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于翔  穆伟东  通讯员 丁煕月 青岛报道) 舒掌挥墨抒胸臆,以指代笔写丹青。王英训先生就是这样一位在指墨画艺术天地里孜孜以求的耕耘者。活蹦乱跳的大虾、悠然自得的金鱼、目光如炬的苍鹰、机敏狡猾的猴子、英姿飒爽的雄鸡,都在他似有魔力附体的指掌下跃然纸上。

指画家   王英训

指画是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一种特殊的画法,即以画家的手指代替传统工具中的毛笔蘸墨或着色,在纸或绢上作画的一种艺术样式,别有一种趣味和技巧。关于指墨画的发端,一说源于唐代,史书上“手摩素绢”的记载,说的就是指墨画。另有观点认为,指墨画创始于清代的髙其佩。髙其佩,扬州八怪之一。据说髙其佩学指画颇具“梦幻色彩”,他的重孙高秉在《指头说话》一书中记载:髙其佩8岁学画,20岁左右时突然梦见一个老人把他带进一间土屋,土屋四壁皆画,桌上无笔,只有一个水盂,老人以手指蘸水墨示范,高得其要领,从此废笔而改指画,并成为一代指画大师。将指画发扬光大者乃花鸟巨匠潘天寿,评论认为他开辟了“追求变化多端和指墨特有的韵味”的国画新风格。被称为“即墨三老”之一的张伏山,是青岛指墨画的奠基和开拓者,并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他的山水被李苦禅赞为:“伏山的指画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

英训艺海泛舟幼承家学。他很小的时候,爷爷是村里的私塾先生,经常写字画画,在爷爷的耳濡目染下,英训心慕手追,刚开始只是依样画葫芦,久而久之便有模有样,笔底生花。这一时期的日积月累,让他练就一身童子功,为自己的书法绘画打下坚实的基础。英训“染指”指墨丹青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1996年,英训在翻阅一本杂志时看到了关于指墨画的介绍,从此他便醉心指墨,一头扎了进去,并一发而不可收。也就是在那一年,33岁的王英训慕名拜在张伏山的高徒、岛城知名指墨画家王春林门下,成为他的弟子。入室以来,英训谨记先生的教诲,王春林告诉他:“十指连心,手是自己的,从指尖流淌出来的画作就是最真实的心底感受,表现出生活但又超出生活。艺术创作,必须扎根生活的沃土,立足传统,融入创新,体现自己的个性风格。所谓‘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就是这个道理。”在王春林的悉心指导下,英训临池不辍,画艺大进。

      初与英训接触者,大都感觉他是个沉默少言之人。他不喜应酬,除了工作,就是埋头书案做学问,研究书画和篆刻。他不是科班出身,未经专业学习,却能在书画艺术天地驰骋,并有一定建树,英训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他数十年如一日无敢逸豫,凭借恒久的毅力,执著地向着艺术的高峰攀登,他几乎遍临古今名家,研读著作,揣摩技法。他耐得住寂寞,经得起诱惑,砚边几十载,跟古人对话,与天地交流,向大自然学习,将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艺术的孤旅之中,结合历年心得终成自家风格。
在我看来,英训的指掌是灵动的,蘸墨作画一如舞姿翩跹,他通过“点擦勾压”等“十指禅功”,随墨涂抹,做到使墨如使指、使指如使意,从而使作品有一种凝重古厚、力透纸背、构图高阔的墨韵意味。他“指”下的花鸟虫鱼一叶一草无不得于心应于手,充满天然生机,正吻合他“求画与造化之中,得画与造化之外”的艺术追求。
国画大师潘天寿曾说:“余作毛笔画外,间作指头画。何哉?为求指笔间运用技法之不同,笔情指趣之相异,互为参证耳。运笔,常也;运指,变也。常中求变以悟常,亦系钝根人之钝法欤?”英训常以此鞭策自己,在“常”与“变”的时光照耀中,勾描指尖上的水墨世界。

由于当下岛城指画创作者凤毛麟角,而英训是为数不多的指墨画家之一,又因为他姓王,所以朋友们希望他有朝一日能成为中国的“指画王”。对此,英训谦虚地笑称:“心向往之。”我则笑答:“行必能至。”

(本文作者穆伟东系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青岛市作家协会散文委员会委员  红岛高新区作协副主席)

指画家王英训作品欣赏: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