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纵横《作者面对面》和中国萧军研究会诗歌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
2025年10月16日,著名诗人、书法家李勇携诗集《星空下的大地》《红石斋诗集》做客《作者面对面》(第1004期)直播现场。
著名管理专家、《作者面对面》总策划、全国劳动模范、北大纵横董事长王璞出席直播现场,并致辞。

著名诗人李勇做客《作者面对面》”直播现场(谢晓丽 摄/供图)
李勇,出生于河北获鹿县城(今石家庄鹿泉市),青年诗人,号红石斋主,现供职于中国华电集团公司。自幼喜诗书画,经多年潜心创作,在诗歌上取得了一定成就。加入河北省作家协会、中国电力作家协会,成为鹿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他始终坚信,诗歌是花香和晨露,是微笑和梦想;是母亲臂弯里的婴儿,是欲诉还休的愁肠;诗歌是山岳巍峨的神韵,是利刃透射的锋芒;诗歌是日月经天,是江河行地。在文学道路上,一直在追寻一种境界,心灵的宁静。虽孤独,但不空虚,虽孤苦,但不孤寂。始终坚信,纯粹的心性不是遁世,而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清醒。就文学艺术创作理念而言,始终坚信,“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诗如其人,最初印象里,李勇很现代很阳光,他的诗歌充满了灵性,是“利刃透射的锋芒”,是“穿越时空的神谕”。他把传统诗词和现代诗歌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其作品为古典文学的底蕴而光彩夺目。他的诗歌《秋水伊人》中有这样的诗句:
“苍苍蒹葭掠过一片轻云/秋水澹澹古朴静谧……青鸟飞翔刹那的光辉/爱情的传奇与鲜血贯穿古今/秋水伊人 西风/吹去几许闲愁”
著名书画家、中国萧军研究会会长兼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得印书面致辞,他携诗集《星空下的大地》《红石斋诗集》做客《作者面对面》,代表北大纵横《作者面对面》平台和中国萧军研究会诗歌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双方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诚挚地祝贺!一份耕耘一分收获,春华秋实,天才是由目标明确的执著和勤奋艰苦卓绝而成!成功没有捷径,成功不能弯道超车,成功只有经历过漫长的艰辛拚博和甘守清贫及寂寞,才有可能问鼎于高光时刻!著名书法家、中国萧军研究会党支部书记梁海春赠送书法墨宝致贺“热烈祝贺著名诗人李勇携诗集《星空下的大地》《红石斋诗集》做客《作者面对面》分享会圆满成功!中国萧军研究会 梁海春”
多年以来著名将军诗人李殿仁,著名诗人评论家、学者刘章、熊基权 、蔡诗华等人对著名诗人李勇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著名专家学者何小平 、施恩波 、潘衍习等到场精彩发言。著名导演摄影师、北京电影学院优秀毕业生柴金龙,热心读者谢晓丽、刘志遥、韩聪等在现场参与了互动。著名诗人李勇给王璞总策划签字赠书并致答谢辞。
“战士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萧军研究会副秘书长兼诗歌专业委员会执行主任蔡诗华主持本次活动并以新古风诗致敬“李勇诗人红石斋”。
著名诗人(作家、学者)王治国、峭岩、史光柱等人携诗集《星空下的大地》《红石斋诗集》做客《作者面对面》分享会。
著名将军诗人李殿仁,著名诗人评论家、学者刘章、王得印、熊基权 、蔡诗华等对著名诗人李勇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诗不仅有抒情性、讽喻性,更有革命性和教化性,诗能启迪人生,给人力量。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阐述了文艺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原理,号召“中国的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有出息的文学家艺术家必须到群众中去,必须长期地无条件地全心全意地到工农兵群众中去,到火热的斗争中去,到唯一的最广大最丰富的源泉中去。”正是有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指引,许多作家迸发了激扬的热情和创作灵感,在塑造工农兵形象和反映伟大的革命斗争方面获得了新成就,在文学的民族化、群众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和灿烂文化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于新时代,在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进行无愧于时代的文艺创造,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从弘扬中国精神这个意义上来说,无论是从事创作的诗人也好,还是文艺工作者也好,都要有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担当。
