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经朋友邀请到济宁一游,有幸瞻仰了先贤亚圣府邸孟庙。然而,“驻足孟庙思孟母”,这位2300多年前的伟大母亲一直让我无法释怀。我们把目光投向了山东济宁邹城县北二十里处的马鞍山麓,千年慈母仉氏长眠于森森古柏之下。穿越2000多年的历史烟云,我们仿佛还能听到公元前317年孟母仉氏魂归故里时,乡邻争相在路旁祭奠的哀号声,静默的历代石刻里都充溢着她的坚贞志节与慈母风范……这一切足以让她母仪千年,光照万代。
孟子的母亲仉氏,战国时人。《三字经》从第25个字开始,用了12个字的笔墨叙述了孟母她教子的故事:“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之事。其母曰:‘此非吾所以处吾子也。’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其母曰:‘此又非吾所以处子也。’复徙居学宫旁。孟子乃嬉为俎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吾子矣。’遂居焉。 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坟墓、集市、学宫,在不断地迁移中,孟子终于学成六艺,成为大儒。
有事没事背上几句《三字经》,茶余饭后谈谈“孟母三迁”,显得悠闲而又有学问。然而孟母搬家,不像我们现在喜迁新居,绝不轻松,绝不容易。试想,孟子三岁丧父,孤儿寡母能过上怎样的日子? 2400年前当那位羸弱的仉氏牵着瘦小的孟轲一步三回头凝望着破宅老院蹒跚地走向陌生的栖身之地时,该需要多大的决心和勇气啊!包裹里的旧衣敝履,背上的破旧书箱是他们的全部家当。而前面迎接他们的又是残垣断壁,破屋草房。
《论语·里仁》说:“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荀子也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择邻而居,去恶趋善,孟母心智高远。“孟母三迁”的故事为历代所称道,东汉赵岐、宋代苏轼、元代关汉卿都有称述。
《列女传》记载:“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问曰:‘学何所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之名儒。”孟子勤学不息、师子思、成名儒——孟母“断织劝学”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无独有偶,近翻《后汉书》又见《乐羊子妻》:“一年来归,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这里记载了乐羊子妻引刀趋机欲断其织规劝丈夫乐羊子求学的故事,这些教子劝夫的东方母性智慧薪火相传。
“夫妇人之礼,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然而孟母岂止是“精五味,擅酒浆,养舅姑,缝衣裳”,照顾孟子的生活冷暖,她的所作所为早已超越了先古妇人之礼,她是一位伟大而执着的母亲,她把母仪之道推向了纵深,推向了高远。她为了儿子成才择邻而居,在学问上无视于老庄玄虚,不屑于杨朱功利,为儿子选择孔子的忠恕之道。她是一把燃烧的火炬照着儿子在求学的路上渐行渐远——其子成大儒,其母传千秋。
“人生至要莫如教子”。 孟母,以其慈爱、质朴、勤劳、坚强的美德,培育了“功不在禹下”的亚圣孟子,为儒家学说的丰富完善、传扬光大倾注了全部心血,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母亲的素质决定民族的未来”。从2007年开始,在孟子故里邹城每年都要举办的以“弘扬中华母亲文化,传承优秀儒家思想”为主题的的“中华母亲文化节”,更彰显了孟母教子的千年魅力。(山大附中实验学校 丁有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