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瑞琳10月25日在西安谈海外华文文学发展趋势暨《华文月刊》杂志如何应势做大刊名刊。
今天是一个特别让我激动的日子,因为期待了三年,我们终于有了相聚的机会,见到了我想见到的人。
首先是《华文月刊》杂志的常务副主编、陕西乡党李印功。李印功三年前在朋友圈通过安徽籍旅美著名作家赵美萍找到了我。陕西乡党,越洋联络,又是微信,又是电话。他的热情、诚恳,对文学的执着,感动了我,开启了我们之间愉快而有成效的合作。
先是邀请我在《华文月刊》上开设“陈瑞琳文学茶座”,说没有稿费,我说不要稿费。文学茶座每期发一到两篇,连发了十二期。让我这个旅美三十年的游子的作品,又通过《华文月刊》这个平台,进入了国内读者的视线。
文学茶座配发的“品茶碎语”,很有创意,给“喝茶”平添了情趣。“品茶碎语”的作者杨若文、李红、鹿丁联、张娟,妙笔生花,文学茶座茶香味浓,醇美怡人,广获好评。
这几年,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大,海外的华文文学也有了很大发展,张翎、刘荒田、卢新华等一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在海外文坛引发关注。华文影视作品也好戏连连。华文文学活动更是亮点纷呈。文学茶座开办一年后,我在想,如何让更多的海外华文作家的作品走向《华文月刊》,又和王继庭、李印功两位总编商量,把文学茶座改为“世界华文作家作品选”栏目。征得两位总编认可后,我挑选推荐了三位热心海外华文文学的著名作家成立了一个编辑组,负责全球优秀华文作家作品的推荐和刊发、点评。受到海内外文坛的好评。
今年九月初,当我把回国的日期确定下来后,第一时间告诉了李印功,李印功很高兴,他给《华文月刊》王继庭总编汇报了,王总编决定要来西安见我,后来得知我在江苏徐州有文学交流活动时,他又决定在徐州我们相见。远在深圳的李红,得知我回西安了,刚才和我通了电话。这些,都让我很感动。
今天,我们在大唐西市相聚,我见到了我的老朋友仵埂、安黎、唐卡,见到了我的大学同班同学王心剑,见到了新朋友张延伟,见到了杨若文、鹿丁联、李印功。大家欢聚一堂,其乐融融,不亦乐乎。这都是缘分。
说到《华文月刊》,我们高兴地看到,王继庭总编带领团队,禅精竭虑,独辟蹊径,把杂志办得风生水起,有声有色,在海内外反响很好。
我在海外研究华文文学几十年当中,有一个强烈的感觉,就是一个作家,要写出传世的作品,一定要要有新视野、大格局。办杂志也是这样,有了新视野,就不会拘泥于传统的旧模式,不会在狭隘的圈子里打转转。有了大格局,就会在高端广揽人才,集名家之思,纳名家之智,有名家大咖云集,杂志的品质一下子就上去了。
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华文月刊》在这两个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越来越多的著名作家走上了杂志,给杂志增光添彩。尤其是每期一位作家的文学专题,图文并茂,大气厚重。还有特刊,更是内容新颖,独具一格。我希望《华文月刊》继续向这个方向努力!
我还要说一点,我办过杂志,其中的酸辣苦甜咸,我是尝遍了。有钱还好说,没有钱就更困难了。《华文月刊》杂志没有财政拨款,靠自己找饭吃,其困难之大可想而知,但还是坚持下来了,这真不容易。
现在办杂志,不光是办刊的思路要变,杂志的市场营销策略也要变。能不能不花钱或者花小钱把杂志的宣传推介工作做好?就是说现在是网络时代,要发挥网络平台的优势。《华文月刊》目前的网络平台推送宣传推介工作应该说做得挺好的,和开办了十多年、在全国很有影响的陈清贫网校合作,与有学员和辅导名师达五千多人的三个教学群嫁接,组建了庞大的网络平台推送系统。还有六个华文月刊网络写作培训文友交流群,群友近三千人。《华文月刊》杂志电子版一经上线推介宣传,声势大,速度快,铺天盖地的。海外华文文学群里经常可以看到精美大气的《华文月刊》电子版。李印功在这方面是花了很多心血,下了很大功夫的。据我所知,这个传播优势,其他杂志没有。
今天是一个交流会,也是一个研讨会,如何让《华文月刊》成为名刊、大刊,我作为《华文月刊》杂志的顾问,抛砖引玉,期待着我们在坐的各位献计献策,把《华文月刊》越办越好!
我说得有些多了,不好意思。说的有不对的地方,请各位批评指正。
陈瑞琳简介:陕西籍,当代北美作家,海外文学评论家。13岁发表小说,15岁考入西北大学中文系,获文学硕士学位,出国前任教于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1992年赴美,办报纸,开书店,办杂志,做电台节目。曾任美国休士顿《新华人报》社长,国际新移民华文作家笔会会长,北美中文作家协会副会长。现任欧美影视协会会长,《世界华人周刊》执行总编辑和国内多所大学特聘教授。著有《走天涯》《“蜜月”巴黎》《家住墨西哥湾》《他乡望月》《去意大利》以及《横看成岭侧成峰--北美新移民文学散论》《海外星星数不清--陈瑞琳文学评论选》等多部散文集及评论专著,编著有《一代飞鸿—北美中国大陆新移民作家短篇小说精选述评》及《当代海外作家精品选读》等,多次荣获海内外文学创作及评论界大奖,被誉为当代海外新移民华文文学研究的开拓者。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