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江西讯(谢慧萍)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快递员、外卖送餐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迅速壮大,成为了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江西省会昌县通过打造暖“新”温情家、搭建平台解“新”愁、齐“新”协力促治理三举措,让“城市奔跑者”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积极探索出一条基层治理与新业态新就业群体成长“双向赋能”新路径,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格局。

打造“暖心”阵地温情家

“市民服务中心红心驿站靠近会昌商圈,没有接到外卖单时我们都会在这里休息、充电,非常方便。”外卖小哥郭伟说。通过“整合资源、多方共建”的方式,会昌县打造了25个人流集中、交通便利、功能较全的“独好会昌”红心驿站,提供“8+N”服务功能,同时考虑到新就业群体女性的应急需求,县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县妇联投放“巾帼暖新”爱心包35余份,全面实现驿站“寒可取暖、暑可纳凉、累可歇脚、伤可用药”。

网络主播党员康林贵是会昌双创中心红心驿站的常客,在休息时间他会在驿站分享直播销售经验、与新就业群体密切相关的政策方针,吸引不少网络主播的驻足聆听,这也成为会昌县党群共建“暖新家园”的生动缩影。

治理新路径,需要敞开大门、筑造温情家园、汇聚人气。会昌县持续优化驿站功能设置,满足新就业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包括提供红心微课堂、政策咨询、义诊服务等各类服务。这些红心驿站不仅是新就业群体的“歇脚点”,更是党组织凝聚人心的“红色堡垒”。

搭建服务平台解“新”愁

近日,一场协调解决外卖小哥“进门难”的座谈会在会昌中心小区召开,外卖小哥及物业管理人员各抒己见,县委社会工作部、社区工作人员中和双方意见,最终确定简化登记流程、提供小区平面图等方式切实解决“城市奔跑者”的实际难题。

外卖小哥“进门难”问题可以快速得以解决,得益于“独好会昌”红心驿站为新就业群体搭建了诉求解决平台。围绕新就业群体劳动报酬、劳动安全、社会保险等方面的问题,会昌县通过建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会商机制协调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通过在驿站内设置意见诉求反馈簿,及时掌握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诉求,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整合人社、司法、交通等多部门力量,针对新就业群体反映的突出问题深入研讨,共商解决方案。

一份关怀递温暖,百份关怀聚民心。会昌县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刘思琰介绍,下一步将以满足新就业群体实实在在的需求作为关爱凝聚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联合各部门力量进行问卷调查、实地走访和现场倾听,精准摸清了快递小哥、外卖骑手和货车司机们在医、食、住、行等方面的“急难愁盼”,并推出系列优惠措施服务新就业群体。

强化齐“新”协力促共治

“您好,这是您的外卖,这里还有一份法律知识宣传单,您可以看看。”会昌县通过组建“红心联络员”队伍,闭环运行“驿站报到—提供服务—获取积分—引导激励”的机制,激励快递外卖小哥主动兼任社区网格员,不断延伸社区网络“流动触角”。

他们不仅是城市经济的“毛细血管”,更是基层治理的“新”动能。会昌县通过“1+5”的模式组建“红心联络员”队伍,即1名党员带领5名从业人员到“独好会昌”红心驿站报到,驿站推荐外卖小哥担任社区兼职网格员,通过发挥外卖骑手“人熟、地熟、情况熟”职业优势,把网格内大事小情用言简意赅的话语和反馈问题的照片视频向社区“即时播报”。收到报告后,各社区协同联动相关部门快速反应,工作人员赶往现场及时处理各类问题。在激励引导下,“红心联络员”们累计参与交通宣传80余次、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报送路况消息300余条。累计办理寻人拾物、爱心送考送医等好人好事50余件,提出规范车辆停放、充电管理等建议60余条。

如今,在会昌,新就业群体不再是城市的“奔跑过客”,而是基层治理的参与者和受益者,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共建共治共享”的深刻内涵,也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增添了更多活力。

供稿:江西会昌县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王俞航

审核:陈福源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