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燕志华

齐齐哈尔第三十四中学体育馆坍塌事故,导致11名师生遇难,事故令人痛惜!但是伴随着体育馆坍塌的同时,是另一种看不见的坍塌:城市声誉形象的坍塌,地方城市负责人形象的坍塌。

正如大家所见,在7月23日体育馆坍塌之后,在地方一顿胡乱操作之下,这起事故快速演变成了一起重大网络舆情。网民由对遇难师生的同情,变为对地方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处理做法的严重不满。黑龙江已经成立省级调查组,相信很快将给出通报,可以预料的是,如果不能给市民和网民一个说法,这个舆情很难过关,城市声誉形象将很难挽回。

什么场景下舆情烈度会直线上升?

类似齐齐哈尔这种严重事故的爆发,常常让很多人深切感受到,“风险官”难做,还是太平官好做!不出事什么都好,一出事一切归零。在今天的风险社会,城市不再是一艘行稳致远的大船,而是正驶入一片颠簸之海,大船随时成为摇摆不定的“一叶扁舟”。外有国际形势的百年变局,内有政治经济社会的风险因素,随时都有撞上暗礁或者遭遇风暴。因此,城市在当下在追求发展的同时,“稳住舵”可能是和发展前行同等重要的任务。

但是“稳住舵”不是要时时拿出维稳思维。“维稳”这个词,在过去数十年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中,曾经留下不少负面的国民记忆,所以近年来很多地方不怎么再提了,但是在不少地方负责人的执政思维和决策工具箱里,还一直存在着这样的维稳思维和维稳工具,那就是一出大事、涉及到群体性的事件,就第一时间将舆情视为敌情,第一时间将公安警力推到第一线。

我们会发现在很多重大事件中,只要人群中出现公安身影,事件就瞬间变味了,场面就直接变得火爆了。事件强度和烈度直接拉满,双方直接对峙,短视频直接直播,火药味也瞬间弥漫,冲突一触即发。更有甚者,冲突现场直接登上各大平台,在算法算力加持下,瞬间火遍全网,天下皆知。

一旦网络舆情爆发,“后真相”滤镜瞬间开启,网民目光所见,无非是腐败分子欺压百姓。公安百口莫辩,官员被押上舆情和道德审判台,城市形象急转直下,上级部门也为民意所迫,开展事故调查,但是如果民愤未平,通报就不能过关。这就意味着没有问责,就没有剧终。

越是落后的地方,越是重视公安的维稳作用,似乎除了公安力量,地方再无可以倚赖的力量。这是一种对峙性的、冲突性的思维,是将群众视为对立面的思维,而缺乏对话和和解的思维,这就导致一出现群体性事件的苗头,就直接将公安拉到前线。作为最后一道防线的底线思维,直接变成前线思维。事故处理部变成前敌指挥部。这就常常导致地方陷入恶性循环:越是落后,越是冲突;越是冲突,形象越差;形象越差,营商环境就越面目可憎,拒人于千里之外。

齐齐哈尔处理应对体育馆坍塌的思维,就是这样的思维。事件涉及到众多家长,所以先将家长群体维稳起来。公安进入医院,警告家长群体不要“闹事”。相关部门忙于维稳,以强制维稳代替柔性沟通。沟通渠道梗阻,只剩下家长和公安的现场对峙。在权力的胡乱插手下,悲伤场景变成了愤怒场景,权力就这样引火烧身了。

事故如何演变成了一场严重舆情?

其实家长们到现场,只想知道自己的骨肉到底还在不在,情况到底怎么样,还有谁会想到闹事?

但是相关负责人却不这么认为,认为这些人有情绪有怒火有火星,是危险因素,更是不稳定因素,因此需要警告,要采取措施。把他们稳住了,事态就稳住了,事情就会出现较好的外部环境,更有利于集中精力处理事故,有利于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但是这样的思维,还停留在十多年前的传统媒体时代的传统思维,认为新闻在新闻稿里,却忘了今天的新媒体时代,新闻在现场,在直播里,在短视频里,在弱者的悲情情绪里,在网民的群体的共情里。焦灼、悲伤,再加愤怒、无力,家长们只能求助于网络。网络是弱者的武器,舆情是平民的特权。事件一旦上网,事态就不是地方负责人能控制的了,它就开始遵循网络舆情的法则,而不是线下权力的法则了。它可以预见的唯一后果,就是负责人要接受问责。

在这样的维稳思维下,接下来齐齐哈尔地方还会有什么乱作为,难以预料。比如,齐齐哈尔的事发地学校,无数的市民摆放了鲜花以寄托哀思。这片花海,可能是这个城市留给网络最大的温情一面了。这是一个可以实现共情的场景,只要工作做得好,或许还能有所挽回。但是在有关方面眼里,这片花海却是有碍观瞻的、有伤稳定的,每朵花都带着火星,是必须要强拆的风险场景,用围栏围起来也未可知。所以接下来地方还要放出什么大招,还有待观察。

