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讯 当越来越多人感慨“年味越来越淡”时,江苏盐城的市民却被一座新地标深深吸引:走过入口处全息互动影像的时光长廊,复古改造的建筑仿佛带人穿越回了记忆中的故乡,老盐城的古风雅韵在这里倾诉流淌,本地市民和归乡游子在浓浓的年俗风情中感受乡愁……
这里曾是这座城市繁荣过往的代名词,却又一度尘封于岁月中销声匿迹——如今,蝶变焕新的“竹林大饭店”重回百姓视野。赓续城市文脉,激活情感联结。竹林大饭店以极致还原的文化消费空间、丰富多维的文化消费体验、错位融合的文化消费业态,正在演绎城市更新的别样篇章。
旧时光里寻年味 老城重聚烟火气
“岁月更新竹生韵,山河无恙林自香”——伴随着《春节序曲》的喜庆乐声,竹林大饭店的兔年春联揭幕,一场热闹非凡的国潮春晚在店内的人民大舞台上正式开演。台下十几桌年夜饭热气腾腾,就地过年的企业员工、环卫工人、外地大学生欢聚一堂。从年货大集、国潮春晚到民俗巡演,兔年春节期间,竹林大饭店推出了多道丰盛的文旅大餐。
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竹林饭店,是承载城市记忆的活档案,1991年改建为盐城竹林商业城,营业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在新型商业综合体项目的冲击下,曾经人气颇旺的竹林商业城门庭冷落,一度空置废弃多年。
“老式电影院、缝纫机、结婚登记所……这些老物件和建筑以前只在影视片中见过。”“00后”高文乐是土生土长的盐城人,因为新冠肺炎疫情,在外地上大学的他已有两年没回家过年。在抖音上刷到家乡的这处网红打卡点后,他很好奇老一辈盐城人曾经生活的样子。让他没想到的是,选在春节假期最后一天来这里逛逛,依然人流如潮。
在节前竹林大饭店内的年货大集上,来自各乡镇的农特产品琳琅满目,从海鲜水产、肉禽蛋奶,到腊味水果,都是原产地直供。老字号年夜饭推陈出新,推出了预制菜。不少门店负责人介绍,年夜饭包厢早在年前就已全部订满。
通过搓、揉、捏、挑、压、刻等面塑技艺,非遗传承人将“虎头面人”惟妙惟肖地呈现在众人面前,在非遗展区,剪纸、糖画、书法等异彩纷呈,引得孩子们好奇驻足。
“这个香肠是爸爸小时候只有过年才能吃上的美味。”在老盐城香肠的摊位前,回乡过年的高宇对儿子说。食物,往往带着回忆的温度,舌尖上的味道,正是最深切的乡愁。然而随着时间流逝,很多记忆在城市的扩张中消散。
盐城市民孙成栋一度以为,再也无法弥补一段遗憾。10岁那年,母亲带他从乡下到城里看病,被飘香的竹林饭店吸引,尽管囊中羞涩,母亲还是买了一碗“虾糠馄饨”看着他风卷残云地吃完。
“伴随着一勺清汤,馄饨滑溜进嘴里,口感舒爽,鲜美至极,疾病初愈后的虚弱一扫而空。那是我这辈子吃过的最美味的食物,与之伴随的就是对母亲的感激。”孙成栋回忆说,后来生活越来越好,想再带母亲到竹林饭店尽情享用美食的愿望,却由于种种原因一次次被耽搁,直到3年前母亲患癌化疗。
幸运的是,几年间,孙成栋的母亲在与病魔抗争的日子里身体日渐好转。2020年5月,盐城市亭湖区围绕“回味老盐城、品味最盐城、赏味新盐城”定位,从城市建管、文化挖掘、氛围营造等方面着力,重新打造竹林大饭店,以此探索文商旅融合新路径。
2021年10月底,“竹林大饭店”在万众期待中重新开业,孙成栋也终于了却了自己的心愿。人来人往,世事变迁,这只是盐城人与竹林大饭店情感联结的故事之一。对年轻人和孩子来说,这里是素未谋面的故乡,也是城市记忆的“盲盒”,对中年人和老年人来说,这里是城市高光时刻的再现,也是承载着集体记忆的老地方。
跟随老街坊们走进竹林大饭店,映入眼帘的是“回味盐城”四个大字和整面墙的复古广告招牌,烟火气扑面而来。老字号、老街坊,加上泛黄的灯光、悠长的街巷、逼仄的楼道,共同组成一幅幅充满年代感的风情画。“每一个巷口、拐角,都是一个场景、一段故事。”竹林大饭店总设计师陈败介绍。
而过年期间的竹林大饭店,屋檐上挂着冰锥,墙角边堆着白雪,徜徉其间仿佛回到20世纪80年代的春节街头。市民们在门店里置办盐城香肠、阜宁大糕、益林酱油、滨海五醍浆等地方特产年货。“盐城八大碗”礼盒走俏,盐城八大碗竹林店店长冯雪介绍,这是盐城民间菜的代表,充满家的味道。
