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青岛讯(吕勇进 崔启昌 通讯员 王茂敏)青岛西海岸新区把高质量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作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的重要抓手,高点站位、高标规划,鼓足干劲、奋勇争先,推动城市产业、资本、技术、人才等向乡村流动,高标准建设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示范片区,全力打造北方现代版“富春山居图”。张家楼街道画美达尼乡村振兴示范片区累计引进项目42个,完成投资达30亿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今年上半年,片区村集体收入和村民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5.2%、20%。

高起点谋划片区规划“一张图”

规划先行,彰显新风貌对标乡村振兴国内领先水平,对接10余家专业机构,深入开展调查研究,着力抓好谋篇布局。开展规划设计研讨会、产业主体座谈会、村党员干部讨论会、乡村振兴“话事人”等活动,确保规划能落地、项目可实施。引导农民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主体作用,确立以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两大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城乡融合、三产融合乡村振兴发展路径。同时,围绕“一村一主题”“一村一特色”,进一步完善村庄发展、油画产业、风貌导引、基础配套等一批规划,做优了顶层设计。

资源整合,盘活新空间构建“功能区+街道+平台公司”三方协同一体化推进新格局,建立由街道、功能区、国企参与的示范片区建设领导小组运行机制,成立组织协调、要素保障等六个工作专班,对照产业、建设、改革“三张清单”,梳理追赶工期、整治环境、擦亮节点、完善业态等5类62项攻坚任务,建立党政成员包村联抓、片区建设日调度等机制,切实加快片区建设。充分挖掘集体资源资产潜力,率先开展党建统领乡村公共资源共享行动试点,收回闲置宅基地32亩,盘活村集体建设用地51.5亩,带动村集体年增收100余万元。

做强服务,打造新地标推动片区沿线配套设施、产业园区、旅游景区一体化建设,注重依托原始村落,彰显乡村特色,努力打造具有乡村风貌、现代气息、生态和谐的美丽乡村。先后投资3230余万元修整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累计修建排水沟管8000米,拆除违建4000余平方米,配套建设4处乡村驿站、6处观光节点,运用乡土文化符号打造两条特色环线、五大乡游场景等乡村新地标。

高质量发展片区产业“一条链”

做强龙头促引领培育特色农业,打造片区兴村富农活力源,高水平承接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辐射,成功培育了蓝莓、蜜薯等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基地,紫斐成为国内蓝莓酒行业标准制定者,绿色硅谷建成5万平方米的高端蔬菜种植基地,年出口蔬菜180万吨,集生产、加工、收储、物流、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格局正加速形成。

充分挖掘片区“中国江北第一画家村”达尼村文化艺术底蕴,建起了绿泽文化产业园、电影美术学校和解中才美术馆,绿泽画院成为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每年带动1000多村民就业、接待游客1万多人次,年销售额超过3亿元。

做长链条促集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资源聚合、能量集聚的过程,只有通过招商引资不断注入活力,方能实现示范片区发展新的跨越。突出抓好现代农业和文化产业招商引资,瞄准高端现代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文化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开展产业主体座谈会、银企对接交流会等活动,与中国农业银行签订战略协议,推出10亿元以上融资额度助力片区产业发展,确保精准招商、精准投资。片区已引进建设健力源中央厨房、清原农冠种业总部、紫斐NFC果汁(蓝莓)精深加工等总投资近75亿元的农业项目25个,黑陶非遗博物馆、山水忆象青岛美术馆、国际陶瓷文化中心等总投资超40亿元的特色文化项目17个,通过集聚优势产业破解发展难题,实现产业反哺乡村,更好助力乡村振兴。

做优文旅促融合以挖掘整理乡村文化资源为主线,找准农文旅融合切入点,实施文化产业优化提升、旅游品质提升等“八大行动”,推动农业向文化、旅游等产业跨界融合延伸。高标准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引导片区10余处园区景点抱团发展,累计建成各类生态园、观光园、采摘园10余个,其中千亩以上生态观光园区4个。坚持乡村土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导入泽丰生态园、幸福村生态文化博览园、千亩红枫林等农文旅融合项目,发布文旅通券,举办樱花节、艾草文化节等活动,承办“喜迎妇女十三大 帼姐带你看中国”青岛专场活动,在快手平台直播吸引205万网友关注互动,以文旅产业为乡村增人气、聚活力,片区年接待游客超过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近2亿元。

