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翔  闫红强 济南报道 )仿佛专门为华人准备,全世界的优质木材只有在中国人手中,才具有了如此浓重的文化内涵和传承因素。

帝王将相、文人骚客皆奉其为上品,卯榫为代表的技艺则赋予其灵魂。

尤其是榫卯的灵活运用和文人思想的加持,让世界的良木变成了中国的红木。继而在中华大地向世界辐射这种文化的魅力。

这种灵与肉的结合,也成为文传承的一个重要载体。

君不见美英法日等国博物馆中,陈列家具是日常,而陈列中国传统家具更是一种文化的标志性展示。

说到红木,不能不提什么是红木,哪些木材是涵盖在红木国标当中的。

2018年红木新国标确定的有29种木材,但为什么只有特定的木材才能归入红木标准中呢?

红木帮认为,一种优质木材纳入红木国标一般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一、密度与品质兼顾。

载体要长久,使用和工艺才能传承的更久。

红木国标的重要标准之一密度也有明确的规定,木材在含水率12%时重量大于等于0.76g/cm³,这也是入围红木的基本条件之一。

这一方面要求木材达到一定的密度和硬度,以足够支撑岁月的磨炼,另一方面,对木材本身柔韧度和稳定性也有相当高的要求。就比如北方的枣木,密码够大也足够坚硬,但在不同环境下木材本身会产生四分五裂的炸纹,很难达到家具制作要求。也就是在传统工艺制作过程当中,木材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可塑性。

二、色彩与纹理符合时代正气与文化气息。

红木有一黄二紫三红之说,这并非没有道理,中国人讲求的档次和审美,以红、黄、紫为美为贵。所以,入围红木国标的木材大多具有以上特征。

同时要求木材的纹理具有观赏性,以中国留白的山水及绸缎的幻影感为妙,形成的画纹不能太丑太恶太密集。

三、油性强,易于包浆,质感强。

油性强的木材通过把玩能产生美观实用的视觉享受与触摸的舒适感。通过时光和人与木材的接触,形成天然氧化的包浆,质感强烈。这一过程往往为红木爱好者所分享。这也是红木稳定性的内源所在。

而现代工艺中,为保持木材稳定性常通过高温置换红木内部油脂的注蜡(煮蜡)方法是否得当,红木帮认为有待商榷和时间的检验。

四、木材有天然的香气,不能有异味。

桃花嫣然,馥郁芳华。

就如你羡慕的那个人,就如你迷恋的那个人,凭气味你就能感受到她的存在。

唯有淡雅而不浓烈,内在不浮于表面,长久而不拘于当下,才能更好的承载起“凭虚独得超然意,万物尽从静里观”的文人思考。

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应该是大地的赐予,也应该是岁月的味,更可能是道自然的底蕴。

闻香识木,这也恰恰符合中国传统文人精致下朴素及空灵的嗅觉审美观。

五、相对的稀缺性。

入围的木材不可再造性强,具有相对稀缺性。

为什么这样讲,一方面不能短时间、利用人工快速制造;二是存量要有可维续性。否则存量太少,只会让好的材质消失的更快。

红木帮认为,红木范畴选择本是个妥协的结果。以老红木为首的红色系似乎才有可能被称为红木,象黄花梨、紫檀在历史上都有其辉煌历史和地位,归入红木的范畴也是一种妥协。象原故宫家具经常采用的格木(原铁力木)、木材新秀非洲血檀等都有实力问鼎红木新国标。

2018年开始实施的红木新国标,越柬紫檀和鸟足紫檀被认定为大果紫檀,黑黄檀被认定为刀状黑黄檀,乌木类的蓬塞乌木被删除。但木材圈期待增加新材质的愿望并未实现,在未来,红木国标所涵盖的范畴一定会有所变化。但不得不承认,红木国标的初步建立为规范市场起到了良好的带动作用。

总体来说,入围红木国标是木材实力的显现,也是木材秀外慧中的写照。如果按照红木帮所写的标准,去选择相应红木材质的器型家具,更有可能规避投入的风险。毕竟龙有九子,各有不同。否则,底蕴不在,无论炒作和吹嘘的多厉害,都难以长期维持其高价位的炒作。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