分由细沙铺垫,为鳖的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鳖也叫鼋鱼,俗名不雅称为“王八”,在人们心中是个极为不好的名字

早年,小凌河水势缥缈浩荡,河宽水深,元鱼很多,捕之不尽。鼋鱼喜欢藏窝在沙子里面,每遇小鱼或小型水产动物,便会猛地伸出头来,一口将其吞下。这个东西看似圆圆的有点儿笨重,但是却非常狡猾,每缝夏日炎热天气,便会偷偷的爬上岸来,躲在静处享受日光沐浴。上岸后不会离河水太远,遇见有人来时或是听见异常响动,便会连滚带爬跌入水中。捕捉时用一铁叉在河里的沙子上来回叉捅。一旦觉得叉子捅不下去,而且又硬便是叉到了它,然后慢慢的将手伸进掐住它的后部便可以将其擒获。如果稍不小心就会被它伸口咬住,死死不放松。

小凌河的鼋鱼与其它河流的鼋鱼不同,它背部颜色较重,呈墨绿色,肉质松软,鲜美可口,是人体大补的滋品。关于这鼋鱼的传说,还有很多种美丽动听的故事,

如今,因河水变少,河床变窄,鼋鱼数量也大幅度下降,几乎很难见到。最近几年国家把小凌河列入中华鳖省级自然保护区,并在此放置幼鳖加以繁殖,保障中华鳖的培育,保护自然平衡,人们有望再吃上鼋鱼的美味。


十、大事迹

1947年10月,中共朝南县委派宣传部长王愚和王尚武同志带工作团到二十家子区开展工作。与二十家子农会干部于振池联系,摸索经验,以便带动全区工作。

1947年秋,随着朝阳的解放,二十家子也消灭了盘踞在二十家子多年的国民党警察大队(花子队),于同年春季成立农民协会(简称农会),由高昶任农会主任,领导二十家子群众进行土改工作。土改期间斗争地主,镇压反革命,并将大部分土地、房屋、浮财分给穷苦农民,使过去贫困的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1947年秋,二十家子村由原来的一个大农会,划分为4个小农会。分别是民主街农会、人民街农会、解放街农会和新民街农会。这4个农会各负其职,分别带领二十家子人民群众在自己的土地上开始生产劳动,改善生活水平。

1947年冬,在土改的同时期,由政府人员带领农会人员将原国民党警察大队(花子队)头目,二十家子街长姜廷相(姜小湖)在朝阳抓获并带回二十家子进行公审。在公审大会上,群众义愤填膺,纷纷控诉姜廷相的罪行,强烈要求政府严惩姜廷相,以清算这些年来他们所犯下的罪行。会后,交由政府审判,并被愤怒的群众当场乱棍打死。横行一时的姜廷相得到了应有的下场,人民群众欢欣鼓舞。

1947年10月,二十家子村人民翻身不忘共产党,为彻底推翻蒋家王朝的统治,解放全国的劳苦大众中,在农会的组织下,勇于支援前线。经过精挑细选,共组织起翻身农民子弟80余人,经过一个月的艰苦训练,在刘振才连长(临时组织)的带领下,奔赴解放战争的前线。

1948年夏,撤消原有4个小农会,又成立了一个大农会,管辖二十家子村周边几个村子。在农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进行生产和生活。

1948年10月,辽沈战役攻克锦州战斗打响,在二十家子设立兵站和野战医院,地点就在二十家子村。朝阳县转运物资的群众用大车或驴驮,运输队伍像一条长龙,昼夜不停的将支前的物资运到二十家子兵站。当时二十家子附近的小凌河两岸和村边、树林都成了露天的仓库,物资堆积如山,而后由二十家子农会负责组织将物资和粮食运往前沿阵地附近。一次在运送物资时,在郭家屯附近遭遇敌机轰炸,粮食袋被机关枪打了很多窟窿,农会老干部张振堂负责带队,他不顾一切的带领群众堵上了窟窿,继续前行,终将粮食运往前沿阵地。这些都是常事,每次运送物资没有一个人计较个人安危。

