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群众日子越过越红火
——昭通聚焦脱贫巩固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纪实
记者 陈忠华
心无旁骛抓发展,真情实意谋民生。
在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昭通市聚焦脱贫致富示范区目标定位,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文章”,加快发展富民强村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建设有内涵、有品质、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努力绘就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美好画卷,让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帮扶“三类对象”防返贫
到2020年底,185.07万贫困人口实现稳定脱贫、1235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0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这是昭通市脱贫攻坚交出的圆满答卷。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巩固脱贫成果,是昭通市2021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昭通市制定《昭通市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精准识别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对象”,对符合条件的农户应纳尽纳、应扶尽扶。
绥江县调整了2475名挂包干部和34支驻村工作队111名驻村干部,坚持以家庭为单位对脱贫户和实际生活在农村的常住人口中的11类重点人群“一月一走访、一月一排查”,确保易返贫致贫人口能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截至12月1日,全市录入全国防返贫监测信息系统“三类对象”共52557户217151人,其中未消除风险对象18296户74013人,均已落实帮扶措施。
落实“三项机制”增收入
大雪节令刚过,天气虽冷,但脱贫群众心里却乐开了花。12月9日,永善县茂林镇冷米村举行养牛户合作分红大会,由永善通源牧业有限公司提供资金28万余元按股份分红给了305户脱贫群众。这是冷米村不断摸索“党支部+合作社+公司+贫困户”的运行模式,让脱贫群众与企业良好合作,实现稳定增收致富的缩影。
民生关系你我他,实事惠及千万家。昭通在全省率先建立了产业帮扶全覆盖、集体经济全覆盖、扶志扶智全覆盖“三项机制”。产业帮扶方面,以苹果、竹子、马铃薯、花椒、天麻、特色养殖为代表的高原特色产业蓬勃发展。31.9万户脱贫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已与1772个合作社、593家企业建立“双绑”机制,“双绑”率达到77%。集体经济方面,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资金5000万元,市县两级统筹整合资金7890万元,对481个“薄弱村”进行扶持,全市集体经济“空壳村”全面清零。扶志扶智方面,完成就业培训38.76万人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1177期,覆盖群众5.5万人次。
做好“后半篇文章”稳就业
“我们做的衣服、裙子、帽子,大多数都在网上卖,有卖到湖南的,也有卖到湖北、山东的。平均每位绣娘每月有三至五千元收入,养家不成问题。” 绣娘古顺美高兴地说。靖安安置区引进苗族工艺制作展销扶贫车间,为留守妇女搭建了就业平台。如今,苗族工艺制作展销扶贫车间已有20余名绣娘,古顺美便是绣娘之一。
昭通市围绕35.47万易地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目标,持续做好易地扶贫搬迁“后半篇文章”。在安置800人以上集中安置点建立就业创业服务站,提供岗位推介、就业指导等一站式服务,开展订单式培训、定向培训、定岗培训,有序输出、就近就业、自主创业等,全市19.81万人搬迁劳动力,已稳定就业18.14万人。
大力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安置区已建成44所学校、33个医疗卫生服务机构、35个警务室(派出所)、44个便民服务中心、30个就业服务站,市政道路、一水两污、农贸市场、社区用房等配套设施建设全部投用,搬迁群众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搬迁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得到了明显增强。
实施“百千万工程”兴乡村
硬化公路通到了农户、田间和峰顶山景区,在村内形成了“一环四纵多支线”的40公里网状公路,通过8个出口与村外公路连通,真正实现了四通八达。李树满地、茶树满山、猪牛满圈,人均纯收入超1万元……
幢幢如别墅一样的房屋都是白墙灰瓦,墙上还画有壁画,干净明亮、花草清香的院坝里,几名群众正在开心地聊着家常。
这里是云南省旅游扶贫示范村之一,云南省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之一的绥江县会仪镇会仪村。
昭通市统筹考虑资源秉赋、产业基础、文化传统等因素,聚焦乡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和宜居、宜业、宜游“三宜”功能,做实1117个“多规合一”实用性村庄规划。对标全省“百千万”示范工程,集中资源资金打造一批示范工程,引领带动乡村全面振兴。以昭阳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引领,高标准创建6个乡村振兴田园综合体。全市规划到2025年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园3个、示范乡镇30个、精品示范村300个、美丽村庄3000个。目前,已整合项目资金先行启动建设示范乡镇3个、精品示范村24个、美丽村庄219个。
继续与东莞市、中山市缔结友好城市,打通长期合作通道,巩固协作成果。上海市松江区、普陀区、闵行区对口帮扶昭通市10县(区),共投入财政帮扶资金6.42亿元,实施项目163个。6家国家机关和央企、47家省级单位定点帮扶昭通,投入帮扶资金1.2亿元助力我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
传承脱贫攻坚精神,赓续党的红色血脉。昭通185万脱贫人口,正和全市人民一起,奋进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