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勇进 崔启昌 青岛报道)青岛西海岸新区滨海街道刘家村位于新区大珠山以西,滨海大道以北,共有122处房屋、334名村民。走进村庄,简朴的房屋统一色调粉刷,垃圾分类等墙画生动有趣,街头巷尾干净整洁,路边车辆依线停放,老人打牌、孩童逐闹后也不忘把垃圾带走,整个村庄氛围让人十分舒心。自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以来,刘家村庄始终严格落实各项创建要求,凝心聚力、整治顽疾、长效督导,探索出一条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风文明和谐共促的新路子。

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2014年以前,刘家村是周边出名的脏乱村,垃圾乱堆、蚊虫乱飞,村民苦不堪言。自2014年村两委换届后,新一任班子团结一致,下定决心将环境整治作为首要“利民工程”,亲自扛铁锨、拿扫帚,难题面前不退缩、疴疾整治不手软,集中利用21天时间将村庄环境彻底“翻新”。自此,家家户户门口种菜的池子全部硬化,村庄周边三大堆全部清除,道路两侧杂乱的树木全部换成了优良品种,为该村庄今后的环境整治提升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和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开展后,刘家村积极争取街道财政支持,对村庄房屋进行统一粉刷,对主要路面进行修整硬化,对排水沟渠进行垫沙,对停车位进行划线。村集体每年也坚持投入六七万元,用于细化提升环境卫生。这些点滴的变化,让村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慢慢的,村民的意识发生了改变,爱护环境、爱护村庄逐渐成为全体村民一致的生活理念。

功夫用在平时,细节决定一切。刘家村村主任王砚庆的手中有一摞厚厚的巡查表,这份巡查表一月一换新。表上列着全村122户房屋的户主姓名和每天早晚两次检查的打分情况,这一摞表,也成了刘家村四名班子成员每天的必修课。

卫生清理出来容易保持难,这是大多数村庄环境整治难的通病。刘家村班子四名成员为了防止整治成果“反弹”,每天坚持早上6点分组带着保洁员在村里挨家挨户巡查,同时要完成收垃圾和打分。每天早上转完大概已是9点,傍晚再来一轮,再重新打分。打分每周评比后进行公示,巡查中发现的问题未得到整改,带有时间和位置的现场照片也将登上村里的公示栏。

打分评比结果与村民得到的环境卫生奖励和福利挂钩,在久而久之的约束和奖惩机制下,该村村民对环境卫生的认识发生了显著变化,自觉保持好卫生的文明习惯也十分牢固。

善于观察,敢于探索 现如今居住在刘家村的青年壮力多在城区工作定居,留在村子居住的多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垃圾分类工作开展后,老年人接受程度低、分类知识理解能力差,让工作推行加大了难度。该村针对短板,每天坚持上门收取垃圾,对村民进行“面对面”指导,对易混淆、难分辨的垃圾,重复多次进行指导,加深村民印象。该村还自行建设了垃圾分类分拣站和可回收利用垃圾、有害垃圾存储站,保洁员对上门收完的垃圾进行“二次分类”后,分别投入相应的垃圾桶和存储站,垃圾分类工作得到有效推进。

近年来,刘家村周边的建筑工地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来村里租房的农民工,农民工早出晚归、语言不通,对环境卫生和垃圾分类等多不重视。该村班子成员利用晚上时间,将村规民约和垃圾分类手册逐个送到出租户手中,当面进行宣传和普及,且一并纳入村庄管理。对于不遵守的租户,采取相应停水等警告方式,严格落实该村创城工作要求。

“一个普通村庄,缘何能在文明典范城市创建工作取得这么优秀的成绩?有什么工作经验?”当笔者提出这个问题后,村两委的干部们普遍认为这其中主要有三点,一是团结的村班子是一切农村工作的基础,大家目标一致,咬定一个方向努力,就会克服一切困难;二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时刻盯着班子成员干活的态度,所以态度必须坚决;三是只要内心有责任,眼睛才会认真观察,脑子才会不断想办法。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