王国维在《文学与教育》中说:“生百政治家,不如生一大文学家,何则?政治家与国民以物质上利益,而文学家以精神上之利益。夫精神之于物质,二者孰重?且物质上之利益,一时也;精神上之利益,永久也。”诚如斯言,文艺本身是不能抽离社会的,她不仅是主观理想化的产物,还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文艺的创作过程可能一定程度从个体出发,但决不是停留于自我欣赏,其指向和目的则是为了与社会群体的分享。因此,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是和文艺密切相关的,是互为促进的,完全不涉及政治的文艺和完全不理会文艺的政治都是不可想象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惟愿选择了诗歌创作的诗人,正确把握文艺和政治的关系,政治就是某一阶段最大多数人群的诉求和利益所在。指出人民群众不同时期的政治愿望是不同的。比如日本侵华,团结抗日就是最大的政治。三年自然灾害饿肚子,解决吃饭问题就是最大政治。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艺术须臾不可脱离政治,务必是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
扎根生活的沃土,不断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耕不辍,化古出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诗意长存。
熊基权(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培训中心教授、河北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创作委员会与教育委员会主任、张裕钊书派联谊会名誉会长、石家庄市文联副主席、石家庄市书法家协会终身名誉主席 ):诗书快意毫锋劲 恣肆汪洋云墨香——《牛建新 李勇诗词书法集》
在中国的艺术史上,诗歌和书法一直以来都是双峰并峙,但并不是互不关联的两个门类,在历史的演进中,诗歌和书法的发展相互辉映,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诗人和书法家的艺术实践及天才创造,丰富了我们的心灵,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一首诗和一幅书法作品,不仅是人格魅力的浓缩,人文精神的凝聚,更是时代风骨的写照。从中透射出的流动的气韵和深远的意境,纵使过百代而不堕其志,逾千年而不失其神。
任何艺术的主体都是人,在诗歌和书法珠联璧合的艺术创作中,牛建新和李勇这两位年轻人将自己的古体诗以书法的形式结集出版,给予了我们有益的启迪。我受两位年轻人所托,不仅为他们的集子题写了书名,同时也被他们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所感动,在此聊抒胸臆,以笔墨简略勾画二人的诗书之路。
先说牛建新,河北鹿泉人,号丰草堂主,耕耘斋主。现供职于鹿泉市劳动人事局,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鹿泉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学书的历史可上溯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大致是建新上中学的时候。我总认为一个搞艺术的人,他的艺术天赋是非常重要的,从建新一直以来的书法创作实践看,他是一个极具书法艺术天赋的人。从和他相识之日起,我就隐约体察到了日后奠定他书法艺术成功之路的可贵品质。这种品质既可归结为天命,也可归结为素养,而建新在天命和素养中二者兼具,不可谓不奇。或许有人疑惑,为什么非要将艺术和宿命牵扯在一起?不然,世上有谁生下来就和碑刻生活在一起,是建新,出生的家里碑刻满壁,为他提供了从小耳濡目染和日后痴迷求索的初步启蒙环境,这难道不是冥冥中的机缘么。
一个人认识久了,因为他的言行而让人亲近,因为共同的爱好而彼此欣赏。我作为建新书法艺术的领路人,既有对建新在书法上取得建树的殷切期望,又有对其十几年来在书法道路上勇于付出的赞赏。但毋庸置疑,是长期的书法创作锻炼出了建新顽强的品性,正应了那句古话,玉不琢不成器。在现实之间,人们往往执著于官位和名利,在患得患失间荒芜了心性。而建新不然,在纷纭的生活中他保持了心灵的宁静,在他所追求的艺术道路上,不仅不囿于书法,而是以书法为圆点,扩大了外延,开创了一个绚烂多姿的世界。从对书法的懵懂起步,到近年来在全国书法大赛上的屡屡获奖;从单纯执著于为书而书,到更高层次的理论思考;从对汉隶竹简的执迷,到六朝碑版墓志的心追神摩;建新于无声处着墨,兼收并蓄古今名家精华,于游历间参研透悟,走出了一条耕耘不休、奋进不止的辉煌之路。
李勇一直遵循着“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文学创作观念,并努力贯穿于实践之中。对于他的探索精神,我深表钦佩。如今,建新和李勇这两位幼时的玩伴,艺术上的伙伴,取得了一定建树的青年诗人和青年书法家走到一起,诗书合璧,合作出版《红石丰草诗书集》,是他们多年来艺术积累的结果,也是多年来在艺术的道路上相互支持的结晶。这不仅是书坛的盛事,也同样是诗坛的佳话。
我惟愿他们的友谊和艺术同样雅室留香,历久弥新。
李勇是电力人,这本诗集中有一首《光头班长》,写一位班长“春夏秋冬都剃光头”、“一年到头从没笑过”、“干活最快最卖力气”、“爱呆在宿舍里默默想心事”,就是善于捕捉人物性格、善于描绘生活气息的佳篇。普通电力人性情质朴、埋头苦干、忍辱负重的典型形象,跃然纸上,令人难忘。这样写普通人生活的诗,在诗坛上有一段非常流行。于坚的《罗家生》、《感谢父亲》就是这一股思潮中的代表作。然而,电建力人有电力人的人生五味,值得大书特书。李勇真的不妨为电力人写出更多的“行业诗”来,让电力人的五味人生插上诗的翅膀、广为人知。在中国的电力事业已经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的当今,这一点似乎正在显得迫切起来。
在写诗的道路上,李勇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当然,这也是十分不易的一步。下一步怎么迈?在今后的创作中如何超越自我?在当今旗号林立、杂语喧哗的诗坛如何发出独特的声音?这些问题,一直都摆在每一位诗人的面前。衷心期待李勇写出更好的作品来!