竹林里寻“旧时光”,不觉流水年长。如同一位城市故事的讲述者,竹林大饭店以建筑、文化、美食等载体,把故事在场景中还原,讲给每一个人听。“竹林鱼汤面、朱奶奶米糕店,光看店铺名,就是记忆里过年的味道。”返乡学生徐琳说。
一“新”一“忆” 拔节生长
十里建军路,半部盐城史。
竹林大饭店所在的建军路商业街曾是繁华的都市中心,周围也遍布历史遗迹,然而由于城市建设重心南移,核心商圈的地位同样削弱不振。就在城市更新启动之时,盐城市亭湖区成立建军路商业街管委会,力图重振老商圈。“将年代元素和地方特色深度融合,为老字号注入新活力,使老场景赋能新消费,让老街区在一‘新’一‘忆’中拔节生长。”建军路商业街管委会主任孙书甜说。
这里有老味道的新传承。
以餐饮为业态的竹林大饭店是盐城市井文化的一个符号,承载着盐城人的情感记忆,而勾起一个人的味蕾记忆,可能是回想老时光时最直接的触点。入驻竹林大饭店的一些小吃店,大多是经营了几十年的老店,它们有口碑、有味道、有故事,几乎都是摆摊起家,架座炉子、放几张桌椅就能开张经营,逐步发展成当地老字号。不同于连锁餐饮品牌,它们不仅难以扩张,还面临老手艺后继无人的问题。
“卖了40多年也没有招牌,现在环境好、生意也好,很多老客从学生时代吃到孩子上学,现在还专门从乡下赶过来。”今年72岁的蔡荣巧走街串巷卖了半辈子凉粉,客人都叫她“徐三妈”。改换店址不仅没有让她流失老主顾,一些外地游客还慕名而来。“收入增加了,打算让自己的儿女也加入进来。”
“从不体面到有身份,这些小吃店入驻后对长久经营更有信心,愿意让自己的下一辈继承老手艺,让老味道有了新传承。”孙书甜说,朱奶奶米糕店、贾家锅贴这些自带流量小店的进驻,为竹林大饭店带来了人气,还能产生聚合效应增加新客流。为了让这些招牌小吃店能扎下根来,管委会还推出第一年免租、第二年租金减半的支持政策。
这里还有老场景下的新消费。
相较于低楼层的复古风,竹林大饭店还在上层引进了时下年轻潮流的娱乐综合体品牌和生活市集,以极具科技感和轻工业风的设计,打造现代化时尚氛围,通过深夜食堂、Live演出等丰富老城区的夜生活文化。
这里既有“最盐城”的地道风味,也能品咖啡、尝西点,还有舒缓动听的音乐相伴,感官需求得到全方位满足,是一种全新的消费体验。“在繁忙的工作间隙,来这里放松一下,会感到前所未有的身心愉悦。”盐城的一位品牌设计师周怡璠说。
位于竹林大饭店东侧的盐城电影院始建于1956年,曾是老一辈盐城人文化休闲的胜地,承载着几代人的青春记忆,但同样在面临市场院线的冲击后,淡出人们的视野,一度荒废无人问津。
为了盘活昔日的文化地标,管委会引入知名设计团队,通过水砂石的建筑工艺,保留木质房梁结构,注入小剧场、展厅、书店等文化业态。改造后的“1956星剧场”既保留了老影院历史印记,也成为兼具人文书店、文创美学、艺术展览的复合型城市文化会客厅。
“这里不仅有业内最高水平的银幕和座席,像《两个人的谋杀》这样的话剧第一次来到盐城,满足了市民更高的文化需求。”星剧场运营负责人刘长伟说。
电影院到星剧场的进化是时光絮语中的细流,也成了最生动的时代线索。这条线索记载着城市经济、文化与审美的时代之变,也串联起了盐城生活的多个切面。亭湖区委书记盛艳表示,不同时代的盐城人境遇大有不同,不同时代的“盐城电影院”不仅延续了建筑外观,更延续了为盐城市民提供优质公共文化服务的初心。
新旧业态叠加,文商旅融合,辐射效应明显,建军路商业街恢复了往日的繁华,重现了盐城人眼中的市井味。改造后的老场景,与周边盐城博物馆、新四军纪念馆等文旅场所形成巨大流量,带动了建军路商业街、地下商业城等商业综合体的客流,实现新旧业态融合互补,拔节生长。
“以前建军路很少看到堵车,现在因为两座文旅地标的开启,人流量激增。”孙书甜介绍,竹林大饭店自2021年10月30日开业以来,已接待游客超200万人次,较短时间内成为城市流量的新磁场,明显带动了周边商场营业额。今年春节假期日均客流近万人次,入驻的商户营业额达一百余万元,一些小吃店的“日流水”翻倍上升。
