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讯 近年来,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大中街道立足区位资源优势,着力打造有特色、有认可度、有竞争力的农业“金名片”,以特色产业振兴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目前,全街道已建成丰收大地现代农业示范区、新团现代农业园区、恒北村等现代农业发展亮点,“裕华大蒜”“恒北早酥梨”获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称号,元丰、晋北等四个村被认证为国家级玉米优质农产品原料基地,八灶等四个村被认证为省级水稻优质农产品基地,拥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2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经济组织85个,恒北村创成省级美丽宜居乡村示范村、红花村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恒丰村成功申报传统村落、元丰村创成盐城市人居环境示范村。
抓“稳产保供”,夯实发展根基
该街道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红线。严格执行粮食安全责任制,全年稳定小麦30000亩,水稻11000亩,玉米39000亩,油菜11000亩,大豆8000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2200亩。加快配套服务建设。推进“新希望”与沿海冷链物流智慧城项目重组,建设华东最具影响力的农副产品研发、电子交易、跨境电商、国际贸易、大数据中心等综合性产业服务生态圈,紧把项目三期拓展区围绕服务于长三角和沿海经济带的国家级大型农副产品食品加工产业园定位,引入5至10家农产品食品加工企业。
抓产业发展,增强农村活力
围绕两年内村集体经营性收入均超100万元的目标,按照“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集体领办、多方合作、组团打造、结对建设、争取政策、加强指导、规范管理、市场运作”的思路,充分发挥“丰收大地”中国驰名商标作用,鼓励村集体领办参与农业生产服务、销售服务、环境服务、劳务服务、文化服务、直播服务、农业旅游,盘活集体资产、用活集体资金、用足集体资源,推动强村富民。
拓展增收渠道。从今年初开始,街道经过多次会商,逐村过堂,确定了年内53个村集体经济增收项目,其中土地流转项目12个,盘活资产项目11个,电商直播带货、农业服务、劳务服务、农村环境服务、休闲、养老等其他新型经济发展项目20个。开展“乡贤代言家乡、乡贤项目回乡、乡贤公益助乡”活动,凝聚乡贤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做优做强恒北品牌。深入学习安徽砀山梨产业发展经验,做好梨文章、讲好梨故事,抓好梨木再次利用,开发梨延伸产品,培树加工、文创、电商、旅游、培训、康养等业态,打造“真的梨不开你”品牌,辐射带动恒丰、恒南等周边村发展,探索实践“飞地”抱团等发展模式,争创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加快发展大蒜产业。加强与上海市农科院、江苏省农科院和南京农业大学产学研合作,建设全国大蒜脱毒苗重点实验室和商业化育种创新中心。发挥村集体示范引领作用,参照南汇8424西瓜和安徽长丰草莓的发展模式,在元丰、晋丰、晋北、福丰四个村建立大蒜种植示范基地,引导种植户使用脱毒大蒜种苗,重振“裕华大蒜”品牌。
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深入实施“数商兴农”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与南京大学合作,打造辐射全区乃至盐城的电商基地,打造恒北等5个网红直播村。

抓环境提升,建设和美乡村
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坚持用抓经济工作的力度抓美丽乡村建设,用抓重大项目的定力持之以恒抓好农村环境整治,确保今年建设农村污水管网9.2公里、生态河道6.5公里、幸福河湖4条,完成省级户厕改造任务150座、区级新建户厕改造815座,垃圾整治达标率100%,废旧农膜、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达95%以上。
持续改善农村住房条件。突出农房安全和品质提升,强化利民、红花、新团等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推行“红色网格”和“红色物业”管理模式,为居民提供精细化、专业化服务,确保“建得好、管得住、长受益”。
持续推进示范创建。同德等4个村建成星级乡村振兴示范村,打造陈李线、沈方线两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恒南村创成省级传统村落,新团村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同德村创成市级农村人居环境提升示范村。
抓基层治理,营造和谐环境
强化基层基础建设。健全“党委抓支部、支部管党员、党员带群众”体系,完善“村党组织—网格支部—党员中心户”组织架构,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以“头雁领航”为重点,强化村干部专业化星级管理,注重从退役军人、致富带富能手、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高校毕业生等群体中发现优秀人才,把群众公认、主动担当、积极作为的干部用起来。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紧扣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主线,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道德讲堂等载体建设质效,选树“大中好人”“道德模范”“五星文明户”,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丰富发展木兰龙舞、瓷刻、麦秆画等非遗文化的时代内涵,开展“文化进万家”“乡村有‘戏’”“艺缘会客厅”和村晚等特色文化活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提升治理效能。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以“书记工程”为带动,深入实施“精网微格”工程,常态化抓好“村村到、户户进、人人访”,建立“村干部+党员骨干+群众”志愿模式,提升治理效能。持续推进党群服务中心功能提升,提高村党组织关爱资金利用效率,提升村党组织为民服务水平。(陈正坤)
编辑:陈建秀
责编:杨书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