李勇的诗歌《黄鹤楼的悲怆》是北京诗人李勇创作于庚子年初的一组现代诗歌,是一部思辨情志投影大地的抛梭,是一座悲声合泪砌成的抗疫碑雕,在翻卷的世纪汹涛中发声,在楚天云影里俯仰沉吟,鉴证沧桑。闻一多曾说“诗人主要天赋就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用错落的分行书写真挚的情怀,在这组《黄鹤楼的悲怆》字里行间,一切深情得以提纯升华。二十首战疫组诗,诗人以情字为核心,以不同的人物塑性,发散构思并以叠进的意绪铺篇萱章、声泪和墨悲情击节。正如他开篇所述在这段身心备受煎熬、灵魂逼仄的时光里,强迫自己以笔代刃,诗思赋形,讴歌生命的尊严同时寄情行间,投影众生,塑雕更是反思自己,承载生命之重,冶炼灵魂,记载辉映历史。
沉郁是一种情感的思考方式,犹如静水流深,深沉的回应则是从最痛苦的层面开始剥离、展开。《重症患者》里“噩耗像一粒粒子弹/接踵而至/东湖巨大的孤独/吞噬了最后一抹夕辉/活下去,这惟一的标”,从一个绝望求生者隔离疫变的春光处发声,从奔腾的长江浩淼中回音,其文思承重的托力是隐忍触发的。
“解放军医疗队、九五后女护士、殉难的医生、隔空拥抱的母女”每一个鲜活生命的原型都是情感的自然结晶,文脉于此回旋游刃,大地原声的萃取,塑造这些平凡的人物,那些隐而不露的深沉,是需要我们字里行间的一读再读。“泣血的悲声在年轻的胸膛里跳荡,在请战书的墨色间斑澜;“摄像机就是眼睛,我不想对着他们哭,一哭就无法工作了” ;“你倒下了,像倒下一座巍峨的山。你的不忍不甘,再也完不成的心愿,都化作十二字的遗言,一世轮回,亦师亦友,来世再见”;“母女本没有距离,近和远此刻却有如光年。这是战疫的前线,做医生的妈妈,隔空的拥抱酸楚而又温暖” 这些排列有秩的朴素真诚,像风拂过水面的涟漪。穿过诗行,仿佛读到塑性人物的盈盈泪光,每一层面的折射,都可以触痛读者的呼吸和脉搏,直逼灵魂。诗人于行间,并没有华丽的铺排和过渡,只在浓缩的某一个节点上,以火山喷浆的方式,一两笔极速带过,大音总是希声的,诗人饱蘸的情愫却引而不发。
慎美永恒,文心的铺染多伴有涅槃之痛。诗意延伸,在悲痛碾过的冬天,横向排列,击破恐惧,向死而生。封城,封路,封社区却封不了笔,更封不了一颗万里关山同守望的悲怆之心。“珞珈的早樱在泪光里绽放、春天的画卷需要人行、卧室和客厅、滞留在武汉的医护志愿者“大连”、退伍老兵的军礼、小丑、放弃报酬的农民工、快递小哥”严寒里,这些人物造型像燃烧的火苗,随风讯由南向北缓缓而来,该来的都会来,正如春天!人性是最好的试笔,在生死攸关的时候才懂得何为尊贵?何为信念?何为选择?何为力量?何为朴素的大美?这些跳动的字符,擂动庚子年初的抗疫事迹,让山河悲壮让大地回声。诗人走笔随心,他留给我们的是行间深意,他不动声色的铺染像极了利刃上的人鱼之舞,留着噬心之痛,感发别人,先剥踟自己,让灵魂发光,让字句生香。
人生,诗篇,掷地有声。文采是诗歌生命的载体,是至性情感的逐节燃烧,意识的重生;是深思竭虑后悲天悯人的再塑、大地的发声。从作品塑性多层次的推进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意象之美与具象融合,亦如钱钟书所言“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从“方舱医院、我们是同一片海的浪花、工作日志、生命路、武汉的尾生、看到你就是看到了春天”更能感受诗人诗笔深炽的辉光统摄。
“你的手握不住千里之外的江城,他和他的武汉,是抱柱的尾生与没顶的蓝桥”。每一首诗每一个造型都有感人的故事发生,“世界破碎了,在他的身上留下裂痕”, 诗人握笔的声音,一如楚汉大地上传来破冰的春声。此时技巧、文采在这儿已经不属技巧、文采,只是心性的吞吐倾注,是淌在心里的泪和墨晕染的痕,是灵性体验于生命的再塑,是褪去尘泥幽深见髓的纷纭。
整组诗情景纵横交织,跌宕起伏,紧紧围绕着黄鹤楼的悲怆锲石筑基。黄鹤楼是情感的中心也是诗思最高的赋格,写满瞩望、感伤和流离!犹如诗中的“嵇中㪚”,乐中的“西贝柳”!当黄钟大吕发出轰隆音响时,四野或许会沉静;当滔滔汉水漫过鹦鹉州时,或许会流逝悲鸣的空余;当凤凰高飞长空时,或许会看见三山半落天外,这是灵感之诗,能激发读者的灵感;这是力量之诗,能撼动人的灵魂!
诗歌合时而发,“黄鹤楼”这座作为地标性的建筑千年屹立,在历经生命的浩劫后更见风骨,它鉴证的不仅是民族的巨变,从砺难到团结,从崛起到天下归心。襟抱天地风雨如磐,黄鹤楼悲怆么?驰眸浩浩汉水,白云卷舒,每一场磨砺都注入了华夏儿女的热血;每一声浩叹,都推动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每一位精魂的塑形都铸就新时代不朽的雄篇,伟大从平凡来,从根植千年的民族气节来。
文学之所以神圣,除了特定的文艺属性,是因为它能还原真实的生活,让人在平淡中深思,点检,我能为这个社会,为众生做些什么?而不是煽情,吸粉,为名利招幡引路,这才是诗歌的本真,才是希望之源。文从心性来、从良知来、从爱国正义来,从不断提高的水平和视野来,导向性地完成自我修炼和提升,是作者的初衷,也是每位诗歌爱好者追求和必经的文化原乡!
俯仰天地,一卷喻怀。《黄鹤楼的悲怆》发人深思让人感喟万千,作者举国之殇作永恒的记忆,让诗意傲翔于千年的历史,无论从文字的精神层面,还是文心的镌刻,已将生命与新生弥漫一体,在春归的大地上久久回声……(2020年4月9日晨光)
推荐人主持人“战士诗人”蔡诗华现场发言:我和著名诗人、书法家李勇先生曾是十多年前交往甚多的文友,我组织的“毛泽东颂”原创诗书画等等活动中多有他的参与和身影,近些年不知何故交往突然中断了。近日经著名书画家、中国萧军研究会会长兼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王得印推荐和联系,现我又和李勇先生重续上善缘了。 古人云“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十多年的光阴荏苒,各自命运各姿多彩……现在李勇工作和业余爱好双丰收,可喜可贺!品读李勇他的诗文如他的为人一样温文儒雅,透着学究气与学术厚积而薄发之佳品。诗文和书法成为他崛起和腾飞的双翼双轮。今天李勇携诗集《星空下的大地》《红石斋诗集》做客《作者面对面》公益免费平台,我受北大纵横《作者面对面》平台和中国萧军研究会诗歌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单位双方委托,很荣幸地来主持这个活动,当面向他表示学习与致敬!期待我们友谊长存,长期李勇艺术探索之路越走越远,越走越宽广!

