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新闻

防城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党建业务 双融双促谱新篇

广西防城港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坚决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牢牢把握“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业务”核心思路,着力推动党建工作与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深度融合、同频共振,实现双提升、双促进,在服务强边固防、兴边富民战略大局中展现新担当、取得新成效。局召开廉政警示教育大会。宋谋春摄筑牢思想根基,把稳融合之舵。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严格落实“第一议题”制度,依托党组理论

红色故事的时代精神——听赵淑琴老师讲述毛主席身边的故事

通过讲“故事”的形式了解社会上的真实情况,进行调查研究,赵淑琴老师将它与毛主席聊天讲故事的实际情况用日记的形式记录了下来,她非常注意观察社会上的政策性事务,留意基层人民群众的意见和情绪。从延安时期的交际舞,到中南海周末舞会的恢复,她无时无刻不记挂并感染周围的人群积极响应号召,她是一名普通的文艺兵,但是她走过的路却是崎岖不平的,她始终恪守职业道德和自强不息的励志精神,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毛泽东时代共产

“三调三解”精准调研,推动勐腊县离退休干部工作高质量发展

近日,州委老干部局围绕省州离退休干部重点任务,下沉勐腊基层一线开展调研,聚焦关键领域短板,创新采用“总结经验+交流座谈+问诊把脉+开方治疗”的“三调三解”模式,着力破解瓶颈制约,推动全县离退休干部工作全面提质增效。调研组织阵地,破解银发党建短板难题。以离退休干部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融合共建为切口,以离退休干部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调研组深入勐腊县公安局老干部党总支,实地查看学习活动阵地效能

甘肃省张掖市山丹县:精准考核促实干 平时功夫见真章

山丹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干部考核要把功夫下在平时”的重要要求,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着力构建科学规范、务实管用的公务员平时考核机制,推动平时考核由“凭印象”向“看实绩”转变,树立起重担当、重实干、重实绩的鲜明导向。严把政治首关,压实考核责任。坚持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压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构建“分管领导审核、主要领导审定”责任体系,落实“谁了解谁评价”原则,将政治理论学习深度、政治意识

“方寸园”里酿出“振兴蜜”

紫葡萄,甜日子!在云南勐海县勐满镇星火山村,村民们房前屋后的“方寸园”,如今成了增收的“聚宝盆”。这甜头,源自38年前一根“意外落户”的葡萄藤。李克生与第一株“葡萄老藤”党员家庭先搭架、先示范!“就我这巴掌大的4分地院子,去年收了500公斤葡萄,酿成酒卖了8000块!真是实实在在的‘钱袋子’!”村民徐老二端着刚摘的葡萄,笑得合不拢嘴。星火山村党总支喊出“院中有藤、藤下有果、果里有业”的口号,领

云南勐往“速调”记:3小时化解邻里界址纠纷 一纸协议重续和睦情

勐往乡某村的清晨,本应是炊烟袅袅的宁静时刻,却因两户邻居的争执打破了平静。矛盾突发:扩建起争执,邻里瞬间“剑拔弩张”刀大哥与岩大叔的房屋仅一墙之隔,多年来对房屋边界的界定就像一根“隐刺”,藏在两家日常相处中。这天,刀大哥拿着工具在屋旁平整土地,打算扩建一片小菜园——这是他琢磨了许久的“增收计划”。可施工刚起步,岩大叔就气冲冲地赶来:“你这锄头都挖到我家地界了!”“我这是按土地凭证来的,哪儿越界了?

曼里村人参果的“甜蜜经济学”

在勐腊县的群山环抱中,勐伴镇曼里村的田垄间藏着一个“甜蜜的秘密”——那挂满枝头的人参果,不仅是乡亲们眼中的“金果果”,更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密码”。从村支书带头试种的“星星之火”,到如今400亩连片种植的“燎原之势”,曼里村用一颗果子的成长,书写了产业兴村、富民强集体的鲜活篇章。敢为人先:试种闯出“第一桶金”曼里村的人参果故事,始于村支书“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几年前,当多数村民还在守着传统作

云南布朗山乡:以作风建设实效提升群众幸福感

云南勐海县布朗山乡“一站式办理、上门式服务”的便民服务理念,获得了广大群众一致好评,这一变化源于布朗山乡党委、政府持之以恒抓作风建设的结果,通过深化干部职工作风转变,推动公共服务从“群众跑腿”向“数据跑路”、“被动等待”向“主动上门”转型,让民生福祉更有温度、惠民答卷更有厚度。一、以“思想破冰”引领作风转变,筑牢服务根基常态化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强化理论武装,破解“思想僵

制度破形式之茧,减负砺实干之锋

基层作为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其活力直接关乎国本民安。然而,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督查泛滥等形式主义顽疾,如无形枷锁禁锢着基层干部的手脚与热忱。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严格执行。《若干规定》首次以党内法规的权威形式为基层减负立规明矩。这不仅是党中央“刀刃向内”的坚定宣言,更是为基层干部卸下重负、轻装前行铺设

云南格朗和乡:从“靠山吃山”到“依山致富”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云南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的千年古茶树已沐浴在暖阳中。茶农们指尖翻飞,采撷的不仅是鲜叶,更是格朗和乡从“靠山吃山”到“依山致富”的崭新故事。守护:生态底色夯实发展基础格朗和乡绿美乡村风貌绿水青山是格朗和乡的金字招牌。五支“茶山护绿先锋队”穿行于1.9万亩古茶园,为每一株古茶树建立专属“身份证”,让千年茶脉生生不息。当“火塘党课”的暖光映亮夜色,党员普法队伍将《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