期间,二十家子前后共接收伤员3万多人。二十家子群众为了照顾好伤员,家家户户把好房、大屋、火炕倒出来让伤员居住。男人在外支前,女人在家照顾伤员,帮助做饭、洗衣服、护理伤病员。兵站的群众怀着对人民子弟的感激之情,到转运站慰问伤员。二十家子人民群众也自愿捐献鸡蛋、猪肉、大枣等给伤员。群众的劳军行为极大地鼓舞了前线的战士。部队医院的医疗人员也为当地群众看病解决难题。真正是“军爱民,民拥军,军民一家人”的真实写照。

(摘抄县党史)

1948年冬,辽沈战役发起对锦州守敌的攻击。二十家子村作为解放锦州的后方,积极配合,努力支援前线作战。战斗打响后,主动收治伤员来此治疗养伤。当时,几乎家家都有伤员住进。全村人民群众热情接待,精心护理,把家中最好的东西拿出来慰问伤病员。当时在村里流传着几句顺口溜:“同志们来养伤,我们准备不妥当,照顾好坏多原谅,伤好早日回战场。”充分体现了二十家子人民对子弟兵的关心和热爱,很多伤员在二十家子人民群众的精心护理和照料下,伤愈归队,重返前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成立,二十家子村也和全国人民一样,欢欣鼓舞,由农会组织群众到大街上游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52年成立农业合作社,二十家子村分为先锋社和先进社两个合作社。二十家子群众涌跃参加与积极支持,投资入股,并将土地与生产资料纷纷交给合作社统一支配管理。从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始走上了发展集体经济的社会主义道路。

1955年成立人民公社,村改为生产大队。二十家子村共分为六6个生产小队,每个生产小队选出正、副队长各一名,领导生产和进行群众生活支配。

1956年春,二十家子大队决定对原有的河道进行疏通治理。在党支部书记王子良、大队主任李振峰的亲自带领下,全村群众几乎全体出动,在小凌河边奋战了3个月,抗严寒,化冰雪,疏通了河道,并修建了一座小型发电站,供全村照明。(后因发电量不足暂停,于次年被洪水冲垮)。

1957年春,大队组织社员在小凌河北岸二十家子段,进行疏通河道、平整土地、开发水稻种植。经过艰苦奋斗,共开发稻田20余亩,二十家子人民在这一年吃上了自己亲手种植的大米。

1957年秋,在上级部门的统一领导下,修建朝阳县根德乡水库。二十家子大队积极响应上级号召,立即组织了100多人的队伍,自带行李吃喝及生产工具奔向根德水库的建设工地。在修建根德水库的工地上人人奋勇争先,不怕苦,不怕累,圆满的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程任务。与此同时,二十家子大队又无偿援助水库建设工地发电机、柴油机、抽水泵各4台,以及其它物资若干,为修建根德水库贡献人力、物力立下了汗马功劳。

1958年,响应国家号召,组织起来开展大跃进活动,全国各地掀起大炼钢铁浪潮。二十家子大队也和全国一样,男女老少齐上阵,上至老人下至小学生,每人手里不离一把铁锤,日夜忙活在大炼钢铁的岗位上。只见到处是小铁炉,烟筒林立,烟雾迷漫,随时听见叮叮当当敲打声,农村的碾子日夜转着碾压铁石,到处都是一派繁忙景象。然而这样的场景不长,终因物资缺乏,技术跟不上等多种原因,没能炼出多少钢铁。

同年秋冬季开始大搞深翻土地,全大队社员不论男女老少齐出动,早出晚归,中午饭都在地里吃。整个深翻工地热火朝天,人声鼎沸,口号声连续不断。社员们为大搞深翻土地贡献着力量,大干两个月左右时间,深翻土地深1米,约有30余亩。

1959年,在大队书记李振峰、大队主任张振堂的带领下,在二十家子公社的领导和群众的配合下,对二十家子村的街道及村容村貌进行改造。二十家子村里的街道是旧社会遗留下来的产物,因那时无人统一管理,人们各自为政,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建房搭屋,致使街道不整,道路堵塞,行人走路非常困难,就是在对面也要绕上一个大弯才能到达。鉴于这种状况,大队决定对村内街道进行一次彻底改造。这次改造共扒通一条宽6米、长200余米的大街一条,并在两旁栽上了绿化树木;扒掉两条堵塞多年的死胡同长约100余米,使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解决了多年的交通不便问题,群众得以出行方便、顺畅,生活愉快。扒通的这条宽6米长200余米的街道,如今已成为二十家子村的主要街道之一,行人和车辆川流不息,为发展经济,繁荣市场起到交通枢纽的作用。

