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青岛讯 (通讯员 张涛)深秋时节,硕果累累。11月3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镇女儿村的生姜迎来成熟期,姜农们抢抓农时,忙着拔姜、捡姜,将刚拔出来的大姜剪掉姜叶、清除泥土后,打包装箱,发往各地。在移风店镇女儿村田地里,大姜的清新气味扑鼻而来,农户们正有条不紊地劳作着,拔姜、剪枝、剥泥,一袋袋个大饱满、色泽金黄的大姜被运上货车,田间地头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11月3日,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镇女儿村的农民在田间收获生姜
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镇女儿村位于青岛母亲河——大沽河沿岸,有着100多年种植大姜历史,是青岛市即墨区名副其实的“大粮仓”和“菜篮子”。相传,唐朝时一官员汛期入村访查,男子皆去堤坝防汛,村中只见妇孺孩童,官员遂称此村为女儿村。女儿村由此得名,称呼至今。今年,女儿村的很多农户种植的露天大姜亩产量达到10000斤,一亩姜收入2万余元。
前几天刚下过几场秋雨,田野里的空气格外清新,村民李松举和家人在自家姜地里忙着收获生姜。雨后的土地很松软,李松举用叉子轻轻地松下土,一把把饱满金黄的大姜破土而出。他的妻子则忙着给生姜清理泥土、剪枝。看着个头硕大、形状饱满的生姜,李松举古铜色的脸上挂满笑容。据了解,李松举今年在本村和到临村租赁土地共种植了20亩生姜,每亩收入约2万多元。“虽然前段时间雨水较多,但总体说来今年生姜产量高、行情不错。”李松举自豪地说。他之前施的是鸡粪猪粪等有机肥,产出的生姜份量足,口感好。
走进移风店镇女儿村生姜种植地,在这片炙热的黑土地上,放眼望去,一片片整齐的姜地绿意盎然,满地的姜叶郁郁葱葱、茎粗叶肥,浓郁的香味扑鼻而来。农民正抢抓时机,将成熟的生姜翻挖、除叶、去土、装箱,一派忙碌的收获景象。一堆堆刚挖出来的生姜色泽金黄、姜味浓郁,个个体态饱满、色泽鲜艳,整齐地摆满了田间地头。新鲜的生姜香味伴着泥土芬芳扑面而来,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辛辣味。
李松举自豪地说,咱这地里种出来的大姜就是好,大姜种植所施的是鸡粪、猪粪等有机肥,产出的生姜份量足,口感好,而且外形也很“俊”。记者了解到,正是由于该村生姜品质好,才有力确保了销路畅通,每年10月底是生姜收获的季节,超市的工作人员就会主动联系来收购生姜,很多商贩也会“闻”着生姜的味儿找上门来。
移风店镇女儿村姜农成立了青岛春华秋实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出姜糖、姜粉、姜豆等产品,注册了“女儿村牌”商标,延伸产业链,提高姜农收益。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镇女儿村的农民在生产车间加工姜糖
移风店镇女儿村党支部书记李成秋介绍,大姜是女儿村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之一。全村360多户,有一半多种植大姜的。目前,全村大姜种植面积2000多亩,年产值达5000----6000万元。为发挥好大姜的品牌效应,女儿村通过党支部领办合作社,不断延伸大姜产业链,发展生姜深加工产业,把生姜加工成姜汁、姜粉、姜片、姜丝、姜酒等产品进行销售,形成一条“产业链”,提高收益,使大姜的收益翻翻,村民们也因为种植大姜走上了致富路。“赚钱年份多,价格低迷时也有,‘姜你军’这句话,就是这么来的。”李成秋称。如果遇到行情低迷,村民就把姜窖藏起来,等价格高了再出手。一块姜,全村人“吃”了30多年,现在增加了新的“吃法”。李成秋说:“好产品赢得回头客,吃过的都回头再来买,这个做法一定要坚持下去。但现在就是有一个问题,刚起步,都是熟人购买,成本大、产量少,价钱也不好意思多要。我们创建了网站,走电商路子,不仅仅依靠‘熟人圈儿’,而是要面向国内外销售。”

山东省青岛市即墨区移风店镇女儿村的农民展示刚收获的生姜
据了解,女儿村以田园综合体为主导,依托自然资源生态优势,打造了一条集田园采摘、乡风民情体验、特色农产品展销、生态农业观光、写生摄影、科普教学、农家宴、民宿体验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新路线。
特别声明:内容来源青岛市即墨区委宣传部,如需发稿等商务合作请联系18853281577,感恩你的关注与分享!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