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南普洱茶乡深处,勐腊县易武镇高山村小组正发生着奇妙蝶变。古茶山上,“党建红”引领“产业兴、文化活、环境美、百姓富”,茶产业发展方兴未艾,茶文旅商融合发展驶入快车道。这个普通的小茶村,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风情浓郁、环境优美”的幸福图景,正徐徐展开。

茶产业从“散弱乱”到“链品牌”的蝶变

党旗插在产业链上,党徽亮在茶山间。高山村党支部以“支部建在产业链、党员聚在产业链、群众富在产业链”为目标,推动茶产业从单一种植向“党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的全链模式跃升。 组织赋能强根基。村党支部牵头成立“勐腊百诗佳农业合作社”,吸纳全村100余户茶农入社,通过统一管护标准、统一加工工艺、制成百家茶——“高山见”统一营销。党员茶农带头推行“有机肥替代化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绿色种植技术,建成2000亩有机茶园示范基地。项目驱动提价值。依托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项目,打造高山村精致茶叶加工厂,引入液化气杀青炉等清洁能源设备,实现茶叶初制到精制的升级,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或租赁获得收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成后预计实现收益约8万元/年。党员带头美家园。以“党建+人居环境”为抓手,每周开展“党员责任区”清扫活动,动员干部职工、党员、团员1600余人次参与拆临拆危、污水管网建设。如今全村建成“三小园”(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120处,昔日 “生活污水简易处理” 的村落,变身 “茶田叠翠、庭院飘香” 的和美乡村。村民刘晓莹笑言:“现在家门口就是小公园,每天出门看见这幅美景,心情都好多了!”

彝族风情从“深闺藏”到“世界赏”的破圈

党建引领文化振兴,古老彝韵焕发新生。高山村党支部将彝族文化作为“活态遗产”,通过党组织搭台、党员带头、群众参与,让千年彝风从节庆仪式走向产业舞台。节庆活化聚人心。每年二月八“百诗佳节”,党支部牵头组织彝族歌舞大赛、马帮菜长桌宴等活动,党员志愿者担任文化讲解员,吸引游客年均2.5万人次。非遗巧绣幸福生活。绚丽多彩的彝族香堂人服饰文化,成为高山村小组传承弘扬、倾心打造、向外展示的一大亮点。“一针一线绣的不仅是图案,更是咱们彝族的根。”徐保珠捧着绣有茶山图案的围巾感慨道。彝族服装以蓝色为主,兼顾传统黑色,配有少量红色和白色,清新醒目。伴随茶文旅融合发展,越来越多外地游客和茶商走进了村寨,对色彩艳丽、特色浓郁的彝族服装和彝绣工艺品格外青睐。今年来,仅徐保珠和徐凤春两位老人就售卖出了2万多元的彝族服装和彝绣产品。

乡村经济从“单一茶”到“多元富”的跨越

党建搭台促融合,茶香引客富农家。高山村党支部以“茶旅+彝韵”为引擎,推动“一片茶叶”向“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延伸,实现“春采茶、夏避暑、秋研学、冬康养”四季皆旺。茶旅项目聚人气。整合政府投资、社会投资和群众自筹资金,动员党员干部、村民改造房屋,打造易武正山(漫撒)古茶山核心村高山村小组示范点创建项目,建成8家民宿、1家网红彝家乐餐厅“巴说餐厅”,推出特色马帮菜套餐,人均消费达500元。党员茶农王建忠将自家宅院改造成“茶宿”,旺季月收入翻了一番:“过去守着茶园受穷,现在开门迎客赚钱,多亏了党支部牵线搭桥!” 利益联结惠民生。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分红机制,2024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较示范村创建前增长120%。村长周晓平晒出账本:“单是茶旅分红,每户年均增收5000元,老百姓的日子比茶汤还甜!”

从“党建红”到“产业金”“生态绿”“文化彩”,高山村的变迁史,是边疆民族地区以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如今的高山村,茶垄间党员示范牌熠熠生辉,彝家小院里游客欢声笑语,古茶林中研学队伍络绎不绝。正如村民们常说的:“党支部是咱的主心骨,跟着党走,日子就像春茶一样,新芽不断,越泡越香!”这座茶香浸润的彝族村寨,正以党建为笔,在古茶山上书写着“产业兴、文化强、村民富”的新时代答卷。(云南西双版纳勐腊县委组织部 罗艺)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