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渤海之滨的津沽大地上,活跃着一支特殊的银色力量,鬓发斑白初心不改,脱下戎装仍军魂永驻。二十年来,这支由军队离退休干部组成的宣讲队伍,用激情澎湃地宣讲,将党的创新理论播撒千家万户。

9月24日,在全国上下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九三阅兵讲话精神的热潮中,天津市军休干部宣讲团成立二十周年总结表彰大会隆重举行。天津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机关有关领导,市军休干部关工委班子成员,市军休关工委宣讲团成员,各军休所关工委班子成员,军休干部代表,军休所工作人员代表参加会议。天津市军休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孙国安主持大会。

首日8:30时,大会准时开始。孙国安常务副主任宣读市军休关工委表彰宣讲团先进集体和个人的通报。在欢快的乐曲声中,大会为滨海新区军休所关工委宣讲团等8个先进集体,和平区军休所关工委副主任孙志才等46名先进宣讲员,河北区军休所关工委主任朱德臣等17名突出贡献奖获得者,市军休活动中心马娟等14名先进组织工作奖获得者颁奖。

在热烈的掌声中,梁培国主任代表军休干部关工委作宣讲团成立20周年工作总结展望报告,简要回顾市军休关工委宣讲团历程。这支队伍始创于2005年1月,首批13名宣讲成员都是经历过战争年代的英模功臣。现有24名宣讲员。二十载春秋更迭,宣讲团始终坚守"永远听党话、坚定跟党走"的铮铮誓言,秉持“为党育才崇高信念、极端负责工作作风、无私奉献献身精神、为了孩子大爱情怀”关工委精神,一茬接着一茬干,尽心尽力做好宣讲工作。团队累计开展宣讲3000余场,受众50万人余次。仅近三年来就完成宣讲790场,听众12万余人。今年以来,已开展宣讲214场,惠众51900余人。宣讲团先后有3名同志被评为“中国好人”、全国学雷锋先进志愿者和“优秀军休干部”,7名同志被评为天津市“优秀共产党员”、“最美退役军人”,4名同志被市委宣传部授予“优秀基层宣讲员”称号,1名同志获市基层理论员大赛一等奖。

梁主任介绍,在立德树人的战场上,老战士将关怀重点投向青少年群体。宣讲活动保持常态化。利用节假日,深入校园社区,讲述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引导青少年筑牢信念、永远跟党走;宣讲方式坚持规范化,积极融入“大思政课”建设与“三全育人”体系,大多受聘中小学思政教师、校外辅导员等职,成为青少年良师益友;宣讲内容力求科学化,适应青少年成长规律和兴趣特点,创新运用沉浸式、情景式宣讲手段,在博物馆里讲历史,在训练场上话国防,在田间地头谈发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梁主任谈到,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宣讲团积极拓宽宣讲领域,实现多群体覆盖,服务于关心下一代工作,服务于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引领,服务于天津市精神文明建设。除青少年外努力做到聚焦三大重点群体:面向党员干部,深度解读世情国情党情,凝聚思想共识;面向退役军人,宣讲党的优待政策,激励大家退伍不褪色、建功新时代;面向社区居民,运用“口袋公园”“楼门讲堂”等形式,以实实在在的民生成果引导群众感党恩、跟党走。

梁主任深情谈到,二十年砥砺奋进、播种耕耘,二十载春风化雨、春华秋实。宣讲留下一种“为党育人、无私奉献、认真负责”良好风范。“只要还能走动,就要继续讲下去。把党的好声音传遍每个角落!”有的含着速效救心丸坚持上台,有的拄着双拐完成宣讲,更有的带病上讲台奉献至生命最后一刻,用行动诠释了“爱心、责任心、对党的关工事业的赤胆忠心”。形成一整套“党建带关建”行为规范,自觉接受上级指导,实现团结共进。创设一些传帮带制度,每年组织集中培训,通过示范讲座、集体备课确保宣讲质量,既钻研理论,也掌握新媒体技术和宣讲艺术,讲好天津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故事。

孙国安常务副主任以《发挥军休特色,积极捐资助学,续写关心下一代工作新篇章》为题,介绍了市军休关工委20多年来开展捐资助学的基本经验做法。军休关工委顾问肖天友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上的转折点和里程碑》为题,军休关工委副主任兼宣讲团长张泽发以《弘扬抗战精神厚植家国情怀》为题,分别进行了宣讲。南开区军休所关工委主任李兆生、和平区军休所关工委副主任孙志才、河东区军休一所关工委秘书长张淑珍代表宣讲团先进集体和个人表态发言。表示将继续高擎信仰火炬,深入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天津"十项行动"等中心工作,用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的方式,讲述天津故事、传播天津声音。

二十年风雨兼程,二十载初心不改。天津市军休干部宣讲团用执着与坚守证明:银发虽染双鬓,赤心永远向党。这支特殊的队伍正在用余热温暖社会,用信仰照亮新时代的前行之路。(吕兆勇 孙蕾 曹立辉报道 特约记者汤尚罗 邵相军摄影)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