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下午,“心向天宇——刘巨德艺术作品展”与2025中国手工艺术设计展同时拉开帷幕。展览开幕式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广场举行,今日美术馆馆长晏燕致欢迎辞并主持开幕式,清华大学副校长彭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覃川分别致辞。凤凰卫视主持人、艺术展学术主持王鲁湘也同时致辞。本次展览策展人曾辉感谢所有参展艺术家、设计师、非遗传承人和工艺家们,本次展览艺术家刘巨德在致答谢辞时强调作为今日美术馆学术邀请展,展出了许多近年来创作的新作品,特别是在磁州窑创作的百余件陶瓷艺术作品,在创作中以看得见的去寻找看不见的,以看不见的去映照看得见的,因为艺术是“替天行道”。
中国工艺美术学会才大颖理事长同样致辞:以“今日”命名美术馆展陈,以“心向天宇”来诠释刘巨德这位艺术大家,之于艺术,之于工艺美术的艺术成就,让此次展览的寓意更加特殊。曾辉先生对于传统工艺振兴并活化应用倾尽心力。 “器韵”是文化叙事能力的表达,“时宜”则表现在审美能力的适配。工艺美术的本质是造物,创作的过程中无不体现其叙事能力与审美能力的相互加乘所创造出的艺术语境。没有“器韵”的“时宜”是无源之水、断脉之器,没有“时宜”的“器韵”不过是在重复着昨日的故事。“器韵”与“时宜”的相互成就,恰是刘巨德教授“今日”之艺术作品的惊雷之处。我们把两个展览置于一馆同堂的时候,为“传统工艺如何当代表达”树立了一个时代标杆。传统工艺的“当代表达、世界表现”是工艺美术“创新传承”的不懈目标,让“艺术生活化”或许是工艺美术重拾人间烟火的必然。
京西古商业街主题邮局
本次设计展以“非遗之美、今日生活”为主题,推介传统工艺与当代艺术、现代设计融合创新的作品和产品,通过“让艺术设计走进传统工艺,让传统工艺走进现代生活”,构成手工艺术与文旅设计的新消费场景,为生活增添快乐与美好,让“非遗之美”走进“今日生活”。
中国手工艺术设计展总策展人曾辉邀请了来自全国的30多项手工艺术设计品类,1200余件的手工艺、艺术衍生品、文创产品及艺术与科技融合的创新设计作品参展。本次展览汇聚林乐成、李薇、张宝华等数十位艺术、设计与手工融合创新的艺术家、设计师、非遗传承人和工艺大师,带来 1200 余件涵盖纤维艺术、艺术装置、玻璃艺术、苏绣、竹艺、岩彩艺术、铁艺、陶瓷艺术、古琴艺术、植物染、折纸艺术、潮玩文创等 30 余类作品。
展区合影
这些作品不仅是艺术家、设计师、非遗传承人和工艺大师的技艺与思想结晶,更以“守艺”与“创新”双轨并行,为非遗传承创新提供新消费体验,让艺术设计走进传统工艺,进而让传统工艺走现代生活。
守艺匠心:艺术家以创作延续非遗文脉生命力
在非遗传承的长河中,参展艺术家们以数十年深耕,成为传统工艺的“守护者”,让古老技艺在当代语境中焕发生机。国际纤维艺术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林乐成深耕数十年,将传统工艺技艺与现代艺术理念融合,以天然材料创作传递手工纤维的温度。
艺术家李薇在创作中融入对自然意象之美的当代观察,吸收了中国水墨的韵味,寓有“有无相生、昼夜交替、黑白裁剪相倚、阴阳流变”的审美理念。李薇艺术作品《大漠孤烟》运用传统植物染色,将绡与水纱通过特殊工艺方式处理形成丝绸之路意象,是传统工艺基因的当代艺术转化,具有中国水墨的语言、格调和意境,构成纤维艺术的个性化表现形式。
艺术家张宝华以丝绸为载体,在丝巾作品中融入传统纹样与东方审美,延续染织技艺的文化脉络。从具象中抽取出来的装饰意味,改变了传统图案的表达路径,演变为抽象化的视觉符号,并进行概念化与平面化的减法处理,表现出的是一种唯美的意境和超脱的意象。
现代陶瓷艺术开拓者祝大年的艺术衍生品,循着其艺术脉络延伸经典,延续“建国瓷”的唐宋美学基因与工笔重彩手法,设计适配现代生活的陶瓷作品,生动诠释“非遗不是标本,而是可触摸的生活美学”。
展区参观
创新破圈:艺术家以多元实践传𠄘工艺与艺术美学
参展艺术家们的创新探索,更让非遗突破传统框架,成为赋能当代生活、提振文化消费的创新力量。艺术家边平山将传统书画笔墨与现代视觉设计结合,为古典题材赋予简洁新表达;李洪波以纸为媒,通过现代折纸工艺重构传统纸品形态,传递材料创新思路;姚惠芬深耕苏绣,尝试融合多元艺术手法,让传统刺绣焕发现代艺术张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吴昊宇的“新石器”系列陶瓷,以注浆工艺赋予釉色古玉般温润,结合现代雕塑语言让陶瓷蜕变为“空间艺术品”,其作品斩获国际大奖,彰显中国手工艺术的国际表达力。
大合影
这场展览的珍贵,在于每件艺术品都是与非遗的深度对话:傅军民的木艺以榫卯为魂,用岁月沉淀匠心,为传统工艺锚定文化根脉;艺术家卓红平、戴争、徐秋红、李杨的岩彩艺术承古矿颜料精髓,让古典美学在当代延续;胡东方的玻璃艺术突破材质边界,以创新手法拓宽非遗表达;陈逸墨的古琴艺术则让传统音律适配现代聆听场景,让老技艺跟上时代脚步。走进展厅,你不仅能触摸苏绣的细腻、铁艺的厚重、陶艺的温润,更能读懂艺术家如何让“老手艺”变成“新生活”,让“传统文化”长成“当代自信”。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