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丘村第一书记费腾(左一)在田间地头调研

本网讯 汽车驶离四川省甘孜州九龙县呷尔镇最后一个弯道时,后视镜里的华丘村正被暮色浸染。费腾望着那片逐渐模糊的藏地山乡,突然想起初来乍到的那个清晨,也是川西高原这个藏语里意为“鹏背上的山乡”的这暮色,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如今,这暮色已被遍地的芍药花海唤醒。当春风掠过海拔3200米的山坡,粉白相间的花瓣便会掀起金色的波浪,那是华丘村最动人的呼吸。作为四川省地调院派驻的第一书记,费腾用两年时间,在这片曾闭塞贫瘠的土地上,写下了属于新时代驻村书记的“驻村方程式”。

一、黑脸庞里的乡土辩证法

“小费书记又来蹭饭啦?”藏家阿妈卓玛掀开毡帘时,灶台上的酥油茶正冒着热气。费腾熟练地脱鞋上炕,接过递来的糌粑,黝黑的脸上绽开笑容。这个被妻子调侃“回单位认不出”的肤色,是他驻村后的第一份“成绩单”。

初到华丘村的三个月,费腾的笔记本上记满了奇怪的符号:“扎西家牦牛难产”、“次仁屋顶漏雨”、“格桑的孙子要上学”。这些琐碎的记录背后,是他破解“驻村第一课” 的密钥。“藏族群众认人不认官,要想扎下根,先得褪掉‘城里皮’。”他总结出的“三三制工作法”在后来的驻村日记里反复出现:每天三户走访,每次三小时恳谈,每三天解决一个具体问题。

最难忘的是那次暴雨夜访。72岁的独居老人曲珍家土坯墙渗水,费腾带着村两委干部冒雨抢修。当泥浆溅满藏装时,老人突然抓住他的手往炉边拉:“孩子,烤烤火,别冻着。” 那双手粗糙如老树皮,掌心的温度却烫得费腾眼眶发热。“从‘费书记’到‘小费’,称呼的转变里藏着信任的密码。”他在日记里这样写道。

信任在秋收时节结出了果实。当费腾提出流转土地种植芍药时,最先响应的正是曲珍老人。“小费说的事,错不了。” 她把家里两亩最平整的土地签了流转协议,成为全村第一个 “吃螃蟹”的人。

二、生命约定中的治理哲学

青梅发来视频时,费腾正在芍药地里忙碌。屏幕里的女孩站在大学门口,扎着俏皮的马尾辫,很难想象这是曾在病床上昏迷近半个月的姑娘。“费书记,奶茶记得请我喝双份!”清脆的笑声让费腾想起那个惊心动魄的夜晚。

2024年10月17日下午两点,村民大娃志玛带着哭腔的电话划破夜空:“费书记,青梅快不行了……”正在整理帮扶档案的费腾抓起外套就往村里跑,车灯劈开黑暗,山路颠簸得像要散架。

在视频里见到在省医院插着氧气管的青梅时,费腾的心揪成一团。免疫性脑炎,每天上万元的治疗费,对这个靠挖虫草维持生计的家庭来说,无疑是天文数字。“志玛大姐,有我在,绝不放弃!”他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

接下来的72小时,费腾上演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助:清晨对接县医保局落实大病保险,中午联系单位工会发起募捐,傍晚赶往县民政局申请临时救助,深夜在村委会召开紧急会议研究纳入监测户事宜。当5万元救命钱打到医院账户时,他靠在走廊墙壁上睡着了,手机屏幕还亮着与医生的聊天记录。

青梅出院回家后,费腾成了她的“专属外卖员”。“费叔叔,想喝县城那家青稞奶茶。”、“费叔叔,护士说要多吃苹果。”无论多忙,他总会抽出时间满足这些要求。

这段特殊的情谊,让费腾深刻领悟到驻村工作的真谛:“政策是冷的,但人心是热的。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当自家事,治理就有了温度。”两年来,他推动建立的“三色预警”机制——红色标识急难问题24小时响应,黄色标注民生需求3日内办结,蓝色预警潜在风险周内化解,已累计解决群众诉求137件。

三、黄金花海的共富方程式

站在观景台俯瞰华丘村,芍药田像大地铺展的锦缎。费腾指着田垄间的便道说:“这是按文旅步道标准修的,明年就能搞赏花节。”而在两年前,这里还是片撂荒的坡地。

当初调研时,村民对发展芍药产业疑虑重重。“种了卖不出去咋办?”、“我们祖祖辈辈种青稞,哪会伺候这娇贵花?”费腾便带着村两委班子连续开了18场院坝会,最后决定用“党建+产业链”破局:村支部牵头成立合作社,党员带头试种,与药企签订保底收购协议。

老党员扎西最初是坚决的反对者。“花不能当饭吃!”他把费腾堵在村口理论。三天后,费腾带着扎西去了百公里外的芍药种植基地,看着采收机轰鸣作业,听着种植户算起年收入,老人的态度松动了。回村后,他不仅自种10亩,还说服8户村民加入合作社。

为破解技术瓶颈,费腾三顾茅庐请来了省农科院的专家。当无人机飞播有机肥的场景出现在藏地山村时,村民们举着手机拍个不停。“以前追肥要背粪上山,现在机器一响全搞定。”扎西的儿子罗布成了合作社的农机手,每月能挣4000元。

产业振兴的密码藏在细节里:与药企共建的初加工车间,让鲜切花变成了耐储存的药材;电商培训让格桑的女儿学会了直播带货,单场销售额突破8万元;闲置的牧家乐改造成民宿,旺季时一房难求。“产业链每延伸一米,群众的钱包就鼓一分。”费腾总结的“三链融合”经验——组织链串起产业链,产业链带动利益链,已在甘孜州多个村庄推广。

2024年分红日,村小学操场上的长队从清晨排到正午。当扎西从费腾手中接过现金时,这个硬汉突然抹起了眼泪:“活了60年,第一次见村里分这么多钱!”那天,全村511户共分红104万元,最高的一户拿到6千元。

四、鹏背山乡的未来叙事

芍药花期最盛的时候,费腾收到了青梅的信。“费书记,我学了旅游管理专业,毕业后想回华丘村搞民宿。”信纸背面画着个笑脸,旁边写着“等我回来”。

在村委会的规划图前,费腾向一批参访者介绍着:“这片要建芍药深加工产业园,那边规划了星空营地……”墙上的时钟指向晚上十点,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像黑夜里的航标。

两年来,华丘村的变化写在数据里:集体经济从不足10万元跃升至3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增长217%,67名年轻人返乡创业。但更珍贵的变化藏在细节中:孩子们校服上的泥点少了,老人手机里存着电商客服的电话,连藏语广播里都开始播报市场行情。

“费书记,该开会了。”村干部的呼唤把费腾拉回现实。望着云雾散去的山巅,真像展翅的大鹏。或许正如当地谚语所说:“鹏鸟起飞时,风都会跟随。”而这场关于乡村的飞翔,才刚刚开始。(陈默)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