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集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重要成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对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完善乡村治理结构、提升基层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市的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截至2020年末,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资产总额达到9633亿元,占到全国总量的10%以上。北京作为全国特大城市,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明显受到城市的影响,具有典型的城郊型特点。农村集体经济受资源禀赋、政策、城镇化水平等影响,形成了多样的发展模式。民生智库通过梳理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总结了北京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提出未来农村集体发展的思路。
一、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近年来,北京市农村集体资产增长迅速。截止2019年底,北京共有乡镇集体经济组织184个、村级集体经济组织3944个,涉及农户133.61万户、313.03万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农村集体资产总量大,但区域分布不均衡。到2019年底,北京市农村集体资产规模达8349.34亿元,约占全国农村集体账面资产的12.8%,其中乡镇级集体资产3198.56亿元,乡(镇)均17.38亿元,村级集体资产5150.78亿元,村均13059.8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北京农村集体资产集中分布在城区、近郊区,远郊区、山区集体资产薄弱。2019年底,海淀区农村集体资产达1872亿元,约占全市的22%、全国的3%。同期,怀柔区农村集体资产仅59.6亿元,约占全市集体资产总量的0.71%。
二是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较少,且分布不均。2019年北京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为2281.79亿元,占全部资产总额的44.3%,非经营性资产2868.98亿元,大部分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分布极不均衡,高度集中于城区、城乡结合部的村庄,远郊村、山区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很少,全市2757个行政村无集体经营性资产,占行政村总数的69.9%。
三是农村集体经济收入渠道单一,增长乏力。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以物业经济、地租经济为主。根据2013年的统计资料,55.8%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第一产业为主,村集体收入普遍偏低或者没有收入,42%的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以第三产业为主,其中土地和房屋出租占到80%。受非首都功能疏解等影响,近年来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收入出现连续下滑,2019年全市农村集体经济总收入较2013年减少779.1亿元,年均下降9.9%。2016-2019年,农村集体经济利润总额由55.84亿元下降至31亿元,年均下降21.7%。
二、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
现代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是以农村土地为核心,与相关生产要素进行业态组合而形成的区域性经济发展模式。农村土地开发又受到土地性质、上位规划及国家政策的制约,从而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路径和模式。作为特大城市,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城郊型特点,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受城市辐射带动。根据融入城市程度、核心产业的不同,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呈现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向外扩散的“同心圆”特点,形成了城镇化型、物业租赁型、农旅融合型、农业主导型等四类主要的发展模式。
图: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同心圆”模式
三、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特点
表:北京市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
(一)城镇化型
城镇化型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一般位于城镇范围内和城乡结合部地区,土地以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为主,大部分已列入城镇土地利用规划,具备发展城市二、三产业的条件。村级或镇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自主开发、引进社会资本联合开发等方式,利用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建设产业园区、城市商业综合体等,形成以商业、娱乐、金融、科研等城市工商业为主的产业格局。
海淀区东升镇是城镇化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典型。东升镇位于海淀区东部,全部位于北京中心城区规划范围内,区位条件优越。改革开放初期,东升镇就利用特殊的区位优势和乡(原东升乡)、村两级掌握的集体土地资源和经营性资产,兴办了一批集体企业,积累了规模可观的集体资产。20世纪初,北京市产业结构调整,东升镇原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外迁,如何盘活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成为当时东升镇集体经济发展的难题。
2009年,东升镇以集体经济组织改革后组建的博展股份经济合作社为主体,利用已经停产的老旧工业企业的用地和周边200多亩垃圾堆放地自主开发建设了东升科技园。园区规划面积3.78平方公里,主要面向高科技企业,截止2020年底,园区内共有1178家高科技企业、54家上市公司、15家独角兽企业,总产值达到1095亿元。园区采取“只租不售,自主经营”的方式,收入主要包括租金物业收入和科技服务收入。依托天使投资和股权合作,建立了“预孵—孵化—加速—投资”全产业链的科技服务体系,科技服务收入占到了园区总收入的60%。科技园区收入纳入股份总社经营收入,再根据全年经营情况确定分配方案,2019年,园区创造集体经济达到了30多亿元。
(二)物业租赁型
物业租赁型主要位于中心城区及卫星城镇的城乡结合部,集体建设用地较多。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集体建设用地的出租。具体可以分为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在土地整理和基础配套建设完成后,直接出租土地。如昌平区郑各庄村;第二种是先建好建筑,再把其出租,如怀柔区大中富乐工业园区、朝阳区王四营村;第三种是土地出租和厂房出租两种方式并存,根据企业的需求选择,如通州区小堡村。物业租赁型农村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土地租赁收入,收入来源单一,增长缓慢。
(三)农旅融合型
农旅融合型主要位于城市近郊及景区周边,一般拥有良好的交通、生态条件。村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对本村农业、文化、生态等资源的整合开发,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从而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
根据产业业态的不同,具体又可以分为农业导向型和旅游导向型,前者如海淀区四季青镇的“一河十园”,镇级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对全镇农村集体土地的整合建设了10余个农业园区,开展蔬菜、食用菌、林果的种植,依托现代农业,发展采摘、观光、餐饮、市民农园等业态,“连一带三”,带动了集体增收。
后者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整合村中的闲置宅基地,发展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产业。如门头沟区爨底下村、平谷区挂甲峪村、房山区莲花庵村等。挂甲峪村位于平谷区北部深山区,曾是有名的穷山村。但该村位于平谷区22万亩桃花海核心地带,周围青山环绕,森林覆盖率超过90%。依托林业资源优势,该村把发展休闲观光确定为支柱产业,依托集体经济成立了北京市天甲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将农户承包的耕地、林地折算为股份由集体统一经营,发展富硒林果观光采摘、民俗体验、生态休闲、温泉养生等旅游业态,形成了集吃、住、游、购等于一体的旅游度假区,并深入挖掘各种优势资源潜力,带动养生养老、民俗文化、富硒农业、特色产品等一系列产业的发展。
(四)农业主导型
农业主导型是整合利用农村的耕地、林地等发展特色种养业带动集体增收的发展模式。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对土地的流转集中,实现规模化经营,提升农畜产品的品质和效益,从而带动农民增收。
如平谷区西营村有700多亩桃树,是传统的桃种植村。过去一家一户的种植方式,技术粗放、管理落后、与市场脱节,导致大桃品质良莠不齐、销售困难。2012年起,西营村探索土地集体流转和土地股份合作模式,采用“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的三位一体经营机制,将果农手中的土地流转回村集体,统一承包给合作社或企业经营,进行规模化、标准化、高端化果品种植;农户以土地入股,还可进入合作社打工,能够获取土地流转费、分红、工资等多种收益。目前,全村土地流转率达97.14%,形成了以大桃为主,樱桃、苹果、梨等多种有机果品种植相结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发展格局,通过品质提升和品牌营销,产品逐步打入高端市场,效益明显提升,村民人均年收入达2.7万元。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