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讯 2022-01-27 11:29

“非遗”进校园,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甘肃省张掖市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实录

近年来,张掖市以全面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抓手,以保障群众文化权益和满足人民多样化文化需求为目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部署要求,高度重视“非遗”进校园工作,将地方戏曲、烙画、剪纸、麦秆画、刺绣、武术等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引进课堂、融入生活,采取“非遗”传承人进课堂、“非遗”演出进校园、建立“非遗”传承示范基地等多种形式,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推进“非遗”进校园、戏曲进校园活动常态化开展,全面推广普及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情感,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永葆生机,为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促进“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奠定了坚实基础。

夯实基础,将“非遗”融入校园课堂

以开展“非遗”资源普查为基础,以建立“非遗”名录体系和传承人体系为重点,深入挖掘整理文化资源,“非遗”保护传承基础不断夯实。目前,全市共有河西宝卷和裕固族婚礼、裕固族民歌、裕固族服饰、甘州小调等国家级“非遗”项目5项,九曲黄河灯阵、山丹烙画、高台铁芯子等省级“非遗”项目33项,认定市级“非遗”项目128项,县区级项目385项;类别涵盖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十大类,彰显了我市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为推动张掖“非遗”特色项目传承与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的普及和弘扬,从2015年开始,我市创新性尝试常态化“非遗”(戏曲)进校园活动,从过去展览式进校园活动的形式,改为固定学校常态化教学的形式,整合本市各级“非遗”传承人,通过统筹安排,市县区同步,先后有裕固族民歌、剪纸、面塑、刺绣、烙画、麦秆画等十几个项目进入中小学,辅导学生近万人次。

以文化人,让传统文化在校园焕发活力

每年在全市选取15所左右具备条件的中小学校,组织“非遗”传承人深入校园开展常态化传承教学活动。

组织开展素质教育课堂。通过现场展演、多媒体展示、授课讲解、互动体验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近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学生现场当服饰“模特”、欣赏“非遗”工艺品、创作“非遗”小作品、学习戏曲唱腔和招式,在认识“非遗”、学习“非遗”的同时也体验了一把“非遗”带来的乐趣;授课老师对各“非遗”项目的相关知识、突出特点和基本技巧以及蕴含的文化内涵与价值进行详细介绍和教授,边示范边讲解,将传统手工技艺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步骤传授给学生,进一步加深他们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传承“非遗”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成立各类“非遗”社团,开展“非遗”活动。张掖中学挂牌“张掖市‘非遗’项目(戏曲)传承基地”;甘州区花寨乡中心学校组建全市第一支传统少儿社火队;张掖一中的“非遗”进校园活动成果在珠海举办的全国第五届教博会上进行展示;民乐民联寄宿制小学将顶碗舞作为校本课程引入校园,已有3000多名学生承习顶碗舞;高台县国庆小学从2004年开始将武术列入教学计划,不仅发展起了300人的武术社团,还将武术融入早操、课间操,让每个孩子都能一展拳脚;肃南县在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广泛组织开展裕固语普及推广、裕固族原生态民歌培训、裕固族传统文化展示展演等,鼓励引导“非遗”传承人按照就近、便利原则,走进所在地各学校开展长期授课或临时性授课等服务活动,有效解决了学校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方面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与此同时,市、县区通过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市七一剧团演艺公司、高台乐善忠义班、文化馆馆办团队等走进市、县区中小学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甘州、高台、山丹、临泽、民乐等县区,均在本地中小学开设戏曲培训课,每周到相关中小学开展戏曲“非遗”传承培训辅导,在“六一”、国庆等节日期间为学生编排戏曲节目;张掖一中、甘州区大成学校、甘州区劳动街小学等组织学生成立戏曲演出队伍,积极参加“非遗”展演等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做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丰富课余生活兼顾并重。

突出特色,提升学生传统文化认同感

积极从加强优秀文化渗透力、拓宽公共文化辐射力、提升特色活动吸引力、增强文明氛围感染力等方面着手,坚持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紧密结合,通过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展示活动,加强学科渗透,把本地“非遗”特色融入课堂教学过程。

定期邀请河西学院专家教授开展国家级“非遗”项目河西宝卷的公益培训和知识讲座,组织专业院团对创排的《宝卷印象》《仙姑传奇》两部“非遗”精品剧目在校园进行巡演,将裕固族原创舞蹈《天鹅琴》、民乐顶碗舞、四家武术、裕固族民歌作为优质“非遗”课程在校园广泛推广,将“非遗”项目通过舞台表演艺术向师生展示,把本地“非遗”特色融入课堂教学,进一步提升“非遗”的可见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让广大师生在不同文化元素的融汇交流中,得到艺术的熏陶和美的享受,培养了一批喜爱“非遗”、热爱“非遗”、掌握“非遗”制作技能的中小学生。依托校园浸润,“非遗”的生命力和创新性均得到增强,在社会各界引起积极反响。


(中国社区发展协会基层党工委臧秀娟)

(来源:张掖日报 )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