1960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大搞食堂运动,目的是解放妇女劳动力,宣布人民公社为全民所有制,并试点向共产主义过渡,全国各地掀起热潮。二十家子村也同全国一样,响应号召大办食堂。全大队统筹安排,因地制宜,以生产队为单位共建立了6个大食堂,又特意安排专门大食堂管理人员以及做饭的师傅,粮食统一支配,全大队社员分别到这些食堂去用餐。

1961年,二十家子大队全体班子成员开会讨论,并协商有关部门,为二十家子大队各家各户安上了有线广播。当时的喇叭只是一个用纸壳做的凹型小圆筒,后面安装一块磁铁作为接收器,这样一来使得全体社员每天都能听到党中央的声音,及时了解国内外形式的变化,也学到了很多知识。每天早晨,人们在社会主义好的歌声中醒来,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和学习。有线广播的初始安装使沉默多年的枯燥生活有了新的飞跃,为人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乐趣。

1963年夏,二十家子村遭受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洪水,大雨下了三天两宿,河水猛涨,洪水涌进二十家子村,将村里的街道及部分民房冲毁,生产生活受到了严重损失,致使200余口人无家可归。大队党支部书记王子良、大队主任李振峰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多次与上级主管部门联系,争取资金援助,在二十家子村北山坡划出一片土地,经过统一设计建造新房,共迁移受灾户40余户,全部搬进新居,彻底从生活中得到了妥善安置。为统一管理,对这些搬迁户专门成立了一个生产队(14小队),在此基础上,从各小队抽出土地供这个生产队耕种。

洪水过后,大队组织全体社员清理街道,接纳受灾群众搞生产自救,以减轻国家负担。不到半个月时间,在全大队群众的努力下,将被洪水冲毁的街道和房屋全部清理干净,稳定了群众情绪和生产秩序。

1964年初,“四清”运动开始,二十家子村选派李振峰同志去县里学习培训,回村后协助四清工作组工作。

1965年,四清工作组对原有受群众监督改造的人员,根据个人情况划分为地、富、反、坏“四类分子”,开始对这些人进行教育改造,使他们认清自己从前犯的错误罪行,并在一定程度上给予他们悔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也对干部群进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和信念。在这次运动中,有个别干部想不通,一时转不过弯来,成为“四不清”干部,被停职反省。在“四清”运动中提拔了一批年轻有为的青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队伍中来,为党组织注入了新鲜血液。

1966年,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开始,起初在文化,教育部门开展批判斗争运动。

1967年,随着文化大革命运动的深入,逐渐波及到农村以及全国各地。二十家子大队也同全国一样,造反派群众成立各种形式的战斗队,开始向资产阶级思想宣战。

1968年,造反派群众在“破四旧,立四新”的口号下,将多年的古迹——二十家子娘娘庙等处扒掉,致使文化古迹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在这期间,二十家子大队党支部书记李振峰被造反派群众列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对他进行了批判斗争,党组织将他开除党籍,致使他含屈离职。(后来党组织为他平了反,恢复了党籍)。造反派群众在开批判斗争会时,造成二十家子七队的李恩后不慎导致死亡,二十家子二队的田林也不幸死亡。

1969年夏,二十家子大队响应上级号召,组织了一支百余人的青年民兵队伍汇入到三线建设之中。

在三线建设的工作中,有很多青年做出了突破的贡献,涌现出徐云彩,孙国文等为首的优秀青年,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嘉奖和表彰。她(他)们的事迹遍布整个朝阳,在三线建设工地人人知晓,个个伸指称誉,为二十家子村赢得了荣誉。

1969年秋,二十家子大队在电力部门的顶力帮助下,组织群众,自力更生安装电灯线路,使各家各户都安上了电灯。在安装电灯的时候,电线是一个大问题,因为当时条件有限,物资缺乏,一时难以解决。再难也难不倒急需求得照明的二十家子群众,大家在大队党支部的带领下,发挥聪明才智,想办法克服困难,从城里买来铅线、铜线、胶管等。全员参与,将线一点一点的穿入胶管里面,然后将穿起来的胶线再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电线网路。在穿线的过程中,因胶管较硬无法顺利穿进,使用大锅烧水,将胶管软化,再将线穿入。人民群众冒着刺骨的寒风,一丝不苟的工作,经过艰苦的努力,成功的攻克了电线的难关,很快使全大队电线接通,二十家人民群众从此不在煤油灯下受苦煎熬,光明照亮了各家各户,给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1970春,为解决二十家子村东洼的水源问题,大队全体班子成员开会商讨,决定修一条潜流引东河之水,浇灌二十家子东洼4个生产队的土地,解决缺水问题。