综上所述,齐齐哈尔体育馆坍塌事故,由于地方的胡乱操作,已经演变成了一场严重的网络舆情,表面看是体育馆坍塌了,实际上是城市形象的坍塌,城市负责人的坍塌。考虑到齐齐哈尔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城市,它在网络舆情中的失败,也会殃及区域的发展。

齐齐哈尔事故中两个最重要的教训

齐齐哈尔坍塌事故最重要的教训,我们总结为如下两点:

一是,要摒弃对抗思维。抢险救灾要和安抚民心同时进行。

齐齐哈尔的这种做法,背后是传统的维稳思维,其实主要是对抗性思维、冲突性思维,是将市民视为对手,因此需要采取针对性手段,结果无一例外会越维越不稳,事情越搞越砸。因为在新媒体时代,网络如同一张巨大的监督之网,权力成为关注的焦点,任何的乱作为都会受到迎头的批评。

因此事件发生之后,面对激愤难平的社会心理,必须要以情绪安抚为重,满足百姓和网民的情绪需求。这就需要在采取抢险救灾、救助生命的应急行动的同时,另一种柔性的安抚性的行动要尽快展开,这包括但不限于如下行动:

负责人尽力尽快赶到第一现场,并尽快通过媒体发表谈话,对生命财产损失表示痛惜,对伤亡者表示哀悼,并就事件发生表达深深歉意,并承诺尽快做好一切必要的工作,尽快恢复秩序。也可以通过城市新媒体官方账号尽快推出上述讲话信息。领导干部是城市的形象符号,有利于传递速度和温度的感受。

尽快畅通沟通交流渠道,为大众和受害者提供最重要的信息。提供便利,为受害者家属和利益相关者提供他们最为关心的信息,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便捷帮助。在一些城市,事故发生后,常常能尽快为受害者家属提供一对一的帮助,这会大大减轻对立情绪,缓解各种压力。

情绪安抚取代不了利益补偿,要尽快拿出相关方案。即便伤亡者家属有过激行为,也要抱以最大的容忍,等等。

需要记住的是,在事故发生后,最大的风险因素并不在民众身上,而在权力行使者手上。鉴于风险常常并非社会现实,而是一种观念认知,因此,一些领导干部所认为的风险,常常并非风险,因为它不过是一些发泄性的情绪性行为,而民众所认为的风险,才是最大的风险,因为它主要是来自于权力的威胁和乱作为。当这种民众认知里的风险演化为群体认知的时候,风险就会向现实转化,危机就可能爆发了。

二是,不能忘记人性化原则。做事要从常识出发,从民生关切出发。

所谓人性化原则,实际就是将心比心的做法。如果设身处地地将自己想象为遇难者的家属,你到医院,最急切要知道的是什么?最想做的是什么?那么你就能知道你该为家属们做些什么,不应该做些什么。

但是从齐齐哈尔应对的措施看,很多不是人性化的,是悖逆人性化的,比如忽视家长们的正常的迫切诉求,而是躲起来、藏起来,正常的信息不流通,反倒还在家长们悲痛焦虑的时候,派出公安将他们看起来、管起来,警告他们不要“闹事”!虽然说屁股决定脑袋,不同的位置决定不同的思维模式,但是人性是稳定恒一的,它是人类同情的基准线,从人性出发,往往不会出大错,除非你利令智昏,失去人性,否则从人性化的角度思考问题,是个降低风险的绿色决策行为。

所谓从常识出发,就是做正确的事,做事和思考逻辑符合正常社会生活本来的样子。比如,当人们处于普遍不安和悲伤状态的时候,你忘掉“慎用警力”的告诫,而第一时间推出警力,强制维持秩序,算不算违反常识?俗话说“事出反常必有妖”,当网民群体感到某件事有点异怪的时候,常常表明决策出了问题,或者过于超前,或者偏离了轨道,或者决策之前没有进行广泛的知识普及。当你的做法让民众感到有违常识的时候,几乎就是一条坎坷之路。你可能会运用权力来“矫正”大众的看法和评价,但是网络舆情会让你知道,在矫正角力的杠杆上,谁才是更有力的一方。

齐齐哈尔处理事故的做法,本身变成了事故,重要原因是很多做法违反了人性化的原则,背离了生活常识,激起了家长群体和网民的巨大愤怒,这种信任和情感的流失,将是地方很长时间都难以弥补的公信力漏斗。

当然,这起坍塌事故中还有很多教训值得总结和汲取,但是我们仅仅提出上述两个严重教训,希望对于各地的负责人有所启示。

作者简介:燕志华 博士  资深媒体人/紫金传媒智库研究员/声誉管理顾问

编辑:陈建秀

责编:杨书和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