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基层党建网讯 2月14日,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第23届大会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发布50周年纪念大会在盐城召开,国家有关部委领导、中国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单位代表、专家学者等相约“国际湿地、沿海绿城”,这是全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一次盛会,更是对盐城生态环境保护事业的鼓舞和激励。
生态“家底”更加厚实
一直以来,生态环境是盐城的宝贵财富。沿着582公里的海岸线,大自然赋予盐城太平洋西海岸、亚洲大陆边缘最大的海岸型湿地,形成了湿地、海洋、森林三大互生共融的生态系统,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驿站”。
1983年,在极其贫穷艰苦的条件下,盐城毅然拿出近17%的国土面积建立了全省第一个自然保护区,1992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同年加入“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网络”。
三十多年来,盐城一直以历史发展的步伐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守护独特生态资源,探索可持续发展路径,在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时代新征程中,书写时代答卷,扩展全球命运共同体。
盐城湿地类型齐全、资源丰富,是世界上唯一一座拥有两处国际重要湿地和一处世界自然遗产的国际湿地城市。全市湿地保有量76.97万公顷,约占全省湿地面积的27%。
探索湿地保护与修复,盐城从未停下过脚步。盐城用实际行动履行对全世界的庄严承诺,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修复工程,完善湿地保护管理体系,加大湿地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着力打造江苏沿海生态修复与多样性保护的典范区域。2022年,全市修复退化湿地面积12600亩,其中,修复近海与海岸湿地11770亩,河流湿地830亩。
当前,盐城市正积极实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生态修复工程,推动东台条子泥、建湖九龙口、盐都大纵湖湿地“生态岛”试验区、生态安全缓冲区建设,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实践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NbS),探索“为鸟留食”的“生态+农业”模式,推广“金融+生态”创新试点,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擦亮世遗“金字招牌”
生态是盐城最厚的家底,湿地是盐城最亮的名片。早在十多年前,盐城就坚定地选择了以生态彰显特色,走绿色发展之路。
2019年7月,中国·盐城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一块、全球第二块滨海潮间带湿地世界遗产。
盐城处于全球九条候鸟迁飞通道中面积最大、线路最长、迁飞候鸟数量最多的一条线路,是23种国际重要性鸟类南北迁徙的主要“驿站”,为丹顶鹤、黑嘴鸥、麋鹿、勺嘴鹬等珍稀濒危动物提供了宝贵的自然栖息地,支撑了17种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物种的生存,在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021年10月,在昆明召开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第一阶段会议上,盐城市“以恢复鸟类栖息地为目标的自然解决方案”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荣获“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称号。
当年,盐城市在全国率先将“NbS”(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写入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切实强化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2022年8月,盐城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展现“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发展活力。
近年来,盐城全力做好后申遗时代文章,积极探索以生态合作引领对外开放的新路径。倡导并构建环黄海生态经济圈,在生态互鉴、经济互融上开展务实合作;成功举办五届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向世界发出响亮的生态文明“中国声音”;成功举办全球滨海湿地城市联盟圆桌会议,积极打造全球滨海湿地城市交流合作平台,携手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推动生态价值多元化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新时代新征程,盐城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锚定勇当江苏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布局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盐城以生态环境保护倒逼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走出了一条既有“含金量”又有“含绿量”的新道路。
盐城市积极推广“新能源+”综合开发模式,科学开发“风光”资源,能源结构持续优化,风电装机容量占全省的42.1%,绿色能源使用比例接近七成,成为全国首批新能源示范城市、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2022年,全市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41%,GDP突破7000亿元,增长4.6%,增速全省第一。
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国际湿地城市”两块金字招牌,盐城积极打造世界级滨海生态旅游廊道。东台西溪天仙缘、建湖九龙口入选全国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优选项目,盐都仰徐村创成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射阳、盐都、亭湖3个县(区)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数量江苏省最多。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盐城市大力发展康养产业,总投资700亿元的长三角康养小镇项目列入长三角合作重大计划。
依靠“好环境”打造生态高地。盐城市坚持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环境质量持续全面向好,积极探索生态价值创新转化的多元路径,加速生态产品价值“变现”。以“绣花功夫”系统化加强城市建设管理,棚户区改造和老旧小区整治工作保持全省领先;市区118条河道全面消除黑臭,盐城被评为全国第三批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发扬沿海林工精神不断延伸江苏盐碱地上的“塞罕坝”,造林总量全省第一。持续推进农民住房条件改善,利用5年时间改善农房9万户以上;统筹推进特色田园乡村创建,2022年,新创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15个,年度命名数量位居全省第一,累计达70个,总数全省第二,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切实增强。(夏恒瑾)
编辑:陈建秀
责编:杨书和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