1970年夏,二十家子大队开始从各生产队抽出人员由张学增、徐云贺带队,在兴隆岗瓦窑大队西边挖掘流水沟。30多人顶着烈日,用铁锹镐头在河滩的沙石上劳动。就这样大干苦干,1年多时间挖通了一条由瓦盆窑至二十家子东洼2公里、深1.7米的流水沟。

1971年,大队组织技术人员把挖通的水沟全部铺上水泥管道,将水从东河引入二十家子东洼4个生产小队田间(一年后,因河水干涸,停止使用)。

1972春,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执行上级命令,二十家子大队成立了一支百人的民兵应急连,连长由张树德首任。成立了民兵应急连的目的是:担负战备勤务,保家卫国,维护社会治安,随时准备参军参战,抵抗侵略者,保卫祖国。同时积极参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头完成生产和各项任务。应急连在连长张树德的带领下,训练巡逻等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为生产建设和社会稳定付出了汗水。同时也为国防建设、战备勤务等训练了一批年轻有为的民兵骨干

1972年夏秋季,为了防止小凌河水的蔓延,防止冲毁土地,大队组织三、四十人的队伍在南山凿岩取石,修筑了两条拦水大坝,平整土地10余亩,引小凌河水进地,修建稻田,种植水稻,再一次让二十家子人吃上了清水大米。

1973年,上级考虑二十家子大队范围较大,人口众多,不宜管理,将原有的一个大队划分为东西两个大队,原来的14个生产队分为两片,每个大队辖4个生产队。东大队队部在原来大队部地址不变,西大队在二十家子西河边重建房办公。

1975年,根据形势的需要,二十家子又将已经分开的两个大队部重新合并,领导班子重新选举,办公地点仍在原大队部,西大队新建办公房改为粮米加工厂和村医疗卫生室。

1975年,在全国农业学大寨的形势下,辽宁省哈尔套出现了一个新生事物,就是批资本主义干社会主义的新生事物叫“哈尔套大集”。当时处于“文革”期间,“四人帮”对此非常支持,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二十家子也不例外,随之赶起了“社会主义大集”。

这种大集就是官方指定地点,时间由代表国家的工商部门与生产队集体和农民个体,按国家定价来交换商品的一种形式。在赶社会主义大集之前,首先由官方确定赶集的时间、地点,由各单位和政府抽出人员到各生产队的社员当中,宣传社会主义大集的意义,之后动员每户社员都要拿出家中的农副产品,集中统一到大集上去出售。到了赶大集日子,上面由商业部门来人统一收购,只见各地社员群众在家中带着大筐小篓,里面有废铁、破棉絮,破铁锅、鸡、鸭和蛋以及其它农副产品和蔬菜,排成长队,到指定的收购点去卖。而需要买回家的东西也是由商业部门提供,人们再排队到那里去抢购。另外,在赶大集时,家里实在没有什么东西可卖的,也要找出几样东西拿到大集上去卖,不想卖的可以再拿回来。在赶集的同时还有秧歌助兴,好一派热闹的场面。这种形式持续1年之久便自动撤去了。

1976年,因为二十家子地域平坦宽阔,水源较好,适宜种植经济作物,于同年春季被国家确定为产棉区,开始大面积种植棉花生产,向国家交售皮棉,为国家建设做贡献。从此,二十家子大队各生产队掀起了种植棉花的高潮。刚开始大家不懂棉花种植技术,经过实践学习,逐渐掌握了种植技术,产量也随之年年提高,广大妇女成了棉花生产的主力军。

1978年至1979年,棉花丰收,皮棉产量超过预定指标,亩产达到297市斤。

1980年至1981年,皮棉产量飞速增产至亩产皮棉337市斤。二十家子人民的生活逐渐得到了提高,基本改变了贫困,由过去吃国家返销粮变为每年向国家交售余粮的富裕村。

