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记者 吕勇进 崔启昌 通讯员 石佳 陈虹霏)日前,山东中医药大学“龙乡素问宏医团”深入山东省龙口市封家村及林苑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药健康知识普及与实践活动。通过入户问诊、健康宣教、医技体验等形式,团队不仅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切实的中医药服务,还通过推拿义诊、香囊传情等创新方式,希望将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播撒在乡村的沃土中,把杏林仁爱的光芒映照在村落的晨昏里。此次活动不仅展现了中医药在基层医疗中的独特价值,也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推广提供了新的实践路径。
中医药扎根乡村:从封家村到林苑社区
清晨的封家村,村医封大夫在厚厚的工作日志中记录着基层医疗现状。“去年接诊的病例中,仅有少数病例运用了中医药疗法。”这一现状折射出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的薄弱现状。为此,团队在封大夫的带领下,深入村民家中,开展中医药诊疗体验与健康知识普及。
在72岁的糖尿病患者封大爷家中,团队在封大夫协助下,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诊断出大爷的痰湿体质特征,并为其演示了耳穴压豆疗法,开出包含玉米须茶、山药粥的食疗方案。封大爷感慨道:“这些土方子,原来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贝。”通过这种面对面的交流与体验,不仅让村民感受到中医药的独特魅力,也为他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健康管理方案,让其在饮食中治疗,在饮食中健康。
在林苑社区广场,团队发现老人对中医药态度分化:有人坚定拥护,有人半信半疑,甚至有子女开中医诊所却“叛逆”抗拒。面对认知差异,团队将太极拳养生法搬上广场,希望用慢动作展示经络调理之效,焕发身心康泰之姿。在此带领下,体弱的杨大爷也随着比划起招式:“这动作不费劲,能坚持!”
传承创新育新机:老手艺遇见新思考
在活动中,团队成员积极收集民间诊疗经验,在与杨院长的交流中,对常见病症诊疗与中医药传承创新展开深入讨论。例如,针对痤疮、月经不调、高血压等常见病,团队成员提出将汤剂改良为颗粒剂型的想法时,杨院长回应道“文火慢煎虽费时,却是君臣佐使各位药材交融的关键。不过颗粒剂确实能打破时空限制,让良方惠及更多的百姓。”这番对话,体现了传统中医诊疗与现代制药理念的碰撞。除了理念交流,团队还实地观察了正骨推拿、艾灸、针灸等特色疗法的操作过程,深刻感受到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与治疗中的独特优势,也进一步领悟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推拿义诊与香囊传情:打破宣传壁垒
“光讲理论老人或许听不懂,那我们不妨尝试用手说话。”午后团队在林苑广场开展了推拿义诊服务。在揉、按、推、拿间,肩周炎患者的眉头逐渐舒展,对团队人员露出了笑脸。“原来推拿不光止痛,还能调气血!”一位老人不经感叹。通过推拿义诊,团队成员不仅巩固了专业技能,还锻炼了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更深刻体会到了医者的责任与使命。
此外,团队还为每位老人赠送了亲手制作的中药香囊,香囊内装有豆蔻、薄荷、玫瑰等中药材,具有提神、醒脑的功效。老人们接过香囊,闻着淡淡的药香,脸上洋溢着笑容,这是对此次团队成员们最大的认可。香囊虽小,却承载着中医药文化的温情与智慧,让中医药以更易于接受的方式渗透到居民的生活中,以切实可行的举措融入进大众的日常里。
从封家村的晨露到林苑社区的夕阳,这场实践映射着中医药扎根基层的鲜活图景。当青年学子用推拿传递温度,用香囊承载文化,用开放打破传承壁垒,中医药的“毛细血管”正在基层悄然延伸。未来,随着更多社会力量的加入,中医药文化必将在乡村振兴与健康中国建设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让更多人共同期待,中医药文化的种子在乡村的沃土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中医济世理念的清泉在我们的心田中流淌润泽,生机盎然。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