做旺人才增动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片区畅通资金扶持、归乡补贴、定向培养、评优评选等引才留才育才渠道,吸引青年画家、艺术专业大学生、职业农民、工艺美术师、农学博士、农业栽培技术专家等百余名人才汇聚乡村,成为片区发展带头人。实施校地融合共赢发展工程,集结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黄海学院等高校组建乡村振兴智库,设立现代农业研究院、蓝莓技术中心,建成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试验示范基地、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引进专家教授等高层次人才40多人,推广物联网、无土栽培、生物防控等新技术20多项,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支撑。

高水平推进片区建设“一盘棋”

整治提升人居环境优先在示范片区内打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战,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整治。实施农村道路、乡村水务、清洁能源等“九项提升工程”,先后发动干群2200多人次,对公共活动场所、交通干线、入户道路和村民房前屋后柴草杂物、积存垃圾、河岸漂浮、残垣断壁等进行全面清理,清理河湖菹草约4.8万平方米,清理垃圾约2万吨,全域推进村庄美化、水体净化、地面洁化、庭院序化,片区所在村获评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山东省卫生村等称号。

多措并举探索新路从房前屋后到巷里巷外,从做好个人卫生到党员发挥作用等,逐一向群众发出倡议,打造“共享场院”模式,助力农村人居环境再提升,全面营造建设美丽乡村氛围。为便利群众农机具停放,街道利用晾晒场、闲置空地、农机合作社停放场等场地,在片区建设5处“共享农机停放场院”,目前大部分农机具均已停至集中停放点,营造了安全、畅通、有序的交通环境。

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加大和美乡村建设中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力度,深入推进“议事角”、善治广场、文化舞台、运动公园等建设,新建乡村广场6处,与青岛理工大学签订校地实践育人基地共建协议,挖掘村庄史料,提炼村庄精神,建设村史馆,打造“15分钟文化生活圈”,片区所在村获评全国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完善乡村改水、改厕、通路、通电等条件,片区“撤桶并点”工作全面完成,5个网格共880个厕所均达到无害化标准,8.9万平方米硬化道路直通村民家门口,道路硬化率达到100%。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建成4处乡村驿站,为村民和游客提供遮风挡雨、手机充电、临时落脚、通勤出行等服务。

高效能实施片区改革“一条线”

创新乡村治理模式充分尊重群众主体地位,推广应用积分制等乡村治理模式,推进德育乡村建设,利用闲置门头房引入积分超市,建立健全德育积分、信用兑换、文明实践、物资供储等功能,在盘活村闲置资源的同时,提高群众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打造“筑牢微网格、打造幸福楼”平安建设品牌,建设“微网格”样板,按照“1名微网格长+1名民情联络员+N名志愿者”的模式配备力量,重点围绕人口、房屋、经营主体等开展信息排查和动态管理,以“微治理”打通基层治理“毛细血管”,真正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居”。

创新数字乡村模式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途径。片区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着眼解决实际问题,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在片区创新建设“数字达尼”平台,采用实景三维数据显示和分析达尼村闲置土地、农房、厂房等资源要素,搭建起“云上看地”“云上看房”数字平台,提供线上看房、看地服务,已收集5个网格可出租房屋、土地等300多处,盘活闲置民宅52处、闲置土地636亩,实现农村各类产权要素市场化配置,资源配置路径更加优化,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创新农民增收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和新型经营主体引领带动作用,不断健全联农带农机制,因地制宜探索实施村集体增收和农民致富模式,在乡村振兴中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扭住就业这一促增收关键,成立振兴益民劳务平台,摸排油画、机械、建筑等技能村民220余人,组建6个专业班组与11家企业对接用工需求,有效解决农村闲置劳动力、半闲置劳动力就近充分就业问题。村企有效衔接带动多方增收,推广“订单收购+分红”“土地租赁+优先雇用+社会保障”等多种利益联结方式,绿色硅谷等13家园区与200余名村民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村民人均收入达2.4万元。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