1982年,中央下发文件,开始进行农村改革,生产队解体,集体经济下放,土地承包到户,由农民自己自行种植。

1983年,响应中央号召,大队班子成员坐下来研究讨论如何执行,落实这次农村改革,出主意,想办法,群策群立。为了更好的完成这次改革任务,大队班子成员在上级政府的领导下,到各生产队组织实施土地下放,承包给个人经营。随之生产队集体的生产资料也下放到各家各户。土地承包的同时,各生产队登记造册存档。

1984年3月,国务院下发文件(1982)将原有人民公社体制改为乡(镇)人民政府,原来生产大队改为村民委员会,原生产小队改为村民组,彻底体现了体制上的完全改革。从此,二十家子大队改为二十家子村民委员会,“大队主任”改称“村主任”。

1984年夏,在村党支部书记白井石、村主任张国宝的带领下,组织动员全体村民,开始对东河进行治理。经过多日艰苦奋战,在二十家子东河套共修筑5座拦水坝,保护农田近200余亩。

1984年秋,村主任张国宝亲自与朝阳县工商局商讨,准备重建二十家子农贸市场,并与县林场协商,用村里的土地换取林场在市场南的林地,统一规划以扩大农贸市场规模。经过多方努力,在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农贸市场的面貌大有改进,搭建了商品摆放柜台,规划指定农副产品的销售地点。重建后的二十家子农贸市场占地面积120亩,为了二十家子发展经济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85年,村里再次发动群众,组织村民在二十家子东河北面修筑拦水大坝5座,有效地阻止了洪水冲毁土地,保护农田近200余亩。

1986年至1990年间,村里组织村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修筑山坡梯田,平整土地,为农业粮食丰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989年,二十家子村西医疗卫生室从医人员孙汝连因在晚间工作不慎引起火灾,火势凶猛,全村人救火不及时将屋内一切物品全部烧毁,孙汝连也被大火烧死在屋内。由此,村西只剩下加工厂4间房屋,情景惨烈。提醒广大村民在今后的生产与生活中,吸取教训,加强安全意识,以免悲剧重演。

1991年夏,村里组织人员对二十家子村原有街道进行拓宽,维修一条自锦朝公路岔口至二十家子村西河沿长250米、宽8米的村级公路。

1992年,为了防止风沙侵袭,保护农田,绿化村庄,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宝、村主任张忠范带领全体村民大搞植树造林,在农贸市场南面和小凌河南山坡下植树500余亩。

1993年,村里又组织村民在二十家子村北进行植树造林600余亩,为保护农田不被风沙侵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94年,村委会带领全体村民在西洼与朝阳沟交界处植树造林60余亩,有效地防止了风沙对农田的侵袭,保护农田近百余亩。

1998年,二十家子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领导下,各项成绩突出,被朝阳县人民政府评为“文明村”。

1999年,二十家子村再度被朝阳市人民政府评为“文明村”。

2000年,二十家子村植树造林成果显著,既保护了田野、庄稼,又绿化了村庄。在此基础上,被国家评定为“国家标准绿化单位”。

2001年,由于地下水的污染,二十家子村的井水混浊,气味有异,不能食用,给二十家子村民带来诸多困难。为了解决居民饮用水的问题,村班子经过研究决定与上级有关部门取得联系,争取资金援助,选定水源在二十家子林场后面打井,引用那里的地下水供应居民饮用。由于此地距离村庄较远,且又经过一片树林与河沟,有一定的困难。然而,再大的困难难不住一心为群众办事的村班子,他们想尽办法,派专人在现场指挥,选调有经验的村民,雇来钩机,从城里买来水管,一段一段的铺设,用了不到两个月时间便将主管道铺设完成,紧接着又将分水管接到每户居民家中。这次自来水的安装解决了800多户居民的饮用水问题,受到广大居民的一致赞扬。

2003年,村委会党支部书记张国宝被朝阳市人民政府评为市劳动模范,他所领导的党支部也多次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2004年至2008年间,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宝、村主任张忠范以及全体村班子成员,为二十家子人民尽早脱贫四处奔波;为贫困户想办法,谋出路,解决难题,为村里许多贫困户建造新房上报低保,争取救济,保障了这些贫困户的基本生活。

