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冲刷着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的田埂,村上任职的选调生刘婉婷深一脚浅一脚跟在村书记身后,笔记本上溅满泥点,面对农产品滞销难题,这位经济学高材生眉头紧锁。“小刘,脚下踩实,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熟悉的声音传来——她的帮带导师、镇党委书记李忠义踩着泥水跟了上来。此刻,山丹县推行的“一徒四师”选调生导师帮带机制正在田间地头悄然发力。
四重引路照亮成长盲区
专业术语讲不通、群众工作摸不着门道,是选调生初入基层的普遍困境。在山丹县,每位像刘婉婷这样的驻村选调生身后,都站着四位引路人:一名县级领导班子成员把握方向,一名选调单位分管领导指导业务,一名乡镇党委书记传授方法,一名村党组织书记带着实践。这张严密的成长护航网,让选调生从“单兵作战”变为“团队成长”。
“和乡亲们拉家常,要把‘经济效益’换成‘多卖钱’!刚下村那天,周书记指着我笔记本上的专业术语,一句话就点醒了我。”回想起初到李桥乡河湾村的场景,选调生孔艳琳眼中闪着光。在村党组织书记周鑫手把手的指导下,她褪去了书卷气,一头扎进田间地头。那本写满专业词汇的笔记本,渐渐被密密麻麻的村情要素覆盖——张家几亩地、李家几头牛、王婶家孩子在哪务工……一户户鲜活的家庭图谱在她笔下清晰起来。
更严峻的淬炼接踵而至。在实施的村级集体经济“倍增计划”中,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军令状”下达,她的四位导师再次开启护航模式,县级领导协调资源,单位分管领导指导产业规划,镇党委书记传授矛盾调解法,村书记带着跑订单拓销路,一年后,村集体收入突破20万元,高出全县平均线15.5%。
精准滴灌锻造攻坚铁军
在东乐镇五墩村丝路寒旱示范基地存储冷藏产业链提升项目施工现场,年轻镇长祝进业正指挥若定。三年前,他刚驻村时连群众家门都敲不开。在四位导师的“靶向教学”下他完成了蜕变,生态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工作中,当30户搬迁群众因补偿问题僵持不下时,导师团连夜协助制定“一户一策”方案,最终实现群众就近安置与红提葡萄产业同步发展。
这样的成长轨迹在山丹已成常态。该县将基层一线作为培养锻炼选调生的主阵地,创新开展“实战蓄能”行动,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矛盾纠纷调处、特色产业培育等8项重点任务纳入选调生履职清单,在导师团护航下压担淬炼。近三年,选调生协助建设项目17个,化解纠纷百余件,所在村平均集体经济收入达20万元。更令人欣喜的是,32名选调生被纳入优秀年轻干部库重点培养,其中9人获提拔重用,12人参与关键岗位挂职锻炼。
严管厚爱筑牢成长基石
“组织及时敲打,避免了我的‘小问题’演变成‘大问题’。”曾被全县通报的选调生坦言。山丹县在倾心帮带的同时,配套实施“四定”管理(定人、定岗、定制度、定职责),不定期直插一线查岗,18场警示教育筑牢思想防线。
严管之外更有厚爱。该县为每名选调生建立动态“成长档案”,及时掌握了解思想动态、一线锻炼、岗位履职、性格特征等情况,每一次谈话提醒、攻坚表现都成为职级晋升依据。同时,积极协调12套保障性住房,落实百万保额意外险,让选调生安身更安心。当孔艳琳在日记里写下“知识在土地上生根发芽才懂价值”时,她的四位导师正筹划着送她赴省上参加现代农业示范培训。
“从不会交流到能和群众拉家常,每一步都有组织托举。”已是东乐镇镇长的祝进业道出心声。在他身后,5名机关选调生正奔赴乡镇挑大梁,3名乡镇骨干充实县直部门——这种由“一徒四师”帮带机制催生的良性流动,正为乡村振兴注入澎湃动能。当刘婉婷在导师指导下打开农产品销路时,她笔记本扉页上多了一行字:“向下扎根的深度,决定向上成长的高度。”这恰是山丹县选调生培育最生动的注脚。(张峰)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