“竹林大饭店已渐成盐城文旅新地标,以差异化消费业态,激活了整个建军路老城商圈。”盛艳表示,类似竹林大饭店线下文旅场所的人气回暖,节日消费火热景象回归,为发展全年经济开了个好头。消费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亭湖区将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打造更多个性化文化消费场景,促进消费复苏,提升城市品位。
整旧如旧 活态传承
新城的崛起往往伴随老城的衰败,成为不少地方城镇化进程中难以走出的怪圈。城市更新如何既留住城市的集体记忆,又能盘活利用荒废闲置的资源,各地都在积极探索。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盐城市亭湖区兼顾情怀与效益,认真梳理人与人、人与城市、人与历史的关系,注重共谋共建共享,实现城市记忆和文化的活态传承,对于本身缺乏旅游资源禀赋的城市而言,其城市更新和文旅发展之路具有普遍借鉴意义。
整旧如旧营造怀旧氛围。竹林大饭店项目改造时将旧城拆迁过程中收集的砖瓦条石用于民房、街景、商铺的再造,活灵活现地复刻了有时代风格的街区场景。“小到一个摆件,大到一栋民房,用的都是货真价实的老物件。”刘长伟说,为让游客真切地感受到老时光,项目方花了3个月特意到当地人家中搜集了1.8万余件老物件,利用此前旧城改造中保留的砖瓦,做到整旧如旧,考究每一处细节,尽量做到逼真还原。
以人为本还原历史记忆。城市是人的城市,每一个人对过往的时代场景都有不同的记忆和看法。在竹林大饭店项目改造过程中,管委会多次召开市民代表会议,听取不同年龄段市民对如何再现时代场景的看法,再参考一万多张老照片后,才确定设计改造方案,最终呈现的场景受到多数市民的认可。
文脉赓续彰显地方特色。在改造竹林大饭店前,项目团队专门前往湖南长沙“超级文和友”参观学习,深入调研分析后认为,盐城既不是国家级旅游城市,也不是一线特大城市,没有大量一次性消费客群,若照搬这一模式,会存在本土特色不突出、场景过度形式化和互动体验不够而难以持续维持流量的问题。
因而在后期项目设计时,项目团队突出本土时代特色、提升互动体验质量,将文化和商业融为一体,形成业态互动。在竹林大饭店升级开业的同一天,“盐城民俗博物馆”也正式揭牌。老城门石砖、老盐城照片、燕舞收录机……展厅内静止的、有温度的陈列品,承载着历史变迁与文化记忆,无声地讲述着它们与这座城市背后的故事。
作为新型文旅餐饮综合体,竹林大饭店的运营模式已取得初步成功,但不少业内人士也有隐忧。
盐城市餐饮行业协会秘书长徐加忠认为,主打怀旧风的餐饮文化综合体品牌在一二线城市已渐次铺开,其中多为社会资本市场化运营,因本土化不突出、获客成本过高、新奇感难持久,有的已陷入流量丧失、商户退租的窘境。在租金补贴等扶持政策退坡、本地市民审美疲劳、同类市场化项目上马后,竹林大饭店同样会面临类似问题。
作为政府主导项目,竹林大饭店的定位不单纯是引流的商业综合体,还是城市民俗博物馆、城市记忆传承的载体。在政府完成前期基础建设投入后,后期运营如何实现持续自我造血功能、兼顾公益性和商业性也是一大挑战。
“竹林大饭店一经推出就是爆款,但爆款不能只是昙花一现,要力争把盆景做成风景,探索打造更多文旅新地标。”盐城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党委书记、局长袁国萍表示,将本土元素深度嵌入文旅场所,创造独特的沉浸式场景,既能留得住乡愁、保存城市记忆,又能促进内需、拉动消费。因盐而兴、因盐得名的盐城留下了千年海盐文化,近年来还先后获得“世界自然遗产”和“国际湿地城市”两张国际名片,得天独厚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是盐城下一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而竹林大饭店文旅新地标的培育,不失为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刘亢 杨丁淼 郑生竹)
编辑:雅文
责编:杨书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