2006年,村党支部书记张国宝带领二十家子人民群众脱贫致富,改变了二十家子村的面貌。因工作突出,被辽宁省人民政府授予省劳动模范称号,并颁发了奖章、证书。

2008年,由于二十家子村西地一条河套上游多山坡沟谷,每年下雨洪水猛涨,将河道冲坏,造成坑坑洼洼,行人车辆难以行走,严重影响着交通运输。为解决这一难题,村干部与朝阳县交通局协商,对二十家子西河套开始治理。经过反复设计,辛勤劳动,共架设了3座桥梁,铺设了一条从朝锦公路岔口至朝阳沟屯的长3公里、宽8米的油漆路面,彻底解决了受洪水冲刷的难题,方便了交通运输,使得东西变通途。

2013年,二十家子村委会被朝阳县人民政府评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2014年夏,村党总支部书记张国宝、村主任于清柏与市有关部门协商,在二十家子河东居民小区铺设水泥路面。在居民的配合下,铺路人员顶着烈日,挥汗如雨,经过艰苦劳动,将各条胡同和1条主道全部用水泥铺设完成。1条主道和8条胡同全长1500米,彻底解决了多年雨季积水给出行带来的困难。与此同时,还在河东的居民区安装了太阳能路灯,照亮了各条胡同,为群众夜间出行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小区居民拍手称赞。

2016年,为了方便群众的业余生活和身体锻炼,村里筹集资金10万余元,在二十家子西南面树林腾出土地,修建健身广场一处。周围青砖垒砌70公分高围墙,地面用水泥砖铺设,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并在四周栽上了绿化树木,以挡风遮阳。

2017年,二十家子社区被中共朝阳县委授予“全县法制宣传教育先进社区”。

2017年,为了方便二十家子社区11组在村西居住地的村民出行,村民集资,村里组织人员在西河套路南架设了一座水泥桥,取名“村民连心桥”,解决了村民的出行困难,受到村民的拥护。

2018年夏,社区在党委书记于清柏、主任李贺岐的带领下,组织人员修路1条。这段路在未修之前,坑洼不平,雨后积水成河,而且又七拐八拐,通过一条河套,弯路甚多,交通非常不便。经过整修后,由信用社开始至二十家子二小学门前,全长1500米、宽5米的道路全部铺上油漆路面,解决了污水侵扰问题,方便了村民的出行和车辆运输。

2018年秋季,在村主任李贺岐的带领下,组织群众修建了1条从二十家子二小学至市场西桥,长1300米宽8米的水泥路面,把被洪水冲刷的河床填平,解决了多年交通不便的难题。这段路原是河床,坑洼不平,石头遍地,每遇洪水来临,两岸无法通行,洪水过后,更是难以行走,大车小辆不能顺利通过。修好这段水泥路,就是遇到洪水也能在上面通行车辆和行人,过去被洪水限制不能通行的现象一去不复返。


二十家子村村规民约

1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集体,学法知法,遵纪守法,同一切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爱护公共财物,不得损坏水利、交通、通讯,供电、供水、生产、休闲场所,等公共设施,未经批准,不私自安装用水用电设施,节约用水用电,严禁偏水偷电,发现违规人和事,要积极制止并及时向村委会报告

3、团结友爱,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和瞌相处,不打架斗殴,不诽谤他人,不造谣惑众,不拨弄是非,不仗势欺人,建立良好的邻里关系

4、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移风易俗,喜事新办,不铺张浪费,丧事从俭,不搞陈规旧俗,不搞宗族派性,反对家族主义,反对封建迷信及其他不文明行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

5、搞好公共卫生和村容整洁,做到人畜分离,垃圾不乱倒,粪土不乱堆,污水不乱流,柴草不乱放,房前屋后不积水,檐沟处处要疏通。

6、依法使用宅基地,服从村镇建房规划,不损害整体规和四邻利益。

7、严禁私自砍伐国家、集体或他人的林木,不准在村附近或田边路旁乱挖土,严禁损害庄稼、瓜果及其他作物。

8、自觉养路护路,维护道路畅通,不准在村道、主道边搭建违章建筑、堆放废土、乱石、杂物,不准在路道上乱挖排水沟,不准在路肩上种植作物,侵占路面

9、计划生育,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男女平等,尊老爱幼。

10、妇女与男子享有同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支持和鼓励妇女参与村级民主管理,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中通过法定或组织程序至少有一名女性成员,村民小组长和村民代表中女性比例不少于30%。