著名诗人、作家王建强(左)在直播现场发言高度评价著名诗人李勇艺术成就。(谢晓丽 摄/供图)

著名画家、书法家卢鸿杰(左)在直播现场给著名诗人李勇赠送书法作品以示致敬。(谢晓丽 摄/供图)

优秀青年诗人、书画鉴赏家曾素霞(左)在直播现场给著名诗人李勇赠送绘画作品以示致敬。(谢晓丽 摄/供图)

优秀青年诗人、映山红诗词社创始人兼社长赵宏娟(一米阳光)(左)在直播现场朗诵著名诗人李勇精彩诗歌以示致敬。(谢晓丽 摄/供图)

优秀青年诗人、书法家叶颖(左)在直播现场朗诵了自己即兴创作的感言诗以示向著名诗人李勇致敬。(谢晓丽 摄/供图)

优秀青年诗人于程呈(左)在直播现场朗诵著名诗人李勇精彩诗歌以示致敬。(谢晓丽 摄/供图)

直播现场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等部分领导,右起:吴化强、 潘衍习、李勇、 何小平、卢鸿杰。 (柴金龙 摄/供图)

直播现场女粉丝们和著名诗人李勇合影,右起谢晓丽、叶颖、马凤凰、李勇、 张韦欣、赵宏娟、曾素霞(柴金龙 摄/供图)

直播现场部分工作人员志愿者和著名诗人李勇合影,右起刘志遥、柴金龙、李勇、韦禄明、贾晋蜀、蔡诗华。(谢晓丽 摄/供图)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