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针引线绣畲乡 青春赋能促振兴
江西服装学院 “红色绣花针” 民族团结实践团暑期 “三下乡” 社会实践纪实
在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时代浪潮中,江西服装学院服装设计学院“红色绣花针” 民族团结实践团于2025年6 月23日至29日走进抚州资溪,以专业视角探寻非遗魅力,用设计之力赋能文化传承,在畲乡大地书写了青春与民族文化交融的时代答卷。
一、针绣为媒:解码畲族文化基因,筑牢民族团结根基
实践团首站踏入新月畲族村村史馆,在古朴建筑与文化陈列中追溯畲族迁徙定居的历史脉络。成员们驻足于承载岁月痕迹的传统服饰前,聆听讲解员关于凤凰纹样 “吉祥坚韧” 文化寓意的解读,用镜头记录服饰纹样的色彩搭配与制作工艺,围绕 “传统元素现代转化” 展开专业研讨。服装设计学子小杨感慨:“将畲族刺绣工艺融入现代设计,是我们传承非遗的创新路径。”
在非遗婚俗体验环节,成员沉浸式参与 “拦路酒”“拜堂对歌” 等仪式,身着凤凰装感受服饰中 “头冠似凤首、衣纹如羽翼” 的图腾美学。竹竿舞的跃动节奏与银饰叮当的韵律中,实践团以身体实践感知民族文化的生命力,让 “中华民族一家亲” 的理念在互动中生根。
二、匠心筑梦:专业赋能乡村振兴,设计激活文化生态
在草坪村 “美化乡村角” 行动中,实践团以丙烯颜料为 “调色盘”,将卡通元素与畲族纹样结合,在斑驳墙面上绘就童趣艺术角。指导老师现场示范构图技巧:“墙绘需兼顾视觉美感与环境融合,这与服装制版的比例美学异曲同工。” 村民驻足点赞:“老墙换新颜,文化味更浓了!”
走进资溪面包大厦,实践团探秘“一根扁担闯天下”的产业传奇,在面包制作工坊将揉面工艺与服饰立体裁剪联想类比。当晚开展的 “面包文化×畲族服饰”跨界设计研讨会中,成员提出“面包娃娃拟人化”方案——以面包圆润形态为廓形,融入凤凰图腾刺绣,让面粉的质朴与织线的绚丽在创意中对话,为地方产业注入文化 IP 价值。
三、情暖童心:艺术点亮乡村教育,公益传递温暖力量
乌石镇小学的课堂上,实践团开设“民族团结”主题美育课,带领孩子们用扭扭棒制作畲族头饰,以折纸演绎汉服形制。安全课堂通过防溺水情景模拟,将服装材料防水性能知识转化为儿童易懂的自护技巧。当孩子们收到回力鞋时,眼中的光亮映照着实践团 “以履为信” 的公益初心 —— 这双承载国货情怀的鞋子,既象征青年对传统的传承,更寄托对乡村儿童 “奔跑向未来” 的祝福。
在司前社区“文明行”活动中,成员邓冬梅以土家族习俗为引,通过 PPT 详解畲族“凤凰冠”结构,现场示范平针绣技法。指导老师为社区女孩编结融入民族盘发元素的发型,让传统造型艺术在童心中绽放。排上村的反诈课堂更创新形式,将服装图案设计思维转化为 “诈骗手段识别图谱”,用视觉化方式提升乡村儿童防骗意识。
四、步履不停:深耕乡土实践育人,青春书写时代担当
从村史馆的文化溯源到田间地头的农耕体验,实践团在陈坊村稻田里挽裤插秧,在汗水中领悟“粒粒皆辛苦”的真谛;于竹科技博物馆见证传统竹工艺与现代纤维技术的融合,在跨界观察中拓展设计视野。正如实践团在乡村振兴馆所感悟:资溪从“生态资源”到“文旅品牌”的蝶变,恰如服装从“面料裁剪”到“文化表达”的升华,皆需匠心与创新的双重赋能。
此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江西服装学院“红色绣花针”民族团结实践队以针为笔、以线为媒,在七天六晚的行程中完成了从“文化观察者”到“创新实践者”的角色蜕变。未来,他们将继续以服装设计专业为支点,深耕民族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领域,让“红色绣花针”成为串联民族团结、乡村振兴与青年成长的精神纽带,在赣鄱大地绣出更绚丽的时代画卷。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