11、夫妻在婚烟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平等。提倡夫妻共同承担家务劳动,平等参与杜会活动。夫妻二人应平等对待双方老人,子女赡养老人义务与继承父母遗产权利对等。

12、婚嫁自由。男到女家、女到男家均可,与本村村民享有同等待遇。

13、保证妇女财产权益。土地承包期内,妇女婚嫁外地,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原承包地不得收回。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原承包地不得收回。妇女在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士地征收或者征用补偿费使用以及宅基地使用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14、树立文明婚育观念。地弃只有男孩传宗接代的旧观念,树立男孩女孩都是传后人的新观念。自觉实行计划生有政策,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优育优教,独生子女和双女户家庭子女考入大学的,有条件的地方应优先给予物质奖励或精神鼓励

15、増强责任。减少留守、流动儿童。家庭中如有14岁以下儿童,父母双方应有一方在家抚养关爱子女,帮助其健康成长,减少留守,流动儿童这一社会现象

16、反对对妇女儿童的人身伤害。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底暴力:禁止溺、弃、残害女婴:禁止歧视、虐待生育女婴的妇女和不育妇女:禁止拐卖妇女儿童。



十家子村村民委员会

2014年8月


后  记

2019年3月初,二十家子社区党委书记于清柏对我说,村里决定要写一部村史,把二十家子村从土改时期到现在,这些年来所发生的重大事情和发展变化情况记录成册,图文并茂留给后人,准备由我来写。我当时考虑,自己是二十家子的老住户,知道的情况也多,而且村里对自己又是这么信任,便答应下来。我想,这毕竟是一件好事,二十家子虽然建村年头不长,但还是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和先人艰苦创业的精神所在。将这些尘封多年的历史用文字形式记载下来,让后人去品味、理解、传承,是我们这一代人承上启下的责任和义务。

盛世修志,二十家子社区委员会这种站在历史高度,对过去、现在、未来这种高度负责的发展理念让我很受感动。写好二十家子的历史,把二十家子人民的文明智慧、艰苦创业精神和为人类解放奉献生命与鲜血的伟大壮举,传承和发扬下去,是一件非常实在的善举。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克服所遇到的各种困难,把二十家子村的这部历史写好,让其产生更大的社会价值。

当我拿起笔来准备开始写作时,回首二十家子村近百年来的往事,如风吹杨柳似的感到十分的迷茫和困惑,因为我从来没有写过这样的东西,不知从何处下手。况且这段历史已年代很久,知情人相继离世,几乎又没有多少文字性的东西留下来,要写好这段历史,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既然是村史,就要写出它的历史性和真实性,来不半点马虎和虚构。

再难我也要把这段历史写下来。为了获取真实有价值的资料,我不分昼夜,前后相继走访了过去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和知情者40多人。有的人我走访了一遍又一遍,走访了七、八次。好在他们为了对二十家子社区的历史负责,更好地把历史经验、教训以及艰苦创业的精神传给后人,不厌其烦,耐心回忆,大力支持,使我获取了大量的资料。在这期间,我还到有关部门去查阅资料和档案,以补充走访当中的不足。

尽管如此,当事人没少费心,我也没少费力,但终因年代久远,当事人稀少,有些事情已记忆模糊不清,不能完全将过去的历史情况全部完整的展现出来,成为这本村志中的一件憾事。

在撰写这部二十家子村史的过程中,我通过走访、梳理、编撰等工作,前后用了3个月时间终于完稿,印刷成书,摆到有关领导和读者的面前。因为我的水平有限,加之年代已久,很多事情不能写出来,很是遗憾。另外,在这次写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差错和遗漏,敬请读者谅解,并对此给予批评和指导。

当我撰写这部二十家子村史的时候,村里过去的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同志、老英雄绝大部分都已离世而去。让我们永远记住他们的名字,缅怀他们的光辉业绩,发扬他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继承他们未竟的事业,为使二十家子社区的人民早日实现“小康梦”贡献力量,努力奋斗。老一辈的奉献和他们的光荣传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在此一并感谢在写这部村史的过程中,对我大力支持和理解、关心的各位领导和知情人。

瑾以此作,作为我对家乡的微薄贡献!


刘玉旻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