勐海县作为云南边疆重要粮食生产基地,23万亩水稻田既是当地群众的“粮袋子”,更是边疆农业振兴的“压舱石”。不久以前,稻瘟病等跨境病虫害的威胁、传统防治中农药过量的难题,让这片稻田的增产增收之路充满挑战。近年来,在云南省“人才兴滇”战略指引下,勐海县积极与高校、科研机构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深化“大院大所大校大企”合作机制,实现省级科研资源与基层粮食产业需求精准对接,以人才为核心的“科技兴粮”力量,在勐海的田野上生根发芽、结出硕果。

聚智:打通科研资源“下沉路”,破解产业痛点。工作站以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为技术后盾,以勐海县植保植检与土壤肥料工作站为落地载体。首席专家杨勤忠研究员带领一支博士、硕士组成的团队长期驻站,秉持“产业为基、项目为核、实效为本”原则,聚焦水稻病虫害防控、优质稻种培育等粮食产业关键领域,通过“技术攻关+成果转化+人才培养”三位一体机制,让省级科研“活水”直灌基层,连续两年在云南省专家工作站考核中获评“优秀”,从全县19个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中脱颖而出,成为科研资源服务边疆粮食产业的标杆。

图为杨勤忠为技术人员讲解病虫害防治关键技术

育才:“输血”更“造血”,打造带不走的“农技尖兵”。专家团队以“产教联动、研创双驱、育训融通”的模式,累计培训农民1523人次,系统培养55名本地专业技术人员,16名基层技术骨干,部分已能独立开展稻瘟病抗性鉴定工作,成为守护稻田的“本土专家”。西双版纳稻鑫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岩扁就是受益人之一,在专家团队技术支持下,水稻种植面积2年翻5倍,实现经济产值2000万元,从“种粮户”变身“种粮带头人”,并通过专家搭桥连线引进云南省农科院“农业跨境有害生物防控”创新团队,联合培养5名硕士、博士研究生,形成“专家+骨干+农民+科研后备”的人才梯队,让技术与人才真正“沉”在产业一线。

图为杨勤忠为勐遮镇曼郎村农户讲授科学插秧技术


      实干:技术攻关“结硕果”,赋能粮食产业提质增效。专家团队立足勐海县水稻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实施了3项科技攻关项目,对3830份国内外水稻品种进行筛选,成功发现27份具有稳定抗性的种质资源,为培育适应边疆气候的“高产抗病稻种”储备了核心基因;应用推广品种抗性、无人机统防统治、稻鱼鸭生态种养等5项绿色防控技术,使项目区农药使用量减少20%以上,相关技术获得1个国家专利,共带动新增产值1091.7万元,新增利润452.7万元。依托勐海县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黄金枢纽”优势,向老挝、柬埔寨等国家输出团队技术成果,承办国际观摩会1场,为“一带一路”农业合作注入“勐海力量”。


图为杨勤忠带领植保人员在稻瘟病观测圃开展抗性调查工作

截至目前,全县共有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批准成立的专家基层科研工作站和省科技厅、省科协批准成立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共32所,覆盖文旅康养、医疗、茶叶、水稻、水产、热带水果等多个领域。各类工作站建站以来,共引进专家团队60余人,开展技术培训8233人次,培养技术人才1200余人,累计开展科研合作31项、获得专利7项、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可供转化成果27项,解决技术难题70余个,成果示范和推广应用面积5000亩,达成合作项目35个,专家服务产生经济效益近4亿元。(撰稿:熊雯菊、刘美珍)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