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诗人高嗣照老师的组诗《印象宿松》 檀忠辉

中国红色教育公益网讯:(特约记者:石仲晖)乡土是一个人的精神脐带,也是诗人作家们绕不开的创作题材。我读过许多乡土诗歌,但像诗人高嗣照老师创作的《印象宿松》组诗,这样系列描写和刻划一个县域的风土人情与精神风貌,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乡土诗歌并不多见。捧起高老师的这组《印象宿松》组诗,初读,感觉诗意在故事与传说的字里间汩汩流淌,再读,又觉得千年宿松在诗行中恣意穿越。细细品来,宿松,其实是在高嗣照老师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也是缭绕于他诗歌情怀中深深的情节。

安庆诗歌学会主席、诗人沙马先生,曾在《安徽诗歌》的推荐语中说:“《印象宿松》组诗中从语言到物象,从历史到人文,从浩浩长江到千年古洲,都浸润着诗人高嗣照诗性的情怀和对故乡的深深热爱。诗人一直在挖掘这一片土地所蕴含的深意和诗性,并在呈现中破除遮蔽,敞开存在。从而使《印象宿松》具有了审美意义上的价值,并构成了诗意的居住地。”沙马先生站在推荐者的角度,给予了《印象宿松》很高的评价。

为了读懂高嗣照老师的组诗《印象宿松》,我问了度娘。知道安徽宿松地处皖鄂赣三省八市县交界,吴楚文化的交汇地,南临长江,北倚大别山。宿松境内具有120万亩水面,水域面积安徽第一,全国第二。 辽阔的水域,滋养着宿松灵性的人文。历代诗人名士乚女如陶渊明、李白、王安石、苏东坡等,在宿松流连忘返,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歌。


忠辉在这里一字一句,反复阅读嘴嚼着高嗣照老师《印象宿松》的诗句,心底一次次感叹着:诗人这得需要有多大的爱融入家乡故土,才能把宿松写得这样入心入骨,动人心扉。

宿松,在高老师笔下,可不是诗人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那么简单明了。

高嗣照老师笔下的安徽宿松,是块有高山、有长江、有大湖、有平原、有丘陵富饶美丽的县域;是个既有着2200年悠久历史,又具有光明发展前景的地方;是方聚山川秀美,又人文荟萃的圣地。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这是诗人白居易笔下的宿松;“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这是诗人杜荀鹤笔下的宿松;“下雪的日子,围着火炉河水煮河鱼”。这是高老师笔下的宿松。

宿松,在高嗣照老师诗行里跌宕起伏,美不胜收。最是那陈汉统领大山四十八寨归属大明勇夺天下故事,成为了老师组了乙计诂诗《印象宿松》的主旋律;还有两位好事做尽的二郎哥的二郎河,是主旋律上最强的琴弦;从凉亭河走出来的贺东久高唱着,《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还有九姑娘那张漂亮的脸让喝茶成为闲适的生活,是宿松不可或缺的唱和;汇口,汇聚着陶渊明,王羲之古今文人墨客、天下名士,汇成了千年古州;下仓埠,从枪林弹雨的红色文化里走出来的渔家网红成为了时尚女人;长岭铺,程集中学“榜上有名,脚下有路”是宿松的翅膀,未来的希望;佐坝,秋天采莲摘菱剥蒿米,下雪的日子撒网捕鱼、煮老酒;南台山,诗人李白与县令闾在对酌亭举杯呤唱,月下抚琴;复兴,十万亩金色的油菜是父兄们宽阔的胸怀和梦想;弹子山高家大屋是诗人高嗣照老师出生成长的地方,相见两不识,是美丽新农村的缩影。

一遍遍诵读着高嗣照老师的诗歌,高老师的目的达到了。让读者的我,使宿松从陌生到熟悉,以至印象深刻于脑海,一个个蕴藏着人文历史的地名,在眼前闪闪发光,从心底流淌着温情的诗意。

我们总是在春雨,夏日, 秋叶,冬雪四时各不相同的情景中,随着岁序的更迭,诗心不改。时光流转,让在襄阳“尧文化采风”活动中遇见了诗人高嗣照老师,然后读到他的组诗《印象宿松》。蓦然回首,有了诗意的婆娑与感动,似乎找到了峰回路转时的嫣然与欣喜,也看到了千帆过后的高老师,把特别的爱抒写给特别的家乡宿松,那份不离与不弃——一支岁月的笔轻轻落下,传颂于家乡故土。

读诗人高嗣照老师的《印象宿松》,从宿松的人文故事里陡生感慨:人生诸事,如落花流水般自然,各有渡口,各有归舟,不强求,不可得,不执着已失去。相信所有的得到,都恰逢其时,所有的失去,都将以另一种方式归来。我们只需尽心活好当下,那些心中期待的事,定会如二郎哥与九姑娘一样开花结果。

目睹着高老师的笔深耕在故乡的原野,我明白了,一位好的诗人或作家,不是在网上搜寻些鸡汤文字放在一锅烩,轻飘飘地没有一点养份,甚至怪味四溢,自己都不想喝,却去祸害读者。

好的作家,如贾平凹笔耕的是他深爱的秦岭,如莫言的文字在他的故乡高密开花,如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在他的出生地捷克发芽,如诗人高嗣照老师以诗歌的方式长期扎根于故土宿松,被诗人沙马先生称赞为诗意的栖居。

是的,好诗人,灵魂永远缭绕着生养的故土。


2023.11.12于襄阳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