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5日上午9:30,受邀来到了尼山讲堂课程录制现场,这里环境优雅舒适,坐落在山东省济南市大明湖泉城书房(超然楼分馆)。
本次的主讲是: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何中华教授,录制的主题是:马克思与孔夫子:一个跨时空的相遇课程内容:马克思主义何以能够来到中国,并在中国大地扎根、发芽、开花和结果?马克思主义同儒学会通的历史条件和机缘是什么?两者融会贯通的内在根据和理由究竟何在?何中华教授以马克思与孔夫子自晚清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中国的相遇为主线,通过特定历史语境的还原和追溯,试图从哲学观念、文化原型、精神气质等层面,多维度地揭示这种相遇的内在可能性及其学理依据,更深层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质,探寻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相会通的内在理由。
何中华(1962—),山东莒南人,现为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发展理论。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文史哲》等刊物发表论文300多篇
出版《哲学:走向本体澄明之境》《重读马克思:一种哲学观的当代诠释》《历史地思:马克思哲学新诠》《社会发展与现代性批判》等著作。有些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等刊物转(译)载,在学界有较大反响。曾获“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2006年)、人社部和授予的“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9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个一批’人才”(2015年)、中组部“二批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会上何教授和现场的嘉宾互动,分别解答了代表嘉宾们疑问。何教授从多方面,多角度,多维度分别论证了文化自信及文化强国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民主生活会上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源于党和人民共同的不懈奋斗,体现在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人民创造的伟大成就及宝贵经验上。以史为鉴,坚定党的历史自信,为的是坚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未来自信。踏上新的赶考路,我们必须持之以恒推进总结、学习、教育、宣传党的奋斗史,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史鉴支撑和精神力量。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