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新闻

把党的伟大自我革命进行到底

我们党作为世界上最大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要始终赢得人民拥护、巩固长期执政地位,必须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自我革命是我们党找到的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我们要站在事关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人民幸福安康的高度,把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的长期战略、永恒课题,始终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发扬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永远吹冲锋号,把严的基调、严的措施、严的氛围长期坚持下去,把党的

夜游响堂山,邂逅一场穿越千年的浪漫

当夏日的余晖渐渐隐去,夜幕如一块神秘的面纱缓缓落下,响堂山从白日的庄重肃穆,摇身一变,成了一处梦幻与历史交织的夜游胜地。热辣滚烫的夏天,还有什么比夜游响堂山更惬意的事呢?它就像一位深藏不露的智者,在夜色中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治愈着夏日里的疲惫与慵懒。我怀揣着对响堂山的憧憬,踏入这片被夜色笼罩的神秘之地,开启一场与历史和自然的对话。刚走进景区,佛手托莲的喷泉便映入眼帘,在灯光的映照下,水花如

山丹:“选育管用”一体发力助力选调生成长成才

近年来,山丹县坚持把选调生培养管理作为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和储备优秀年轻干部的重点工作,持续在选拔、培育、管理、使用四个环节持续发力,助力选调生在基层成长成才。以“选”蓄源,招引并行保质量、优结构。精准施策扩来源。将选调生录用储备纳入全县引才计划,会同教育、卫健、发改等部门组成招才小分队赴兰州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省内外“双一流”高校开展引才宣介、选调生双向选择见面会15场次,主动宣传住房、医疗、配偶就

山丹:“一徒四师”让选调生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雨水冲刷着山丹县陈户镇寺沟村的田埂,村上任职的选调生刘婉婷深一脚浅一脚跟在村书记身后,笔记本上溅满泥点,面对农产品滞销难题,这位经济学高材生眉头紧锁。“小刘,脚下踩实,问题要一个一个解决。”熟悉的声音传来——她的帮带导师、镇党委书记李忠义踩着泥水跟了上来。此刻,山丹县推行的“一徒四师”选调生导师帮带机制正在田间地头悄然发力。四重引路照亮成长盲区专业术语讲不通、群众工作摸不着门道,是选调生初入基层的

南平市延平区江景天城举办“欢乐嘉年华·快乐成长”主题活动圆满收官

南平市延平区江景天城物业服务中心精心筹备的“欢乐嘉年华·快乐成长”主题活动精彩上演,为小业主与家人们打造了一场充满童趣的温馨派对!甜蜜暴击,开启欢乐序章上午9点,活动准时拉开帷幕。广场上彩旗飘扬,处处洋溢着节日氛围。最受期待的“甜蜜发糖”环节率先登场!物业工作人员化身“甜蜜使者”,将香脆的爆米花、色彩缤纷的糖果送到孩子们手中。每一份甜蜜都寄托着对孩子们的美好期许,愿他们的童年如糖果般甜蜜,未来闪闪

一把铁锹破除“粪”围感:勐海县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激活基层治理效能

“有矛盾找综治中心,准没错!”这是格朗和乡苏湖村村民如今常挂在嘴边的话。不久前,石头寨村民因邻里猪舍粪污直排公路的积怨,正是通过乡综治中心的介入迎刃而解——这背后,正是县委政法委推进全县综治中心实体化运行,让“矛盾化解主阵地”扎根基层的生动实践。此前,石头寨的猪舍粪污直排公路,村民路过总得踮脚绕行,裤脚仍难免沾污。大伙心里憋着气,却碍于邻里情分不愿说破,矛盾像弥漫的臭味般悄悄蔓延。“刚开始不知道

内蒙古开鲁:辅警小崔的护民之路

"走万里路、解群众难。"这是崔志强工作最真实的写照。14年过去了,崔志强靠着一双脚、一张嘴、一副"热心肠",成为辖区治安的"稳压器",更是百姓最信任的贴心人。辖区群众亲切的称呼他为"小崔",听起来是稀松平常的称呼,却是辖区群众对他的认可与肯定。小崔是有着14年警龄、 4年党龄的老警察, 2011年参加工作至今,一直负责内蒙古通辽市开鲁镇主城区的巡逻防控工作,从那时起,每天在辖区走几万步,成了小崔的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巧用“加减乘除”法 激活党员教育新动能

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开鲁县紧盯党员教育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巧用“加减乘除”法,不断提升党员教育质量,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学习不留死角。创新载体形式,做好学习教育“加法”。一是在内容供给上做“加法”,强化学习教育深度和广度。增加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法律法规等实用知识,让学习内容与党员职责使命紧密结合。同时,融入红色资源、身边榜样事迹等鲜活素材,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避免学习内容空洞

云南省勐腊县:三维引力激活旅居才智

近年来,云南省勐腊县攥紧热带雨林这份“气候请柬”,以“机制为钥、平台为桥、产才为脉”,搭起三维引力场,让“旅居人才”循着绿意与暖意而来,在这片宜居土地上扎根生活、绽放创业火花,擦亮“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品牌。机制赋能:构建“旅居人才+机制保障”激励体系。政策矩阵激发活力。制定《勐腊县人才安居购房优惠方案》等制度文件,让各类人才在勐腊县安心扎根、舒心发展、尽心奉献,真正实现“来了就是勐腊人,留下便为

云南格朗和乡:从“靠山吃山”到“依山致富”

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尽,云南勐海县格朗和乡南糯山的千年古茶树已沐浴在暖阳中。茶农们指尖翻飞,采撷的不仅是鲜叶,更是格朗和乡从“靠山吃山”到“依山致富”的崭新故事。守护:生态底色夯实发展基础格朗和乡绿美乡村风貌绿水青山是格朗和乡的金字招牌。五支“茶山护绿先锋队”穿行于1.9万亩古茶园,为每一株古茶树建立专属“身份证”,让千年茶脉生生不息。当“火塘党课”的暖光映亮夜色,党员普法队伍将《云南省古茶树保护条