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咚!锵!"正月十五天刚擦亮,武安市龙务村的老戏台就擂响了开年鼓。这地界儿老辈人传下"龙吐雾"的典故,眼下青石板路上飘的红绸子,活像当年李密降生时漫天的祥云。
日头爬上房檐,三十来支花会队伍从村口槐树底下涌进来。关帝庙前早支起了戏台子,傩戏班子正演《单刀赴会》,红脸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往香炉上一架,惊得供果盘里的苹果直打颤。三米高的抬阁扎在庙门口,阁顶上的"小武松"单脚踩着景阳冈的布景,哨棒往看热闹的人堆里虚指,惹得穿开裆裤的娃娃直往娘怀里钻。
"打麦场起阵喽!"村西头一声吆喝,十多个扎黄头巾的汉子踩着霜茬子进场。老会首把牛皮鼓槌抡圆了,"咚—咚—嚓"三声响,半个篮球场大的地界顿时活了。十几号人走起双"8"字跟穿花似的,前头的刚拧成麻花劲,后头的又盘出连环扣。鼓点子突然跟炒蹦豆似的密起来,队形"唰"地缩成个磨盘阵,看热闹的扯嗓子嚷:"二愣子踩秃噜脚喽!"可不咋的,俩后生让阵势绞在当间转圈圈,急得直跺脚,直到老会首铜锣"咣"地一敲,才顺着人缝儿钻出来,臊得脖梗子通红。
后半晌日头歪西,北街口忽地亮起五色光。电灯笼照着老砖雕上的隋唐好汉,手扎的走马灯却在房檐底下慢悠悠转。文化大院窜出条火龙,九个后生舞着丈八长的龙身子,领头的张振江老汉攥着松香火把,往龙头上猛一撒——"轰"地窜起三尺火苗子,火星子雨里头传来吼声:"二狗!给你爹拍真着点儿!"穿校服的半大小子蹿上石碾子,手机镜头里全是发小在火龙肚皮下钻来窜去的疯样儿。
天擦黑时,打麦场上亮起星星海。从北京回来的小妮拽着她爷,往鲤鱼灯上描红鳞片。"当年王伯当的狗都绕不出去黄河阵。"村支书袁学斌说着划亮火柴。忽悠悠几百盏花灯全活了,南瓜灯在草垛上咧嘴,公鸡灯在树杈上打鸣,莲花灯在地上转着圈开。松香火把往空中一扬,千万点金粒子扑簌簌往下掉,映得打麦场跟落了龙鳞似的。这光景烙在归乡人眼里,就像灶膛里哔啵响的柴火,暖乎得能焐化正月里的冰溜子。(张喜才/郭文生图/文)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