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青岛讯(吕勇进 通讯员 徐进)《2025美丽中国·绿色空间使用者典型案例集》在巴西贝伦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十次缔约方大会(COP30)新闻中心正式发布,当地时间11月17日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与大道应对气候变化促进中心联合举办了发布会。青岛市城阳区壹起分社区环境服务中心《活化公园绿色空间 带动低碳循环实践——青岛市城阳区垃圾分类低碳循环示范教育基地案例》入选。

该案例集以中英文双语形式面向全球发布,系统展现了中国普通民众在生活、商业与公共空间中践行绿色发展的创新实践,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与气候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中国方案。
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主任指出,绿色空间使用者行动是深入宣传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载体,体现了“生态文明是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事业”核心理念。

“美丽中国·绿色空间使用者倡导的通过激发空间使用者、运营者与维护者的主体作用,以低成本高效益的方式推动绿色生活深入人心,与我们在青岛的公众参与低碳实践高度契合。10月底我有幸受邀参加了在深圳举办的案例交流会,与生态环境专家面对面交流,共同探讨如何通过日常行为推动低碳转型,为美丽中国建设注入民间智慧。”青岛壹起分社区环境服务中心主任徐进告诉记者:“评审专家对我们通过活化现有的公园空间,低成本持续运行落叶堆肥、以不足百元/平方米的低成本实现环境提升与社区文化、邻里关系融合的实践给与高度评价,认为这充分体现出低成本、高参与的特点,展现了民间智慧在绿色实践中的创造力。”
活化公园空间改建“城阳区垃圾分类低碳循环示范教育基地”是本项目的一大亮点。2023年结合垃圾分类宣教和奥林匹克雕塑文化园(总面积43万平方米)园林垃圾处置需求,对公园园林垃圾堆放区进行改造,逐渐建成包含堆肥小院、落叶堆肥区、零废弃生境园三个区域,共有26个堆肥筐,堆体容量超70m³,总面积约1000㎡的示范基地。

落叶归根的“低碳魔法”。项目通过赋能园林管理队伍,保障可持续绿色空间运行,实现每年120m³-150m³ 有机垃圾就地减量资源化。

发挥基地的示范宣教作用。开展垃圾分类低碳循环环境教育的体验式研学,联结周边40多个学校,实现4000多人次参与式研学。

协同主管部门带动指导40多个社区学校和公园在垃圾分类体系中嵌入有机堆肥低碳循环模式,覆盖12万余人。
特别是2024-2025年万科城阳物业通过“绿色蝶变-有机废弃物堆肥利用项目”实现了11个生活小区的绿色循环落地。从公园到家园形成绿色空间的生态链。

项目盘活既有的开放性公园,改变园林垃圾处置方式,实现就地生态堆肥的有效落地,将园林垃圾从负资产转换成绿色正资产;管理者转型绿色低碳推动者;通过体验式环境教育,激活公众参与,形成生态、经济、社会效益协同示典范。

经验启示:青岛市城阳区的实践为城市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空间活化是高效路径,通过改造闲置堆放区,低成本打造“处置 + 宣教”一体化示范基地,适合在全国城市公园推广;技术适配是落地关键,选择简单易操作、低成本技术,搭配标准化流程与专家指导,为同类生态实践提供技术选型参考;多元协同是可持续保障,构建协同机制,破解单一主体运营难题,为公共生态项目运营提供机制样本;公众参与是核心动力,通过体验式宣教活动,推动公众从“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推广者”,为社会共治生态治理难题提供实践经验。
本项目入选案例集不仅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基层实践的生动写照,也是中国积极履行国际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具体行动。青岛城阳的绿色创新正以务实成果向世界证明:全民参与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是应对全球环境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