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 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指出:要“加强乡土文化能人扶持,引导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驻村干部作为新时代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党和政府的重托,更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期望,在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同时,发挥“驻”的作用,洞察群众文化需求,与村干部共同培育乡村精神家园,用丰富的精神文化滋养群众心田,让美丽乡村不仅看得见山、望得见水,更留得住乡愁。

建好乡村文化队伍,引领群众广泛参与。摆脱乡村文化建设“一年轰轰烈烈,两年四分五裂,三年自生自灭”的窘境,关键是需要一支高素质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驻村干部要发挥信息资源广、文化基础厚的优势,从乡村文化队伍抓起,加大乡村文化人才培养力度,邀请文艺工作者走进乡村田野、走到群众身边,立足乡村传统文化优势和不同村民文化需求,广泛开展民俗、音乐、书法、戏曲等艺术门类培训,提升村民群众的知识水平、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帮助乡村培养一批本土文化人才队伍。对有一定文艺基础的群众“传帮带”,用乡音土调创作展示乡村新人新事新气象的文化产品,为群众的精神需求“解渴”。依托文化中心户、文艺骨干、文艺爱好者,培养乡村特色的秧歌、舞蹈、健身、太极拳、地方戏曲队伍,帮助群众提高技能,激发群众兴趣,让群众由台下听戏变成台上的唱戏,在乡村舞台上找到乐趣、在文化振兴中添上力量。

搭建乡村文化平台,培育群众精神家园。有些地方在推进乡村振兴中,逐渐完善乡村文化设施,但多数仅限于安装体育健身器材、建设农家书屋和文化长廊等,大部分“一老一小”健身娱乐、学习文化的基础设施仍然相对匮乏。驻村干部要在充分用好专项资金基础上,争取派驻单位支持、运用自身优势资源,创造条件改善乡村文化设施,打造文化活动室、信息服务室、新媒体阵地等。注重整合村级办公场所、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农家书屋、体育健身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阵地等乡村文化项目和资源平台,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搭建起文化惠民共享平台。利用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拓展阵地,把各类文化资源和信息激活,使乡村文化设施和文化服务项目与群众的文化需求有效衔接,让乡村文化更丰富、更便捷、更有吸引力和生命力。

创新乡村文化形式,满足群众精神需求。当前,随着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村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长,但有的地方乡村文化生活仍比较单调、乏味,刷手机、看电视、打牌下棋、跳广场舞等,成了乡村文化生活的“主基调”。驻村干部要发挥观念新、思路活的优势,根据村民群众“求富、求知、求乐”的特点,探索乡村文化发展的新思路,综合运用各种文化发展方式,满足群众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设计符合乡村实际、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运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上的文献、地方戏、音乐作品、文物和画作等资源,组织群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生活生产实用技能。抓好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将当地流传的传统文化搬上舞台,充分利用农闲时节、节假日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既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又弘扬时代主旋律,形成民风淳、人心齐的良好局面。(南昌市委组织部  邓全生)

点赞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