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青岛胶州市公安局将反诈宣传与剪纸、秧歌、茂腔、快板书等非遗文化深度融合,让群众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的同时,潜移默化提升防诈"免疫力"。据统计,该局已连续12个月实现电诈预后“零发案”,连续3年实现电诈警情和损失金额双下降,走出了一条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相得益彰的创新之路。
剪纸窗花映初心:方寸之间筑牢反诈防线

走进青岛胶州市青少年文化宫,剪纸非遗传承人董丽霞正手持刻刀,将"96110"反诈专线号码与祥云纹样巧妙结合。"这是给社区居民设计的剪纸教具,居民们在贴窗花时就能认识反诈电话。"董丽霞展示着最新创作的系列作品。
青岛胶州市公安局联合非遗传承人开展的反诈剪纸活动,民警定期向传承人讲解最新诈骗手法,提供创作素材。如今,印有反诈口诀的窗花成为群众争相张贴的"平安符"。辖区村民王大妈感慨:"以前总觉得反诈是年轻人的事,现在每天擦窗户看到这些剪纸,连我七十岁的老伴都能说出好几种诈骗套路。"
秧歌茂腔说安全:鼓乐声声传播防骗真经

在胶州这片文化底蕴深厚的土地上,胶州秧歌的鼓点声与反诈宣传的警示声正交织成独特的平安乐章,而作为胶州地方传统戏曲的茂腔也凸显勃勃生机。胶州市公安局充分发挥茂腔的传播力,编唱反诈题材的茂腔戏曲《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并依托夏季的“警民情深·平安共建”大型警务展演活动在全市各镇街(功能区)、学校进行巡演,通过喜闻乐见的互动形式,掀起反诈线下宣传热潮。
快板方言新节奏:乡音乡情织就防护网络
"竹板一打震天响,各位乡亲听我讲。今天不把别的说,专门说说诈骗防..."在胶州市市民广场,由民警和“义警联盟”志愿者联合创作的反诈快板书赢得满堂彩。这部作品将冒充公检法、网络交友等高发案件浓缩成押韵段子,让群众在欢声笑语中获取最新防诈提醒。
更令人称道的是"方言宣讲队"的创新实践。依托全市社区警务室,民警挖掘出善于开展群众工作的网格员、村干部,用乡音土语开展精准宣传。中云街道的居民王某遭遇冒充领导诈骗时,突然想起前期反诈宣传时提到的"领导借钱要面谈",果断挂断电话避免7万元损失。这样的案例在当地已不鲜见,"三不一多"原则(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多核实)成为群众口口相传的防诈法宝。
"反诈宣传不能停留在说教层面。"胶州市公安局刑侦大队大队长姜续登表示,"当剪纸成为传递安全知识的载体,当秧歌变成揭露诈骗套路的舞台,传统文化就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场传统文化与现代警务的深度融合,不仅守护着群众的"钱袋子",更在赓续文化血脉中书写着基层社会治理的生动答卷。(来源:青岛胶州市公安局)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