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勇进 于翔 通讯员 孙兵兵青岛报道)2021年11月30日上午,青岛市海洋发展局组织召开了《青岛市渔业港口布局编制项目》(以下简称《项目》)专家验收会。来自国内5位知名专家以及沿海相关区市渔业主管部门等20余人,对《项目》进行了验收。大家一致认为,该《项目》紧贴青岛市渔港实际,着眼中长期渔业发展规划,对接国家、省渔业发展政策及国土空间规划,按照集约发展、特色突出、生态优先、服务渔民、精细管理的原则,谋划至2035年,通过资源整合、减量提质、陆海统筹、复合发展等措施,将青岛市渔业港口优化调整为 28 处,容纳靠泊船只不少于 3500 艘,满足远洋渔船、生产渔船、海钓船等各类渔业船舶的安全避风、靠泊卸货需求,打造具有鲜明海洋文化特征、宜业宜游的现代活力渔业港群。
经专家组讨论,原则同意通过《项目》评审验收。该《项目》于2020年初启动编制,先后完成现状调研、规划对接、初步方案设计等工作,于2020年12月11日完成专家评审,此次《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也标志着青岛市率先在全省完成渔业港口布局。一、渔港空间布局规划将得到进一步优化至2035年,青岛市渔业港口形成 “一带、三区、二十八处渔港”的总体空间布局。其中:“一带”指滨海现代渔业经济发展带;“三区”为即墨-崂山渔港经济区、城阳-胶州渔港经济区、西海岸渔港经济区;“二十八处渔港”为青岛市开展海洋渔业活动的28处重要的生产、生活和旅游节点。按照规模和渔港职能的不同,将规划渔港划分为中心渔港(含远洋渔业基地)、一级渔港、二级渔港、三级及以下渔港五个级别。中心渔港:在渔港经济区中具有核心地位,为山东及周边省市渔船提供停泊,以大中型渔船停泊为主,渔船作业区域以外海、远海渔场为主。一级渔港:在渔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为省内渔船靠泊、渔货装卸、避风、航修、补给提供便利,渔船作业区域以近海、外海渔场为主。二级渔港:在渔港经济区中发挥支撑作用,为青岛市范围的渔船靠泊、渔货装卸、补给提供便利,具备部分减灾能力,渔船作业区域以近海为主。三级及以下渔港:为本区市渔船靠泊、渔货装卸、补给提供便利,具备一定防灾减灾能力,渔船作业区域以近海及沿岸作业为主。按照主导功能将渔港划分为综合型、生产型、休闲型和生活型四种类型,形成兼顾生产、生活、旅游,多种功能特色发展的渔港发展体系。综合型渔港:兼有渔业生产、市场贸易设施, 以及休闲娱乐、水产品加工等多种功能的渔港,是本地渔业生产、经营、旅游等渔业活动中心,是最能体现青岛渔业生产能力、渔业文化的重要渔港设施。生产型渔港:以渔业生产、加工,渔船维修、市场贸易以及补给、服务等辅助功能为主导的渔港,也是海洋牧场建设、深海网箱养殖等各类渔业生产活动的后勤保障基地。休闲型渔港:兼容渔业生产以及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特色餐饮、文化演出等旅游功能的渔港,多位于旅游景区或商业中心区。生活型渔港:以渔民生计、生活服务为主要, 配备简单生产、补给设施的渔港。二、渔港经济区功能定位将得到进一步明确《项目》明确各渔港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和每个渔港的规划措施,包含“提质升级、现状优化、撤销提升、规划新增”四种类型,引导规划落地。即墨-崂山渔港经济区:包括即墨和崂山两个渔港功能组团,即墨渔港功能组团以服务渔业生产、发展休闲渔业为主要功能,并对周边海域的海水养殖、海洋牧场等项目提供支撑服务;崂山渔港功能组团具有青岛市最优质的滨海旅游资源,将以休闲渔业为重点发展方向。城阳-胶州渔港经济区:随着胶州湾禁养、限养政策的实施,以及北岸城区城镇化建设,胶州湾湾底区域发展条件发生改变,城阳—胶州渔港经济区需要对现状渔港资源进行整合。该区域规划定位为以城市休闲渔业为主,兼顾一定的生产贸易、水产品加工功能。西海岸渔港经济区。随着西海岸新区建设步伐的加快,西海岸渔港资源同样面临资源整合的要求,结合胡家山冷链物流基地建设、西海岸海洋牧场等重点项目的落地,将该区域定位为:以远洋渔业为特色,“海洋牧场+休闲海钓”为特色,兼顾渔业生产、贸易、加工、冷链物流的渔港经济区。
下一步,市海洋发展局将按照“统一规划、分期实施”的原则,结合渔港经济区规划,研究推进措施办法。探索从完善管理体制建设、强化渔港合法权益、加强信息化建设、创新经营体制、扩大公众参与五个方面开展管理和制度创新;探索“分级管理、属地负责”管理模式,渔港所在区(市)人民政府建立分级渔港港长制,压实监管责任,形成监管合力;探索制定渔获物定港上岸、渔船安全管理计分制度、渔船进出港报告制度,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