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在传承基础上保持创新活力,让青年人群更好地感知、触摸、认同、传承传统民俗文化,近日,北京民俗旅游协会邀请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开放设计实验室师生团队,在北京老城民俗展示基地进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意头脑风暴与AI设计创作活动,借助高校青年学生的新时代思维与创作灵感,为传统手工花馍进行时尚化创意,使之更吻合当下年青人的审美与情感需求,与时俱进,承继出新。

本次活动以“栀与•新生” 为主题,以“守候”为要义,融合非遗匠人的“手”、青年学生的“脑”、指导老师的“心”、行业权威的“眼” 以及 AI 科技的“翼”,完成从文化解码、创意生成到产品落地的完整闭环,探索传统美食文化焕新的可行路径。

创意工作坊活动特别邀请手工花馍匠人王廷波老师和主理人孙志国老师介绍了中国传统花馍的历史、形态、手法,以及本次创意活动的主题与诉求。8组学生在北京理工大学设计与艺术学院开放设计实验室孙博文老师《AI时代的创意设计思维》的引导下,展开创意PK,用AI快速呈现大脑中的“灵感创意”。

守候传统,拥抱新生。两天的创意工作营,大学生们的“花样创意”与手工匠人的文化感知、实现技法多次碰撞,在指导老师的消费心理、场景价值、情绪反应、创作逻辑等方面的引导下不断完善、升华。一个个惊艳创意变成活生生的现实,师生们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成就的喜悦。


同学们从揉制力度、色彩调配到花纹塑形,一步步将数字构想转化为实体,亲身感受 “从屏幕到指尖” 的奇妙转化,指尖流转的不仅是面团,更是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的深度交融。
“文化解码 + AI创意”,每一件作品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并充分结合时下的青年话题,让传统手工民俗的魅力与科技时尚的活力有效融合,让古老技艺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为深入感知传统文化元素,激发创意灵感,活动间隙,创意工作营还在北京老城保护更新基地、老街胡同、老式四合院、护国寺小吃街等厚重历史街区与烟火气中开启了一场 “沉浸式老城文化体验”之旅,让“传统焕新”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可触摸、可感知的生活场景,也为花馍创意设计的文化表达增添了更鲜活的细节支撑。

北京民俗旅游协会会长魏广川亲临现场,对北京理工大学师生前来开展本次民俗文化AI创意工作坊活动表示感谢,并给予点评与指导,结合协会的“民俗文化旅游化、民俗产品产业化”的发展定位,从民俗文化的“守候”传承贯穿到新时代创意的“突破”探索。

当民俗技艺的温度遇上AI创意的锋芒,不止是灵感的快速呈现,更呈现出传统技法的时代活力,既展现了AI创意的无限可能,也彰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专家评委们从文化传承、创意表现、商业潜力三个维度,对各组作品进行专业点评,评析创作亮点与提升方向。这场以“守候”为钥的跨界对话虽已落幕,但传统与现代的碰撞还在继续,“文化解码 + AI创意”活动将继续开展。(供稿:北京民俗旅游协会)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