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人之治”


——来自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巡场镇南井社区基层治理的报道




本网四川成都讯 (陈默 文/图)熟人社会,通俗地讲就是“小圈子”社会,中国传统社会一种典型的群体特征之一,也是新时期基层治理的痛难点环节之一。对于四川省宜宾市珙县巡场镇南井社区而言,它的区域最大差异性恰恰就是一个典型的“熟人社区”。


巡场镇南井社区辖区面积0.8平方公里,下辖10个居民小组、61个居民小区、86幢楼栋,居民332511350人,党员133人,下设7个党支部。


对于一个熟人群体完全过半的社区,党委书记杨开秀深明个中特点:“熟人社会往往容易出现的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办事大多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生疏程度、感情深浅程度,关系越亲密就越有可能被中心成员用来实现其实利目标,在这里责、权、利的界线就容易模糊,他人的权利容易受到影响,在公共事务中则容易发生论资排辈、任人唯亲、徇私舞弊等。


还有一个深层次因素:中国历来是一个人情社会,注重礼尚往来,有时甚至是礼大于法,这也是熟人社会盛行的原因之一。在我们建设法治社会的当下,毫无疑问,这种关系社会行为模式,显然已经不适宜于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和基层治理的发展。甚至有学者提出,当前中国应当实现从熟人社会陌生人社会”的转型。


然而,20225月,自从被列为四川省第三批基层治理示范点后,南井社区现状和治理需求的骨感现实,迫使得书记杨开秀必须尽快拿出一套熟人治理“组合拳”。于是:以劣化优,以熟治“熟”的“善治计划”因势而生;这就是引导更多熟人融入社区治理和形成居民自治的——“参与圈”。

僰都轻骑兵”


“请问您是来珙县办事的吗?”


“有什么需要我帮助的呢?”


“放心,我是僰(注:读音bo)都三轮车志愿者服务队监督员。”


这是记者步入巡场镇街头偶遇的一幕,却没有想到里面隐含着一个“小三轮驱动大治理”故事:


事情源于作为成都品牌型社会组织之一的成都幸福家社会工作服务中心。20229月参与南井社区项目的走访调研中,了解到珙县三轮车群体数量大,共计275辆,其中大部分三轮车主在南井社区辖域,且该群体自我价值观不高,生活状态低迷,对行业和城市荣誉感不强;同时,通过居民走访也发现,部分居民群体对三轮车整体形象并不友好,认为乱收费、乱行车、素质低下的情况,未给城市发展带来普遍的社会认同感。


“借势而治,以小见大。” 三轮车这一灵活就业群体被列为南井社区的新一轮治理切入口由此而定。


于是,在珙县民政局、社区党委、社会组织、三轮车企业等多方支持下,一个由22名三轮车成员组成、管理机制完善、袖标、标牌等标识统一、珙县首个以三轮车为主体的僰都骑兵志愿服务队正式亮相。值得一提的是,这支服务队不仅提供规范的出行便利,还同时承担着行业监督、文明劝导、交通规范、老弱帮扶、治理宣传等多项责任义务。


“僰都骑兵”志愿服务队出现的作用力还在于,迅速在相关部门、社区党委、驻地单位、在地企业、社会组织、党组织、居民群众等多元群体之间,形成多行业、多领域、多群体“撬动式”的良性闭环“大治理”互动模式,并在迅速扭转行业乱象的同时,积极助力于环境卫生、社会文明建设等领域的加速改善。一时间僰都轻骑兵的美誉也迅速占据了社会公众的大视角。


“如今,大家对我们评价高了,我们自己也觉得体面了。而且,我也是带袖标的城市文明监督员了,哈哈。”三轮车李师傅爽朗地对着记者镜头笑道。

“循环四条线”


对于南井社区而言,“僰都轻骑兵”的成效仅此一面,另一招“循环四条线”的运用也如火如荼。这就是:


一是平台连人心:以“小平台”实现能量“大集聚”。庭院议事会、百姓议事厅、居民会议、业主大会、线上社区、党员议事会,成为社区议事决策参与平台;单元楼长、微信平台、民情代言人收集居民诉求、愿望,解决居民需求成为民情收集平台;楼栋管家、民情驿站、睦邻一家等,成为诉求解决平台。


二是互动促感情:以“小成本”再造居民“大情感”。通过“庭院议事”、“邻里守望”、“一家亲”等系列邻里小活动,让居民从家里走到户外,走到公众活动场所,增进居民情谊,拉近彼此距离,增加互动频次,建立“熟人共同体”,促进“熟人圈”情感效应建立,使邻里间相互守望和互帮互助的氛围更加浓厚。“情”浓了,“意”厚了,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兴趣度、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源源而来了。


三是榜样塑邻里:以“小支点”激发居民“大参与”。通过最美家庭、最美值守人、社团好大姐、孝老敬老模范、责任好楼长等榜样评选,让熟人变为身边“榜样”,让“榜样”影响和带动周边熟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鲜活案例,引领更多居民在奉献与共建精神感召下,从服务对象转化为治理主体的参与者和贡献者。


四是熟人巧参与:以“小能量” 撬动治理大格局。“熟人有约”、“熟人早知道”、“熟人记事簿”,从规则到记事,从墙上到院巷,小到家有孩子注意声响,大到社区公共事务件件都有着不同维度的具体体现。诸如,无论公约规矩,还是互助协同,从“挂在墙上”到“装在心里”,都体现出熟人群体之间需要共同呵护的“有里有面”。而这些都是通过公共议事找寻出的公共利益核心点,就成为居民增进彼此信任度和营造温馨大家庭氛围的“硬实力”。



“那不是你们应该干的!”


“不参与不知道,现如今才体会到社区做的很多事情,并不是他们应该干的,是完全出于一种社会责任的公心,而这种公心也是需要我们每个公民自己应该具备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南井社区一位居民,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长达一年时间之后,才“积攒”出来的深刻体会。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


是的,基层治理的重点在基层,难点也在基层。要想做好基层治理工作,依靠仅仅“几条枪”的社区两委显然不够,必需要充分调动广义上的居民群体参与,才能够激发基层发展治理的动力与活力,这是彰显基层治理能力与水平的关键。


在记者看来,如果仅仅是从理论上的文字解读似乎并非难事,对于如同南井社区党委书记杨开秀及其两委们的众多基层治理工作者们而言,他们也必然将永远处于一种引导、再引导的长期性“战时”状态,他们所有获得的成效点都只能意味着下一个开场的来临;而且,谁也不可预测下一次突然而至的居民述求的场景又是何种状态?他们唯一本能的“反应式”只有:熟与非熟,已不重要;问心无愧,“善而治之”,才是王道。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