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DeepSeek荣登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封面,标志着中国AI基础研究获得世界顶尖科学界的最高认可。DeepSeek成为全球首个经过同行评审的主流大语言模型,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终于被DeepSeek打破”。这不仅是中国AI研究的高光时刻,更意味着国际学术界正式承认并接纳了这种根植于东方哲学的AI发展范式。它从曾经的边缘探索,正式步入全球科技舞台中央,成为一条被验证的、可行的、充满希望的未来之路。

今年1月,DeepSeek横空出世,震动全球。我们当时即指出,从东方哲学视角看,其技术创新不仅是工程层面的优化,更代表思维范式的升维。DeepSeek以东方思维重构大模型的底层逻辑,标志着中国AI实现“换道超车”,东方范式AI历史性地走向台前,引领迈向AI新文明。

我们对东方式AI的思考与探索已持续七八年之久。自2017年《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重要文件发布以来,我们便秉持“科技为体、文化为魂”的理念,展开对东方式AI及AI新文明的思考与探索。2023年起,我们以联盟社会组织形式推进相关工作,并连续举办三届“华夏人文与人工智能”交流会。我们始终坚信,AI的未来绝非仅有一条路径。那种依赖无限堆砌参数与算力的“暴力穷举”模式,虽取得显著成就,却未必是终点,甚至可能将人类推向资源垄断与决策黑箱的困境。我们一直倡导,AI应当有另一种可能——一种更高效、更普惠、更透明,融汇东方智慧与华夏人文的发展路径。

今年1月,DeepSeek的横空出世印证了我们的观点。2月,我们连续举办三场会议,从东方式AI与AI新文明的角度进行深入解读。6月,我们将这些判断与思考凝练成《东方式AI与AI新文明》一书正式出版。这本书既是我们理论体系的锚点,也是我们向世界发出的一份宣言。它不只关乎技术,更涉及哲学、伦理与人类未来的文明形态。而今,《Nature》的封面报道为这一切提供了最权威、最坚实的注脚,此前对DeepSeek及我们理念的诸多质疑也不攻自破。

9月7日,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发布《思想殖民——美国认知战的手段、根源及国际危害》报告。报告指出,美国正利用AI技术进行思想渗透与认知操纵,这一点切中要害。在我们长期的实践中,始终致力于将AI的发展历史从单一的“技术编年史”转变为丰富的“思想演化史”,将其思想渊源追溯至博大精深的中国古代哲学,而非仅始于1956年的达特茅斯会议。正本清源,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叙事,我们推动的以中国智慧为代表的东方范式AI,为构建更加平等、包容、普惠的AI新文明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替代方案与光明前景。

我们积极参与全球对话与文明互鉴,始终坚持“AI不应只有一种声音”。今年5月30日,第四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上,中关村超互联联盟联合多国青年发布《丝路文明全球青年共创倡议书》,促进AI时代丝路文明的重生与数字文明新生,防止AI沦为文明冲突的工具。我们的目标不是以东方式AI取代西方式AI,而是为人类提供更多元、更丰富的选择。我们所倡导的,绝非狭隘的技术民族主义,而是一种更宏大、更包容的文明视野。我们致力于打破西方中心主义叙事,为世界勾勒一个以人为本、技术向善、文化多元、天人和谐的未来图景。

DeepSeek-R1的登顶,不是我们理论的终点,而是其迈向大规模实践的起点。它印证了我们过去的判断,也赋予我们走向未来的坚定信心。8月26日,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将社科研究单独列为“人工智能+科学技术”项下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对社科领域重要性的肯定,更是对其未来发展的深远布局。如何回应AI时代的终极之问,如何为“智能向善”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如何从“河图洛书”、《易经》、《道德经》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都需要我们推进中国智慧的理论创新与话语构建。我们仍在路上。

AI新文明的曙光已经显现,它不属于某一家公司、某一个国家,而属于所有秉持开放、协作、普惠信念的构建者。我们将继续在这条道路上深耕,期待与更多同仁携手,共同绘制这幅壮丽的文明画卷。因为我们深信,AI的终极使命,是照亮人类前行的道路,而非筑起新的高墙。这条东方式之路,必将为世界提供一个更温暖、更智慧的选择。(李可)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