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青岛讯 (通讯员 张涛)“赵美蓉进灯棚,丁字步站街中……”3月27日,在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的阶梯教室内,学校戏剧社团的同学们,演绎了一段地方戏即墨柳腔《赵美蓉观灯》的一段经典曲目。记者看到,这些同学不仅唱腔到位,而且身段优美。“喜欢柳腔,学习柳腔的课上着真开心。”五年级五班的江一禾告诉记者。她已经学习柳腔三年了,现在可以唱好几个柳腔片段。“家里人特别喜欢我学柳腔,每次表演的时候全家人过来支持我。”江一禾高兴地说。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即墨柳腔的戏剧老师指导学生进行形体训练
3月27日是“世界戏剧日”。为了迎接“世界戏剧日”的到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开展“学戏曲传承国粹文化”活动。学校舞蹈教室内,孩子们在戏曲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练习柳腔的唱念和身段等基础知识,感受当地传统戏剧的魅力。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即墨柳腔戏剧老师手把手教小学员练习即墨柳腔手势
“演学霸时,要突出那种霸气,动作干脆果断,指头有力,注意手势和眼神……”10多名行头装扮的“小戏骨”在舞蹈室,跟着学校的两名“老戏骨”学唱柳腔戏,唱念做打,演绎角色,举手投足,有模有样。女孩们穿着水蓝、青绿和粉色的练功服,甩着长长的水袖,有模有样。她们都报名参加了学校的地方戏即墨柳腔剧社,加入了青衣组。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的老师在指导学生练习戏曲基本动作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即墨柳腔剧社团的学生在补妆
即墨柳腔,是青岛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的一门课程。学校每星期安排一定的课程时间,集中学习《赵美蓉观灯》《墙头记》《卷席筒》等精品选段,让这一即墨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焕发出勃勃生机。青岛市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每周两次的柳腔排练课,是学生王艺彤和同学们在学校里最开心的时光。青衣、花旦、刀马旦,稚嫩小手舞起来。“兰花指”“蹦蹦”“莲花步”,孩子们听了这一个个新鲜的词语非常好奇,在走台步的环节,孩子们异常兴奋,一遍一遍地走,孩子们仍然走不够。
青岛市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五年级学生李涵芮告诉记者,今年是她学习柳腔的第三年,她非常喜欢学习,觉得柳腔就是即墨的一个特产。原汁原味的乡音乡调,吸引着孩子们。《拾玉镯》、《郑美容观灯》这样的经典剧目,他们演起来也有模有样。“刚开始,孩子们对戏曲有一种新鲜感,可是时间久了就觉得枯燥。”音乐老师张瑶说。“即墨柳腔戏的综合性和专业性太强,戏曲动作较容易掌握,最难的是唱腔。于是,每堂课她都变着花样授课,选取一些新鲜有趣的唱段,再融入戏曲动作,这让不少学生对柳腔戏产生了浓厚兴趣。大约过半年后 ,孩子们对柳腔入门了,也就入迷了。”这位毕业于菏泽师范学院舞蹈系的音乐老师张瑶告诉记者。“柳腔的唱段里面融合了即墨的方言和即墨的本土文化,学习柳腔的过程也是对即墨传统文化的学习。”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舞蹈教室,即墨柳腔的戏曲老师指导学生练习戏曲
青岛市即墨区第四实验小学校长刘翠岭介绍说,柳腔已经成为他们学校的校本课程,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柳腔,登台唱柳腔。希望通过柳腔的学习让孩子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将柳腔这一即墨特色剧种传承下去。“传统文化滋养着孩子们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优秀的艺术作品感染教育着学生。”刘翠岭信心满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