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农业新质生产力”,这意味着用科技创新加快农业“质”“量”优化已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强国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实现我国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必由之路。
受制于地理方位劣势、工业化起步晚、守边固边责任重等因素,广西经济发展长期居于中部不前。当前,信息科技正处于飞速发展期,人工智能、大数据、大模型等技术正以“月”乃至以“周”的频率迭代进化。广西此时要把握生产要素不断重新组合的机遇,捕抓前沿机会,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程度,推进农业生产智能化丶数字化建设,用新质生产力助力农业产生新爆点。
产研一体,激发农业生产新模式。云南文山州黑鱼洞农场,这里1000多亩的蓝莓棚即是农场也是办公区。2025年云南省深化蓝莓产业名片,着力打造“地头科研”。以产业科学院为支撑,科研人员深扎一线,从品种、栽种、施肥、保育等生长环节全链条深研,不断优化蓝莓种植方式。产研一体,使得云南手握国际领先的5项专利的同时,斩获“每有十颗蓝莓就有三颗来自云南”的地位。目前,广西虽建立了科技特派员、“校企地联合”模式,但对于科学种植、优质品种的开发依旧不足。创新的深度和广度有待加强。下一步,广西要着力深化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合作,以“作物即是产品”的理念全面重构产学研体系。明确“探索科学种植方式、研发优质高产品种”就是降本增效的概念,引导鼓励企研携手,实现“企业有收益、科研有成果”的双赢模式。
集约化生产,助力农业生产增效益。现代农业需抛弃掉旧思维、旧框架,走“一产的事业,三产的思维”新路子,跳出农字抓农业。广西是典型的农业地区,更需要谋求农业高效益,进一步延链补链强链。一是要着力打造农业经济开发区,吸引诸如怡怡、溜溜果、喜茶等食企入驻,强化资源要素集聚,在一定程度上引导企业合作促进产业链优势互补;二是引导国有经济加强涉农投资,发挥其支柱、灯塔作用。构建无人机、智慧农田监测设备等技术设备租凭培训体系,推动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传统种养结合。鼓励农户以租赁、流转等方式把土地让渡于企业集中使用,有利于集约化丶规模化生产;三是积极承接国内国际大厂产业园建设,如百色承接蜜雪冰城建成芒果超级工厂。蜜雪冰城不仅带来先进的种植技术,更是把先进的智能设备引入田间地头。鲜果初加工车间内,绝大部分员工都是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本地人。大厂产业园的落地,全面提升百色芒果产业的农业科技水平,全面促进村民就业增收,乡村振兴的底色变得更加璀璨。
数字生产,护航农业生产新路径。太湖之畔,智慧农场的标语闪耀于高标准农田周围。田间随处可见的“四情”(土壤墒情、苗种育情、虫病害情、旱涝灾情)监测站奠定了苏州吴江生态高效的基底。数字设备对土壤的湿度、温度、电导率、病虫害、旱涝灾风险指数等数据精准把控。这些关键数据成为农业农村部门、应急部门、农业保险公司快速响应的依托。此外,人工智能模块还能根据当前收获的数据构建产量变化模型,便于农技人员或农户及时调整施肥保育方式,确保水稻高产优质。广西需学习推进种植数字化改造,以甘蔗种植业为突破点、示范点,建成甘蔗智慧农场。利用数字设备收获的数据,使用无人机、智能喷洒系统等设备及时干预甘蔗生长,提升产量。引入智能生产线,减少人工选用误差,数字设备能精准筛选劣果、烂果,自行控制温度、压力,不断提升出糖率与产品一致性。
农业新质生产力潜力依旧巨大,仍有创新突破的空间。但这是一条没有石头可摸的河,欲图更上一层楼就需要我们广大党员干部们以持之以恒的韧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坚定往智能化改革深水区突破。久久为功,前扑后继,以汗水和实干为底色,奋力书写新时代广西智能农业新篇章。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