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联合会摄制的系列公益广告《星星的孩子》在各大网络平台播出后,引发公众热烈反响。
影片的叙事时空里,女主角是一名35岁的母亲,她的孩子是一名7岁的孤独症儿童。妈妈总是积极地和儿子交流,但是儿子却没什么反应,这让妈妈十分沮丧。于是妈妈带着儿子来到康复机构,在康复机构老师的帮助下,儿子渐渐学会如何表达感情。最终,儿子用语言之外的另一种方式表达了对妈妈的爱。
“孤独症儿童”这个词汇本身,具有足够分量的社会意义与人文关怀。它指向的是关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恒久命题,再加上一段组合的动人故事,把原本不易铺陈的题材,拍出别具一格的隽永意义。
小主人公,拥有温暖的家庭、疼爱她的母亲,然而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能与母亲沟通。他是被放逐的个体,也是渴望被接纳的个体。“星星的孩子”何以完成真正意义上的融入,成为创作者在影片之初抛给观众的现实追问。
不言放弃的母亲和康复机构的老师,一起托举沉没在孤独世界中的孩子,彼此接力,伸出双手、敞开怀抱,向他发出爱的鼓励。
影片《星星的孩子》带给观众们的最大哲理是,孤独症孩子的心灵世界并非完全封闭,他们有着自己灵敏的情感触角和独特的表达方式,他们期待着与更广阔的世界发生联系。这是影片创作者向社会传达的深切呼吁与热切寄望——让“星星的孩子”走进观众的视线中。
影片最后,当儿子轻轻的喊出“妈妈”时,故事结局终于走向了圆满。它昭示着情感的双向奔赴,观众久悬不放的心也终于得到释然。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目光澄亮,却对人视而不见,他们听觉灵敏,却对父母的呼唤充耳不闻,他们发声正常,却不与他人交流……
他们是孤独症患者,像一颗颗散落在天上的星星,独自璀璨,却又孤独。当“星星的孩子”成年后,他们也将面临进入职场的问题。他们进职场不仅需要公众的理解与包容,也需要公众对孤独症有更广泛的认知。
在日常生活中,与孤独症人士的和谐相处,要理解、宽容、尊重、接纳、赏识,希望每个人能重新审视自己,能更加友善与包容,让孤独症人群融入社会,除了需要早期康复治疗和慈善公益的投入与支持外,还需要“授人以渔”,让他们成年后融入社会,并使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到自力更生、安身立命,获得有尊严的生活。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