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青岛讯(记者 于翔 吕勇进 刘江雪)走进青岛万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陈列架上那一块块样板,有的细腻光滑,有的带有丝丝颗粒,虽形态各异,可无一不是色彩柔和、流光溢彩。
“是日照市海洋工程研究院的专利技术,绿色低碳的贝壳生物纯浆涂料走出实验室,走向大市场。”该公司董事长王飞介绍,这些板材是用于装修覆盖墙面的先进环保材料,不仅不会散发有害物质,而且能够吸附、分解甲醛,有较强耐火性。同时,低饱和度的颜色不会因为光线照射而造成刺眼反射,对保护儿童视力很有好处。
在日照市海洋工程研究院的技术支持下,海洋贝壳摇身一变,身价倍增。那么,这样优点多多的生物纯浆液态涂料是如何生产的呢?
王飞笑着告诉记者:“涂料的取材其实就是我们平日吃剩下的牡蛎壳。”他解释,不仅牡蛎壳可以制造这种涂料,别的贝类也都可以,但牡蛎是投入产出比最优的原料。
拿起一片厚厚的牡蛎壳,王飞向记者介绍:“这片贝壳其实可以分三层:外层为角质层,较薄;中层是棱柱层,较厚,占贝壳的大部分;内层为珍珠层,具有珍珠光泽。将这三层进行拆分,便可以得到所需要的不同贝壳原料。”
据了解,这种“绿色低碳”的贝壳生物纯浆涂料生产项目,来源于日照市海洋工程研究院所提供的专利技术。海洋贝壳经过细心的筛选、加工,在全封闭的真空状态下,温度达到95度以上,在这种环境中生产的产品,绿色环保,具有高效杀菌的作用,可以广泛应用在康养、医院、学校和幼儿园等公共场所。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经略海洋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日照市科技局、山东黄海科技创新研究院、日照交通能源发展集团等单位的支持下,日照市海洋工程研究院组建顶尖人才创新团队,建立海洋科技创新和应用技术孵化平台,打造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的产业生态链载体,实现产品高端化。
“整合社会各界资源,针对我国海洋工程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进行重点攻关,推进相关科技成果的转化、孵化和产业化,是我院一直以来积极承担的社会责任。”日照市海洋工程研究院院长王忠勇告诉记者,日照市海洋工程研究院拥有化学建材工程技术中心、海洋工程研究创新研发基地,注重推行标准化、规范化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取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近年来,研究院紧抓市场脉搏,经过不断攻坚和创新,已经帮助多家企业实现技术嫁接和成果转化。日照交通能源发展集团全资公司———山东晟华管业科技有限公司便是其中一家。公司主要生产钢筋混凝土排水管、顶管、箱涵、检查井等各类预制构件,与日照市海洋工程研究院联手开发出新型掺合材料,发展势头愈发强劲。
在公司大院内,可以看到数百个“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挤挤挨挨排在一起。山东晟华管业科技有限公司实验室主任张永亮告诉记者:“这些钢筋混凝土排水管”是新型掺合材料制作而成,是纯无机材料,经过与科研团队数月反复实验,研发出的一种新型材料,外观效果好,强度增强,实现降本增效的作用,为企业缩短养护时间,解决了原材料成本高的问题。据初步测算,这种材料可以降低每立方米水泥用量80—100公斤,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目前已经开始使用和对外推广。
今年4月,由日照市海洋工程研究院研发的废弃渣土流态化回填技术在青岛某老年公寓项目成功应用。这种流态固化土具有废弃渣土利用种类多、流动性强、凝结时间快、早期和后期强度高、无沉降、抗渗性高等优势,特别贴合海滨城市的气候特点。目前,弃土流态化回填技术已在日照、青岛、烟台等周边城市陆续推广应用,实现了固废再生资源利用、降本增效等目标。
“海洋既是自然资源宝库,也是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资源。我们将对接更多学术技术、高端人才、科研成果,加快海洋的开发利用,在与人类和谐相处的前提下,发挥宝贵的蓝色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王忠勇说。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